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资源 >> 正文 >> 正文

入侵最成功的的鱼种,繁衍40年制霸珠江,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4/27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142670.html

虽然保护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但是对于一个具有适应性的生态环境来说,原本可能无害的外来物种可能就会变成环境公敌,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就像原产于拉丁美洲的“清道夫”,因为在我国境内没有天敌,而且生命力极强,也不好吃,所以成为了徒增环境压力的鱼类。事实上,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了如今影响国内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珠江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年径流量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二位。珠江水系中物种丰富,下游地区也有许多渔民依靠着捕鱼为生。但是,由于缺乏对水系环境的正确认知和保护,导致许多外来鱼类到此疯狂繁殖,抢夺了原住鱼类的地盘,甚至让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失去了栖息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在这些外来鱼类的入侵下,本土的鱼类逐渐减少,土鲮就是其中之一。几十年前,土鲮作为珠江水系中的特色鱼种,其数量在我国还是不少的,同时因为其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等优点,也一度成为人们餐桌上必点的鱼类美食。但是,在珠江水系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之后,土鲮这个“土著居民”的生活一下子就不安宁了。

本来土鲮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就比较苛刻,加之当时人们缺乏对珠江水系的保护,原本数量较多的土鲮几年之间就锐减了许多。而国家为了促进生物多样性,丰富珠江水系生物物种,便引进了麦鲮这种鱼类。麦鲮的个头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自身繁殖能力也比土鲮强很多。如此一来,原本境况就不好的土鲮更是遭遇了“滑铁卢”,数量一减再减。

其实,从美食这个角度来看,麦鲮的引进确实比较成功,其不仅适应能力强、繁殖的快,而且本身和土鲮比起来差别并不大,也非常受人们欢迎。年的时候,相关人员对珠江水系的鱼类进行了随机采样,其中,多个样本中,有个外来鱼类,而麦鲮的数量就占到了接近50%。

相比于同样是引进物种的罗非鱼而言,麦鲮确实称得上是最成功的入侵鱼类。毕竟先在麦鲮已经扩张到整个水系的各个角落,甚至许多水域已经只有麦鲮这一种外来鱼类。上文也说到,麦鲮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很强,放到实际的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甚至更为夸张。

年的时候,我国引进了第一批麦鲮,由于珠江水系能够更好地适应它的生长,因此引进的麦鲮便开始在这一地区进行繁殖。不同于许多鱼类对水质和水温的苛刻要求,麦鲮自身有着很强的抗寒和耐病性,而且麦鲮的繁殖能力很强,每次能够产10-15万枚,小鱼儿的存活率也不低。这样一来,每年新生的麦鲮数量远远要比死去的多,甚至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本土鱼类。

本来我国引进麦鲮只是想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来补充市场需求,调整生物多样性的,但是由于人工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疏忽,不少麦鲮进入了自然水系当中,不仅繁殖的快,而且还抢占其他鱼类的营养和生存空间。没过多久,野外繁殖的麦鲮就成为了珠江水系的一大祸害。

麦鲮的长相和草鱼很类似,因此也有不少鱼贩将其混入草鱼中贩售。但事实上,虽然麦鲮可以用来烹饪,摆上人们的餐桌,但是这种鱼类的肉质相比于草鱼来说,不仅口感差,而且加工起来也非常麻烦,想要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口味,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的产品可能只是差强人意。

因此,为了防止麦鲮成为我国的第二个“清道夫”,我们还是要在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之前进行管控,加强对渔民们的宣传教育,规范养殖麦鲮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防止其泛滥成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