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中国熊猫之父北大教授,野外生活36年,捐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2/8/17

他,在野外生活了36年,成功挽救了三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他曾在零下13度的冬天,驻守在秦岭雪沟洞,观察大熊猫出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纯自然条件下目睹野生大熊猫分娩过程的科学家。

他也曾跑到荒无人烟的山洞里,研究白头叶猴,甚至为了保护白头叶猴,捐掉了自己60万元的积蓄。

捐掉积蓄的后几天,他写信回家,竟然只是为了让女儿寄些方便面和蜡烛过去,他已经没有任何吃的了。

他几次差点赔上自己的性命,只为了保护野生动物。

他的无私奉献,对野生动物纯真的感情,让人敬佩动容。

他就是潘文石,著名的动物学专家,被称为“熊猫之父”。

潘文石

由于战乱,潘家一家老小很早就逃往泰国曼谷避难。

年1月,潘文石出生了。

潘文石出生之后,国内战乱愈发严重,父亲认为作为国之子,如今自己的国家处于危难,自己躲在异乡苟延残喘,简直太丢脸了。

当时,潘父在泰国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潘家在当地,算得上是小康家庭。

于是,父亲将潘文石和大女儿一起托付给奶奶看管,只身回到中国,决心要参与抗战,为国分忧,并将大部分家产捐给当时的政府。

在战乱时代,见上一面可能就是最后一面,父亲回到中国后,就与家人断了联系,他是生是死,家人们惴惴不安。

奶奶常将潘文石抱在膝盖上,给他一遍又一遍地讲中国历代爱国将领的传奇,小小的爱国情愫悄悄在潘文石心里播了种,甚至开了花。

太平洋战争爆发,母亲担心父亲的下落,擅自作主带着两个孩子,坐了七天七夜的船回到国内。

就这样,他们寄居在汕头的亲戚那里,每天焦急地等待父亲的讯息。

那时,他们既希望得到父亲的消息,又不想那一刻来得太快。

结果往往只有两种,要么是父亲平安归来,要么就是不幸牺牲的消息。

最后,好在是好消息,战乱平息后,一家四口得以团聚。

由于父亲早将家产全数捐出,富裕的潘家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又过上了拮据的生活。

交不起学费,姐姐只好将上学的机会让给潘文石。

而潘文石每天光着脚走路上学,只为了把买鞋的钱存下来,到了周末做礼拜时将钱捐出去。

做父母的,比起学习优秀,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从小培养出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后才能保护自己。

在潘文石三年级时,父亲带回来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为了让儿子更好理解内容,父亲陪着他一起读那本书。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一个人默默创建了自己的世外桃源,如此魄力,让潘文石心生佩服。

当然,潘文石更加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未知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

这本书像是大自然向潘文石抛出的诱饵,一点点吸引着潘文石往里扑。

为了更加接近大自然,潘文石喜欢上了游泳,他享受扎身于冰冷的海里,感受水波慢慢在自己身上划过。

刚开始学游泳,潘文石几乎是拿命去学,三番两次差点溺死,但他吃一堑,根本不长一智,不听大人的劝,坚持要把游泳学会。

每天,他提早两个半小时起床,热一会身就跑到附近的海里练习,之后赶在上早课前,回家吃早餐,再跟着小伙伴一起去学校。

傍晚放学回来,潘文石搁下书包,又跑去练习游泳了。

对他来说,作业可以不做,但一天两次的练习,一次都不能缺。

虽然与死神擦肩而过几次,但潘文石依旧不怕死,对游泳彻底上了瘾。

然而,潘文石再次与死神面对面,这次他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那天,潘文石如往常一样,到附近的海边游泳。

游了一会,天突然变脸了,风暴夹杂着雨水,强势降临。

这时候,潘文石往回一看,与天相接的海面已经黑了一半,潘文石咯噔一下,心想坏了。

他拼命往岸上游,可10岁的潘文石在风暴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他每往前游一会,风暴又将他打回原地,几次挣扎过后,潘文石离岸边越来越远。

正当潘文石手足无措时,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被什么东西往上托举,他吓了一跳,低头一看,是两只大海豚。

两只海豚合力将潘文石送回岸边,劫后余生的潘文石舒了口气,还没来得及感谢它们,它们一转身,扎进海里,一下子没了踪影。

潘文石跑回家,高兴地告诉父母,自己刚刚被两只海豚救回一条小命。

海豚会救人?父母觉得肯定是孩子在说胡话,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但这次奇特的经历,让潘文石对大自然更加向往了。

潘文石决定,未来要做一名探索者,探究大自然,研究大自然。

高中毕业后,潘文石在志愿表上只填了两个学校:北京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

父亲劝他三思,因为凭潘文石当时的成绩,要是考不上北大,还能去其他更好的学校,没必要跑到遥远的内蒙古。

可潘文石已经下定决心,“考不上北大,我就去内蒙古放牧,不碍事。”

年,潘文石超常发挥,考入北京大学,他毫不犹豫选择生物学系。

读大二那会,正处于特殊时期,北大校长马寅初发表的一篇文章,由于过于前卫,使他遭受了莫须有的骂名。

他坚持一定要以提高人口质量为主,而不是盲目增加人口数量,校长宁愿顶着被骂,也要誓死捍卫科学,这让潘文石倍受鼓舞。

年,潘文石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留在北大生物系任教,很快就成为北大著名教授。

虽然如他所愿,留在生物学界,继续做实验,研究大自然,但潘文石总感觉不到满足。

坐在实验室,看着生物标本,却感觉与大自然离得越来越远。

期间,潘文石带着学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心里依然有块空地没被填满。

年,终于有束光照在了那片空地上。

那时候,改革开放,国内打开国门,邀请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成立了熊猫研究项目。

潘文石作为生物界的专家,自然也就被邀请参与了。

虽然在生物学领域待了这么久,但潘文石从未近距离看一眼熊猫,这次合作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然而,深入参与项目后,潘文石失望透顶,他发现国内动物保护观念极其落后。

正如当时参与项目的科学家乔治·夏勒,写了一本书《最后的熊猫》,里面写道:

“他们只顾眼前的,运用推托、逃避、过时的观念、缺乏远见的行动和其他可悲的手段…造成规模惊人的生态管理失误。”

年,四川卧龙保护区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更是让国人惶恐不安。

一夜之间,保护区里的箭竹林竟然开出了花,竹子一旦开花,几个月之内甚至几天内,就会加速死亡。

熊猫一旦没了竹子,就等于一只脚踏进鬼门关,于是“竹子开花、国宝受难”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整个中国。

其实,当时开花的主要是箭竹林,其他的竹子像拐棍竹、绿竹都生长得很好,完全够熊猫们食用。

但比起事实,人们更愿意相信具有煽动性的新闻,他们坚信“无风不起浪”,国宝必须转到安全地带。

于是,每个县都自发成立了救援队,向“受难”的大熊猫伸出援助之手,将它们接回去,由人工饲养。

这就意味着,熊猫要离开大自然,被圈养起来,潘文石非常反对。

当其他人大举“实行人工饲养熊猫”旗帜,潘文石离开四川,独自来到陕西秦岭,考察熊猫的自然生存环境。

潘文石在大山深处待了整整两年,收集总共团熊猫粪便,得出了结论:大熊猫吃的竹子只占当地竹子新生长的2%。

这也就证明,竹子开花并不足以让熊猫断粮死亡,“箭竹林开花,熊猫势必灭绝”言论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潘文石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党中央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要求立即停止建设熊猫饲养场,否则熊猫将会死在人类的手上。

不到一个月,潘文石通过审批,之后,潘文石也开始了漫长的保护大熊猫的工作。

年,他带着学生正式入秦岭山考察。

当时,他们从北京坐了35个小时的火车到了汉中,之后又搭了8个小时汽车去佛坪,最后乘坐运输原木入山的汽车,到达野外工作站。

秦岭的冬天,气温逼近零下十几度,林业工人已经撤退,但潘文石等人为了研究熊猫的生活习性,还得继续待在山里。

冬天,更是观察熊猫的最佳时机,潘文石不敢掉以轻心。

零下十几度,他们轮流值班站岗,缩在帐篷里,一遍又一遍地用无线电监测大熊猫,记录大熊猫交配、受精等参数。

他们不敢生火,生怕火光吓着熊猫,食物很快冻成冰疙瘩,帐篷里的水也已经结了一层厚冰。

他们两周才洗一次脸,防止油脂洗掉之后,脸容易冻伤。

如果要加餐买肉,他们需要骑着摩托车,到23公里之外的小镇超市买。

有一次,他们采购回来一条猪腿,几个人在路上早就谋划好,晚上如何处置这条猪腿。

可回到驻扎地,想到好不容易买到的猪腿,舍不得一次吃完,最后只轻轻地割一点肉,和着粥水吃。

最后剩下的猪骨头,也要留下来煮汤,今天煮完,把猪骨头再捞起来,挂在外头,自然冷冻一晚,明天接着下锅煮。

一根猪骨头,潘文石他们煮了七天,喝了七天猪骨头汤,从汤浓稠喝到清汤寡水。

为了能更好研究大熊猫,潘文石硬生生将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好,与大熊猫同步。

白天睡觉,晚上工作,晚上一手拿着蜡烛照明,一手写研究报告,一天只休息6个小时。

新春佳节,别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而潘文石几个人,找不到有油水的食物吃,只好凑合将土豆和大米熬烂,吃上好几天。

那样,根本吃不饱,顶多只能解解馋,而潘文石在野外工作,最耗体力,这么点东西,怎么能够补充能量?

除了研究大熊猫,潘文石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饿,非常饿。

他经常体力不支,晕倒在研究基地,然而有一次,潘文石差点把命丢了……

那次,为了拍一只大熊猫,潘文石一不小心从多米高的岩石上摔下去,悬崖边的竹子一下子划穿手指,血溅在相机上。

好在,潘文石正好掉入杜鹃树的树杈上,福大命大捡回一条命。

潘文石几近快晕过去,他的肛门被划开一道深口子,不停往外流血。

在荒郊野岭,没有医生,也没有急救箱,潘文石只能忍着剧痛,自己处理伤口。

他不能吃东西,一吃东西肛门就会裂开,他只能托人带了一点蜂蜜和鸡蛋上山,每天就冲一点蜂蜜,兑着鸡蛋液,补充营养。

几天过去,潘文石觉得身上的伤好得差不多,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第13天,又出现了新情况。

潘文石上厕所,发现肛门再次裂开,一滩鲜血夺“门”而出,潘文石吓得瘫坐在地,觉得自己这下真的完了。

他当下马上拍了份电报回家,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我在不断地流血和挨饿中度过。我干嘛还要这样撑呢?我为什么要过这种日子呢?好多同学都到美国去了,或是到欧洲去了,我是不是也应该改变我的生活方式?”

可父母并没有像其他普通家长,孩子在外面受委屈了,就让他赶紧回家取暖,而是一个劲地鼓励他:

“石儿,你的同学到海外是镀金,你要镀金干什么?我们要求的是纯金。你面临困难,但这是你从小就梦想和你所选择的生活道路,经历过磨难你会变成真金!”

父母的话,给当下的潘文石打了一剂强心剂,他决定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自己跪着也要把它走完,也要把它做好。

在潘文石的努力下,研究熊猫的工作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年,他们在山上发现了一只独特的熊猫,独特之处在于,它毛发的颜色是棕白色,而不是常见的黑白色。

最后,它被送到西安动物园,大家称它为“金发女郎”。

年,潘文石一行人在秦岭雪沟洞,发现了熊猫“娇娇”。

与其他熊猫相比,娇娇胆子很大,见到生人不逃跑,反倒回过头追着他们跑,吓得潘文石他们马上扛着相机和接收机往回撤,跑得慢一点,估计腿上就得挨两下。

后来潘文石才发现,原来娇娇之所以这么勇敢,是为了保护她刚出生的孩子,为了孩子,她愿意与之搏斗,即使力量悬殊。

为了安抚娇娇,潘文石让其他人在原地等待,他独自去与娇娇“谈判”。

只见,他一边走一边弯下腰,像安慰小孩一样,轻轻朝娇娇走去,跟她说,“娇娇啊,你不要再咬我们了,我们都是来保护你们的,会对你孩子好的。”

为了表明忠心,潘文石放下了身上的所有利器,生怕不小心伤害到娇娇。

慢慢地,娇娇才习惯了潘文石一行人的存在,有时候出来走动,就算听到潘文石的声响,娇娇也不再撒腿就跑,甚至还会走过去跟他打招呼。

潘文石当着她的面,抱着她的孩子“希望”,她也不会恼火,反而安心地去觅食,把孩子暂时寄养在潘文石这里。

过了几年,潘文石再次返回秦岭,回到最初住过的简易房子,一打开门却发现,一个“客人”已经在里面等候多时。

“希望”挺着大肚子,脖子上戴着无线电颈圈,那是当初临走之前,潘文石戴在她身上的。

她是想来向潘文石道喜的,告诉他,她怀孕了。

潘文石狂喜不已,连忙给她打来了水,还给她抽血做鉴定,之后目送着熊猫离开,回到自己的熊洞产崽。

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像老朋友来做客,主人掏空家底款待老朋友一样。

两人嘘寒问暖一番,聊到日落西山,朋友一看天色已晚,起身告别准备回家。

年,研究熊猫的工作告一段落,那时,他已经59岁,因为常年在野外工作,他的腰板早已挺不直,只能蜷缩着身子走路。

然而,潘文石又跑到广西崇左,开始研究珍稀动物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

白头叶猴非常珍贵,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而潘文石绝望发现,白头叶猴正在消失。

当地人认为,乌猿泡酒喝能强身健体,而白头叶猴与乌猿外貌相似,于是白头叶猴就成了无辜的“替罪羊”,被当地人当作食物,肆意捕杀。

而捕杀它们的方法,特别残忍,用特别黏的老鼠胶来吸引白头叶猴的幼崽,用渔网扣住白头叶猴的洞穴,然后进洞抓捕,还有村民设置了铁夹。

潘文石在山洞里,曾亲眼目睹,两只白头叶猴被村民活活夹死。

于是,潘文石意识到,保护白头叶猴的工作迫在眉睫,一刻也不能耽误。

某一天,他接到一封来信,信函告诉他,他获得诺亚方舟野生生物金奖,希望马上到荷兰王宫领奖。

这是在当今世界上极少人获得的荣誉,按道理说,一般人看到,哪还有心情工作,直接跑去庆祝了。

可潘文石看完信,随手将它放到一边,继续钻研工作去了。

他现在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他满脑子都是濒临灭绝的白头叶猴。

后来,一年后,荷兰王宫专门派人到北京,亲自为潘文石颁奖。

那段时间,潘文石住在广西扶绥的一个山洞里,每天生啃方便面,兑着山泉水,没日没夜地研究白头叶猴。

年春节,他没有回家,给女儿潘岳写了一封信,打开信的那一刻,潘岳泣不成声。

潘文石在信里写道:

“我已经47天没有洗过一次澡,北京带来的小蜡烛只剩下半根,头灯里的7号电池马上就要耗尽,方便面也快吃完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闻见肉味,我需要你和朋友们的支援。”

他写这封信回家,只是想跟女儿讨要一些方便面和蜡烛。

然而,在信寄出去不久,潘文石为了保护白头叶猴,捐掉了自己60万的积蓄。

对野生动物慷慨大方,而对自己却极度拮据,潘文石把野生动物看得比自己重要一万倍,甚至比家人还要重要。

潘岳7岁时,潘文石就开始野外工作,经常不着家,同学们都很好奇地问她,“你是不是没有爸爸?”

潘岳都会很自豪地跟他们说,“我有,我有,他比你们的爸爸还要好!”

每次潘文石回到家,潘岳总会悄悄跑过去,偷翻爸爸的手提包。

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搜到爸爸带回来的桦树皮、豪猪刺。

潘文石经常用桦树皮给妻子写情书,而潘岳也常拿着豪猪刺去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展示。

但更多时候,潘岳一打开手提包,一阵臭哄哄的味道差点把潘岳熏晕,一看几大团熊猫粪便,那是潘文石带回来做研究的。

潘岳非常能理解爸爸,8年,潘岳放下自己的工作,陪在潘文石身边,帮他找资源,解决生活难题,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力气,助爸爸继续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

如今的潘文石,已经84岁,可他觉得自己还有余力,能够继续为中国野生动物事业服务。

“科学的道路没有尽头,我愿意荒野终老。”

从年到现在,潘文石在研究野生动物上,已经花费了36年。

可以说,他人生的二分之一时间都是陪着野生动物一起过的。

因为有了他,我们的野生动物才有了家,也因为有了他,我们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上,又往前迈进一大步。

如果没有他,我们很难想象,要再等多少年,才会有一个“潘文石”出现。

如果没有他,又有多少野生动物死去,那样的场景,根本不敢想象。

希望潘老一生平安,健康长寿,再陪野生动物多几年。

未来的盛世,希望有您的参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