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诸葛美食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3/30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嘴馋了,去附近小超市淘零食。卧龙锅巴,这不是人家说的网红零食么?尝尝。

卧龙先生在商标上,很正气地看着我。商标上的卧龙先生,比我想象得要刚一些。我印象最深的卧龙先生是唐国强演的诸葛亮,睿智中带些狡黠,反而更人性化。

对诸葛亮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但小时候肯定是被三国演义洗脑了的,目中无人唯余诸葛先生,成年后理性多了,《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过度渲染,不如叫《诸葛亮传》或《卧龙先生传》得了。

记得到了读小学的年龄,母亲带着我去人民小学面试,该校是我们城里排名第一的小学,后更名为哲商小学。班主任是母亲的一个朋友,打过招呼给照顾照顾的,但据说属于极严厉型。因为早有耳闻她的严厉,面试时极怕,不敢说话,加上内向性格,轮到面试时,便是个闷葫芦,“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老师问啥都不回答,局面僵持住了。一言不发就算熟人也不好给通关啊,这把母亲给急得,又不好当众人面发怒,无奈之下催促我说:“那就给老师说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吧,啊?”没想到这么一说我可认真来劲了,滔滔不绝开始讲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些都是早已烂熟在心了。故事还没讲完老师就给通过了,老师没耐心也没时间听我把故事讲完,不过此后大伙儿都知道我这人特能讲《三国演义》。

一切就从三顾茅庐开始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生涯、我的小学生涯。诸葛亮的星光如此耀眼,盖住了其他星星的光芒,他同时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明家,不仅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弩、孔明灯之类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作战器械,连锅碗瓢盆里,都充斥着关于他的传说。

最耳熟能详的馒头,我在《一个馒头引发的回忆》里,提到了馒头的起源,来源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用面团代替南蛮俘虏首级祭水的典故,因为代表的是南蛮之头,故称蛮头(馒头)。

上面所说的卧龙锅巴,来自襄阳,也是攀的诸葛亮的亲。要说寻根问宗,诸葛亮并不是正宗的襄阳人,他出生在山东,年幼时于战乱中失去父母,后跟了叔叔诸葛玄到襄阳投靠刘表。但诸葛亮看出了刘表的无能,必不能成大气候,失望之余离开省城到山里隐居去了。当然这种隐居是表象上的隐居,说实话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冷处理方式,实际上是韬光养晦,静候时机,同时他又从未停止结交有识之士和研究天下形势,否则你想,他若是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如何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到细微分毫?这种隐居,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待时策略,他的内心,其实是在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出山,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隐居,只是在等待风云到来。

风云真的来了,那就是刘备。刘备听人推荐了卧龙、凤雏先生之后,不惜屈就身份请他出山,就前面我滔滔不绝给小学老师讲的“三顾茅庐”。那么锅巴跟卧龙先生有什么关系呢?民间传说刘备来茅庐时,诸葛夫人没什么好招待的,情急之下将锅里残留的锅巴倒入油中烹炸,以飱来客。那时候没有通信设备,拜访相当于打突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算一算历史,这都该是发生在近两千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居然还能有一锅油来油炸,想想有点不可思议,反正现在我感觉滴油贵如金。

卧龙先生在隆中卧伏的十年,不仅发明了炸锅巴,还有我们老家方言中说的“大头菜”,据说也是他挖掘出来的美蔬。大头菜学名芜菁,俗称的“大头萝卜”,其实又不是萝卜,只是长得像而已。小时候没少吃大头菜,煮的,腌的,晒成干菜,好像一年吃到头不停歇。这菜全身都可以吃,又不受时令和季节的局囿,很适合行军打仗时作为主要食材的需求,据说诸葛亮后来在军队里,还专门派木牛流马到襄阳采购大头菜。因为诸葛军师对大头菜的充分利用和推广,后来有人就把大头菜芜菁叫做“诸葛菜”。

行军打仗中,时间是个关键因素,行军不是野炊,在野外生活搭灶做饭慢吞吞的,很危险,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做饭和吃饭时间,成了智囊团要攻克的一个问题。聪明的卧龙先生,便将之前十年在隆中躬耕的生活经验拿出来了,譬如大头菜制成菜干,香味浓郁,可长期保存,是优质的行军粮草之一。另外据说锅盔,也是诸葛亮发明的。何谓锅盔?就是把头盔当成锅,烤烤热,在上面摊饼子吃。饼吃完了,头盔也凉了,拍拍炭灰往头上一扣,继续赶路,再也不用什么搭灶、刷锅、洗碗、收拾.......多方便!诸葛亮老家在山东,这摊饼子之招和灵感,不就是来自“山东煎饼”的手艺么?摊大饼薄饼用铜锣,摊小饼厚饼用头盔,包些诸葛菜进去,不就是简化版的山东大饼么?

诸葛亮为蜀国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所有的才华、智力和精力,从谋略到生活经验,事无巨细。只可惜后继无人,一个人的星光灿烂,终究还是支持不了一个集团的中空与虚弱,他的个人能量最终被消耗殆尽。自从出现了一个既懂养生又耐心谨慎的强劲对手司马懿,诸葛亮的个人状况每况愈下。其实从唱空城计那出戏中,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他的独木难支。最后,诸葛亮亲自率领的精锐之师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精通养生的司马懿从侧面打听诸葛亮日常饮食起居状况,了解到孔明早起晚睡、工作强度大而胃口不开,预测他将不久于人世,于是采用拖和熬的战略,任由蜀军挑衅,按兵不动。果然不久之后诸葛亮骤然病逝,魏军不战而胜。有人说,司马懿就是活活把诸葛亮给熬死的,也不无道理。

天空中最亮的星,却不能与天地同寿,甚至远不能与敌手同寿。星落五丈原,再多的努力,再宏大的计划,化为泡影。这正应了我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谁活得久,谁就是胜利”,多么浅显的说辞,又是多么深刻的含义!

.11.12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