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https://m.39.net/disease/a_b8vbiu3.html00:23封面新闻记者杨金祝四川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成果显示,四川有野生大熊猫余只、栖息地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4%和78%。与此同时,大熊猫的研究、监测、保护等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据悉,目前我国大熊猫的监测主要依靠无线电监测、大熊猫新鲜粪便样品采集、生存环境和采食场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等多种手段。如果将卫星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野外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物的野化、救助过程中,将是怎样的场景?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现实,正不断创新,并逐渐在国内推广。以前大熊猫监测项圈技术以国外公司为主导年8月8日,世界上第一只佩戴GPS定位项圈的野生大熊猫盛林一号走出笼子,被放归到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自然保护区。之后,工作人员能通过无线电和卫星定位系统对大熊猫的行踪进行跟踪。“以前这类技术主要由国外掌握,监测到的大熊猫数据先发到国外的服务器,再通过邮件的形式传回国内,时间延迟长,很不方便。”成都某卫星物联网技术公司CEO蒋行川介绍。记者在公开报道中发现,初代的定位项圈存在信号不稳定、缺失等情况。为了改变这一下现状,年3月,蒋行川从北京来到成都开始组建团队。同年8月,他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交了兽类项圈的第一代实验产品。创新采用卫星通信+GSM网络双模通讯做我国的自主产品,创新是一道难题。“兽类项圈采用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GSM网络)双模通讯,能够监测位置信息、体态信息、环境信息、运动轨迹等,并帮助管理人员以米级精度对大熊猫进行定位和搜寻,从而开展科学研究、自然保护管理等工作。”蒋行川说。在兽类项圈设计上也有创新。考虑到熊猫的拉力强,项圈通过多次技术改良,拉力的最大值能承受公斤咬合力,且安装只需10秒钟,待机可超过2年。这些设计,可有效减少了对野化动物的人为干扰。蒋行川介绍,兽类项圈已在熊猫野外生息场景下验证成功,各项技术指标优良。未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创新的卫星物联网应用,更好地监测和保护大熊猫。他透露,第二代项圈将于今年年中推出,将以四川省为基点,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效率带来质的提升。记者了解到,该技术团队已经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监测、动植物群落特性研究、大熊猫科普创新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工作。未来可以运用到哪些领域?可用于森林防火监测在蒋行川看来,卫星技术结合GSM网络,融合生命体态、环境信息等物联网监测功能,让一切没有地面网络的地方,变成了现实。前段时间,凉山木里森林火灾引发全国人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