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野餐,享受美食不一样的方式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2/10/28
白癜风能治本吗 http://m.39.net/pf/a_4791307.html

大家好,我是大厨乌雨。

说起野餐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在野外放松时的心情,尤其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一天,约上三五好友在野外玩耍,饿了就地野餐,很有一种独特的情趣。

比起在餐桌上正式的进餐,我更喜欢野餐时无拘无束的心情,相信很多热爱生活的男女和我一样,也喜欢野餐吧。

周末或者节假日到外去野餐,相信我国很多大城市里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风气,把野餐当作时髦。

每逢节假日,特别在春游季节,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数口,乘车到公园到郊外,席地而坐,铺上一块布单,拿出罐头食品、熟食、面包、饮料、水果等等,边吃边玩,悠哉游哉,尽一日之欢。非常享受。

有人说,野餐的兴起,是受西方影响,我看也

不尽然。其实在我国古代,在很早以前,就有狩猎之举;捕获到的动物,就地宰杀,就地烹饪,称之野味,这实际上就是野餐的一种形式。

但狩猎带有军事训练性质,与游乐相联系的野餐略有不同,据说我国古代夏代的第一个君

主就曾经饮食于野,可以视为游乐野餐的先例了。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思想又受玄学影响,越来越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野餐的形式开始多样化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觞曲水”,就是让众人沿溪水坐在地上,把酒杯盛酒放在水里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古人也是非常的注重生活。

我国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风俗,据说,始于东汉,最初是为了避祸消灾。

但发展到后来,全成为群众性的游乐活动,并借此机会到郊外风景

点去大吃大喝。《清嘉录》写苏州重阳节,“或借登高之名,邀游虎卓,箭鼓画船,更深乃返。有人还把这种郊宴说成是“肉山酒海伤心后,近日销金别有窝”。

说起“箫鼓画船”,它是一种有弹唱演奏助兴的游船,过去常见于杭州、苏州、南京、扬州等游览胜境。据说宋代西湖的游船可容百余客,行运平稳,如坐平地。

一年四季,常有游人在节假日在舟中,里面装食物的器物,一一皆备。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扬州瘦西湖也有一种荡湖船叫“沙飞”。

商贾、游客,往往租赁“沙飞”会饮,谈到苏州风俗时也说:“其宴会不常,往往至大船内罗列珍羞以为荣。

船宴的兴盛,因而有“船菜”、“船点”美食流行。如扬州有“白煮河鱼醋溜鸡”、“恺烧猎头湖蟹”;苏州有“母油船鸭”、“裴衣饼”等等,都享有盛誉,成为我国野餐中的特色产品。

陆地郊游,要随带炊具、餐具就比较困难,但那些雅人高士仍会想出办法。有人在古籍中记载到溪山逸游用的提盒和提炉,就是专供野餐的用具。

提盒像一只小厨,内放杯筷酒壶之类,上面分数格,或每格六碟,或每隔四碟,置果肴酒菜,可供六人之需。提炉形式如提盒,分上下两格。上层盛炭备用,下层放一铜炉,可烹茶暖酒,旁有一钢,可煮粥供客。借助于这种提盒和提炉,就可以郊外踏青野餐了。

但我认为,野餐乐趣的最真切有趣的,要推《浮生六记》。该书作者沈复是一个穷书生,他的几位朋友,也是与他趣味相投的同类。他们没有条件乘画船,开船宴,也没有条件率仆从,提炉灶,前呼后拥,大操大办,子是在沈复妻子芸娘的设计下,别出心裁,作了一次不平常的游园。

毫无疑问,郊游和野餐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当今现代社会,久住城市的人,长年累月在喧闹、拥挤、紧张、污染中生活,多多少少都沾染了“城市病”,因此:“回归大自然”便成为节假日的应有之义。

野餐就是把饮食同郊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心旷神恰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又可以调剂一下口味,改变一下生活习惯,从中得到一些纯情和野趣,所以野餐是大有前途的。野餐吃些什么?怎样吃法?这是一个文化课题,值得研究。我想,我们不必完全仿照古人和洋人,还是从实际出发,把我们的野餐活动搞得经济实惠、丰富多彩些。

在一个非常不错的景点野餐,心情可以说是非常的放松,为了方便携带食物,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在商店购买的面包,罐装的饮料,零食薯片等等,这种食物携带很方便,饿了可以随时吃。

但是我觉得,有条件的在野外捕猎或者携带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在野外烹饪,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