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介绍 >> 正文 >> 正文

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6/12

  10月29日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钟自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关志鸥介绍了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陆昊:感谢各位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又一个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自然资源部的工作既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贯彻党中央顶层设计,推动重大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我们牵头起草并报经中央研究审定、印发文件,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天然林保护修复、林长制、严格管控围填海、不动产登记、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湿地保护修复等10多项重大制度。

  二是强化重大基础性工作。第一,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全面反映地下资源、地表基质、地表覆盖和管理要素四个层面信息,通过统一坐标分层叠加。第二,统一自然资源领域的重要分类标准,统一用地用海分类标准,解决各类标准不衔接的问题。如,陆海分界不明确、湿地分类不明、林地草地地类认定标准不一致导致的重叠交叉问题。针对矿产资源储量概念较多、内涵不够清晰,修改了储量分类标准。第三,组织开展一批重大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精心组织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部里上百次研究部署,汇集了2.95亿个图斑,成果已经公布。同时开展了基础测绘、海岸线修测、地质灾害隐患、矿产、森林、红树林等调查工作。第四,加大地质调查力度,与市场主体共同努力,“十三五”期间新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5个千亿方天然气田、5个千亿方页岩气田、个大中型矿产地。

  三是稳妥推进重大改革。第一,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统一确权登记,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第二,落实空间规划体制改革,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解决以往规划内容交叉重叠、执行时相互冲突等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五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条控制线上下贯通划定落地,努力做到国家的“数”与地方的“线”和“图”一致。第三,推进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对规划编制中的利益平衡、入市用途、市场调控、市场主体意愿、农民选择权等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审慎稳妥推进意见。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应,优化竞拍规则,向市场全面公开各类住宅用地存量信息和土地出让过程中关联地块重要信息,维护市场公平。全面推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根据技术原理推动实现油气探采一体化制度,同时积极推进“净矿”出让,推动解决以往市场主体拿到矿权后仍要到很多政府部门办理各种手续、可能办成也可能办不成的问题。第四,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8个省级政府土地审批试点,解决审批周期长的问题。结合机构改革职能并入,土地、规划、测绘实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第五,创新政策助力脱贫攻坚,通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土地流转,提供资金多亿元支持脱贫攻坚,通过国土绿化、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助力贫困人口增收。

  四是整治自然资源领域突出问题,努力止住新的问题,积极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一,针对“大棚房”、破坏生态环境建“私家庄园”、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一方面出台政策,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保障农村村民合理的宅基地用地需求;同时开展清查整治,深入摸排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情况,研究制定了上百条分类处置政策,将通过试点稳妥推进。第二,针对过去无序围填海,导致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明显减少的情况,严控新增围填海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三,针对土地利用忽视存量的问题,通过建立机制,与地方共同努力,至年3年全国共消化处理批而未供的土地万亩,处置闲置土地万亩,这也是“十三五”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40.9%。

  五是深入研究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工作中我们也感到,一些重大问题的技术逻辑搞透了,我们的行政决策就会有科学的依据。比如,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活动层厚度增加对地表径流量和生态系统有哪些重大影响?三江源地区草原退化到底是过度放牧、是禁牧,还是由于冻土层变化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干化导致的?再比如,有的地方出现了“小老杨”的问题,到底是树龄到期,还是在本应种草的地方种树,由于蒸散耗水量增加长期积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比如,如何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水平衡,主要是大气的降雨、不同地表植被的水蒸发、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对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的影响?再比如,碳元素在大气、海洋及陆地不同的地表基质和覆盖中的积累和循环到底如何确定?我国海域辽阔,如何利用滨海湿地中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系统发展蓝碳并科学地计量?碳捕集、碳封存在技术和经济性上如何有新的突破等。

  当然我们也深知,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把同一主题下差别化的国情搞清楚,对我们是挑战,把不同领域支撑行政决策所必需的技术逻辑搞明白,对我们也是挑战。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我们更好地,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地领会贯彻党中央精神,同时吸收全社会的智慧。所以我们也很愿意接受媒体的监督,充分听取媒体所反映的意见。

  下一步,我们将考虑更好地坚持系统观念,在守住底线、集约节约、多目标平衡和推动共同富裕中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全社会一道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请问,8月底发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成果,从成果上来看,我国耕地的保护形势目前是什么样?今后部里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陆昊:你提的问题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如何管好用好耕地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三调”成果已经对外发布,根据“三调”成果,我们感到,虽然我们守住了国家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也完成了国家规划确定的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的任务。但是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感到有这么几方面情况:

  一是全社会有没有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有的,但是一碰到涉及自己的具体问题时,这个观念就不够强了,行动上就有差距。二是耕地“非粮化”管控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三调”数据看,耕地过去10年主要净流向国土绿化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客观地讲,国土绿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肯定是有合理性的,但要有规则、有节奏、有管控、有明确的规划。目前的问题主要出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规则、节奏和管控上。三是我们程序性、实质性违法占用耕地的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年的土地例行督察发现各地存在违法违规建设占用破坏耕地的问题个,涉及耕地70.47万亩。四是一些地方在耕地的占补平衡要求落实上还不到位。我们注意到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年以来,我们连续4年组织开展了占补平衡的核查。涉及补充耕地项目15.8万个,查出存在问题的比例平均占5.2%。五是政策法律还不够完善。过去的法律规定主要针对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管理,在农用地之间的转换管理规定是不够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听取“三调”汇报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准备出台一揽子措施,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

  第一,不断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对过去空缺现在又急需的规则要进行补充,对过去规则中只有原则性规定的要求要进行细化,对过去一些不适用、不符合当前实际的条文还要进行修正,通过补充、细化和修正使各项法律规定更加科学、简明、可操作。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前的过渡期,我们准备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第二,科学确定目标,强化责任考核。当前,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我们已经选择了5个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条控制线划定,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划定试点工作。要充分暴露各种矛盾分歧,明确矛盾处理规则。要实事求是并带位置下达各地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通过五级规划上下贯通,一定要使国家的“数”、省里的“数”与市、县的“图”和“线”能够吻合,真正做到保护目标科学,然后才能把责任真正强化起来。

  第三,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现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生产,而且明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这些规定要严格认真地执行。下一步,还要结合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方面完善操作管理规定,也就是既要管“非农化”,也还要注意管理“非粮化”问题。

  第四,坚持完善占补平衡。实事求是地落实占补平衡任务,县域内确实无法补充耕地时,可以在省域内补充,同时严格跨省补充耕地。严格补充耕地核实的认定,我们要将所有通过验收的补充耕地项目逐地块“上图入库”,在网上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目前,我们部的门户网站公布了2.1万余个补充耕地项目信息。

  第五,强化执法监督。现在是两个要害:一是多用技术手段。我们要通过每半年一轮次的遥感监测发现问题线索;二是要动真的。在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方面要毫不手软,严肃查处。

  记者:机构改革以后,自然资源部负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请问这些年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陆昊:机构改革以后,中央明确由自然资源部来统一考虑和行使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我们与国家林草局一起,还有其他部委,做了不少工作。

  第一,出台一些制度性的规定。特别是滨海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以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制度性的文件。

  第二,编制实施了规划。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我们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等9个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正在组织编制各重大工程专项的建设规划。去年我们和国家林草局还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年)》。

  第三,林草系统全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5.45亿亩,退耕还林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3.0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6.1%,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

  第四,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了亿元,在祁连山等地区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今年启动了“十四五”时期第一批项目,自去年以来还实施了13个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同时实施了渤海综合治理和海岸带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全国共整治修复岸线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治理修复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多万亩。

  下一步,我们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第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格局。大家也都看到了“三调”公布的结果,过去10年我国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效,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当然,也暴露了一些地方生态建设的盲目性和生态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比如,有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林地被开垦成了耕地,同时又有1.8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种了树。我们考虑还是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绿化任务。同时,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逐步进行调整。

  第二,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性。生态保护修复,中央强调要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考虑,它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当然也要看到,这项工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内才真正开始说、开始做的,实践中看确实也有一些偏差。我在调研当中发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态保护修复过多的   第三,探索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这个方面,我们工业化进程中的确付出了代价,历史欠账比较多。所以,只靠财政资金,无论如何是完不成这项重大任务的。我们已经研究明确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很快中央会印发这个文件,要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各项工作,包括海岸线的修复利用。

  第四,要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继续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矿产资源、草原、自然保护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立法或者修法工作,特别注意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的规范和标准,与各地一起不断探索规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海洋作为蓝色国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请问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在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严控围填海、保护滨海湿地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强调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陆海统筹、保护优先、节约集约,扎实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调查监测,进一步摸清主要海洋资源家底。我们完成了全国无居民海岛、沿海滩涂、珊瑚礁,以及红树林、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等基础和基线调查。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海岸线修测工作。

  二、强化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我们研究制定了《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将海洋空间资源相关用途纳入用地用海分类体系,实现国土空间的全域全要素覆盖。同时,在统一分类体系的基础上,部署沿海地区编制陆海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在科学界定海陆分界线的前提下,逐级明确海洋空间功能分区,统筹衔接陆海空间布局。

  三、严格海域海岛管控,节约集约用海用岛。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坚决遏制非法围填海。年7月以来,违法围填海规模由以往一年几百上千公顷下降到三年累计17.36公顷。同时,我们实施更为严格的无居民海岛保护,已开发的无居民海岛要实行严格的监管,未开发的要作为战略“留白”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新增用岛。

  四、加大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刚才陆昊部长已经讲过了,我们累计实施了36个“蓝色港湾”整治项目、15个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61个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初步遏制了局部海域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典型生境退化趋势,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修复滨海湿地2.3万公顷,整治修复岸线公里,渤海入海河流的消劣方案确定的10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统筹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继续严格管控围填海和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分类管控海岸线,不断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海岸带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海洋资源严格保护与高效利用的有机统一,推动建设美丽海洋。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强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推进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海啸、风暴潮、浒苔等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切实维护好海洋生态安全和沿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地质灾害防治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请问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自然资源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钟自然:我国是世界上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自然资源系统责任重大。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起,造成人死亡或者失踪,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减少了38.5%和41.5%。因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在整个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比重大致是1/4左右。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

  自然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陆昊部长先后主持召开36次部长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不足,在群测群防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部署对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1∶5万的地质灾害调查,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开展1∶1万的调查。

  第二,分析“滑坡体构造是什么”,对调查发现的隐患点进行详细勘查,确定其地质构造、滑坡体体积以及可能滑动方向、主要威胁目标区域等有关情况。

  第三,加强预警技术支撑,科学预测“灾害何时发生”。

  最后,根据轻重缓急,集中必要的财力,组织搬迁避让,或者实施工程治理等防范措施。

  根据这些工作思路,最近两年,自然资源部着力加强了3个方面技术支撑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综合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通过“雷达卫星+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专家系统”来识别变形区域,通过“遥感影像+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形数据”来判别疑似隐患,再通过“无人机调查+实地排查”锁定具体的隐患点。年,我们在个县(市、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示范,共识别出疑似隐患处,经过实地核查验证,确认隐患的比例超过60%。年已识别出以滑坡为主的疑似隐患处。

  二是研究开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并进行预警实验。年以来,我们集成社会力量,集中研究开发了包括北斗定位、裂缝监测、倾角加速度监测、雨量监测和含水率监测等5类性价比较高、能耗比较低、适用性比较强的普适型滑坡监测预警仪器,两年来先后在17个省2.5万多处开展了试验示范,对97起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实现了成功预警预报,涉及名可能伤亡人员,避免了人员伤亡。

  三是建立常态化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驻省驻守工作制度。年以来,我们向各省(区、市)派出专家组,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指导,建立了常态化的驻省驻守专家工作制度。今年汛期,极端天气比较多,我们进一步结合地方需求,在已有分省驻守专家的基础上,又增派了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线工作组,分赴各省(区、市),与地方专业技术队伍联合组队,驻县进乡、入村到点加强技术指导,对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再排查、再核查,竭尽全力降低灾害影响。截至目前,已累计排查处隐患点、处风险区,以及60个受滑坡、泥石流威胁的县城和集镇。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更多隐患,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更多的监测预警设备,提升“人防+技防”能力,不断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力度,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守好安全底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一个重要举措,请问自然资源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会有哪些打算?

  陆昊: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一项生态保护的重大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当然,这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机构改革以后,这项职能转到我部,我们与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草局一起,对已经划定的15个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评估和调整,对其他16个省(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这是一项新的工作,我们深入20多个省份调查研究,部党组召开了40多次专题会议,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地方和专家的意见,了解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针对各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稳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和划定工作,主要有几条:

  一、坚持尊重科学,应划尽划,但不预设每一个行政区域的划定比例。基于生态功能,组织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优先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的地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科学坚持应划尽划。在比例上不做硬性规定,从结果上看,目前最高的省份超过50%,但有的省只有7.2%,这都是尊重了所在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的客观结果。

  二、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人为活动矛盾和冲突。这个原则是要按中央要求,科学、简明、可操作。我们根据党中央精神和地方的实际,研究制定了10余份文件,出台了大概多条规则,分类处理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镇村、探矿权、采矿权、人工商品林、线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冲突和矛盾,明确后续管理要求。在划定的过程中,我们大概处理了各类空间矛盾冲突49.3万平方公里。

  三、坚持协调联动,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最高量级是国家公园,第二量级是自然保护区,第三量级是各类自然公园,这三部分构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此外,还要将一些重要的战略留白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在划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保护红线的核心区和一般控制区之间差别化的政策管理,避免因为简单化将各类矛盾和冲突带入保护红线,无法真正管住。

  目前,31个省份的生态保护红线方案,我们已联合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草局上报了国务院。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整合优化以后的自然保护地。二是自然保护地外的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的区域。三是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战略留白区。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大小兴安岭、秦岭、南岭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海岸带等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涵盖了大部分天然林、草地、湿地等典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全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进行检验和完善,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图,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管理规则,细化人为活动管控,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记者:生态良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也是公众的热切期待。请问,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重点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关志鸥:借这次机会,代表国家林草局向各位媒体朋友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绘就的一幅幅美丽生态画卷表示感谢。作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国家林草局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需求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通过连续多年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明显改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森林面积达到33亿亩,位居世界第五,其中人工林的面积达到11.9亿亩,居世界首位。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万亩左右,湿地的保护率达到52%,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

  第二,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方面,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也标志着国家公园这项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自年以来,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实事求是地解决了一批基层反映的实际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旗舰物种的增加、自然植被的快速恢复为标志的生态系统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通过采取为原住民提供生态公益岗位,适当保留特色产业空间等举措,促进了保护与发展相互融合。同时,我们和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全面整合优化,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和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框架。

  第三,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我们依法全面禁止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十三五”期间共查处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3.7万起。我们组织修订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不断改善。大熊猫、东北虎、朱鹮、海南长臂猿、攀枝花苏铁、华盖木等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象往北方”“放虎归山”等实例也生动地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特别是央视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给我们带来了不被打扰的相逢,也让我们走进了全民共享的自然课堂。关爱保护野生动植物正在成为百姓生活的新时尚。

  第四,在推进生态美百姓富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2万人,实现在山上护林、家门口就业,带动了多万人脱贫。同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全国的油茶面积已经达到万亩左右,其中湖南、江西、广西等油茶大省(区)的亩均收入已超过元。云南漾濞核桃、山东沾化冬枣、辽宁铁岭榛子、陕西韩城花椒、新疆若羌红枣等一大批特色林产品成了网红名牌,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我们持续推进国有林区林场改革,有50多万职工不仅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而且实现了就业稳、收入稳、人心稳。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追求和期盼,我们将深刻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传承塞罕坝精神,持续用力、埋头苦干,争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态产品。

  记者:今年亚洲象、东北虎的出现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这也说明社会各界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的   关志鸥:目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大家非常   第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积逐步扩大,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形成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18%左右,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我们的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比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育地,秦岭朱鹮的数量目前已经增加到0余只,海南长臂猿数量也增加到了5群35只,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华盖木从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加到目前的1.5万株。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内蒙古的北部、长江的武汉段、广西的柳州、福建的霞浦等地,雪豹、长江江豚、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等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第二,进一步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我们调整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名录,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种类扩大到种和8类,野生植物的重点保护种类扩大到种和40类、共1种。大家比较   第三,实施了珍贵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行动。通过强化人工繁育技术,开展野化放归,有多个濒危珍贵物种种群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我们相继成立了大熊猫、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苏铁等珍贵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的人工繁育难题实现突破,目前我们圈养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只。曾经境内灭绝的普氏野马、麋鹿等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华盖木、德保苏铁等极度濒危野生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同时,我们本着就地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有近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万多种野生植物。

  第四,全面禁止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我们充分发挥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组织开展了“清风行动”。去年一年,我们督促电商平台下架野生动物交易信息.4万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5万余起,收缴野生动物57万头(只)、野生植物6.3万多株,形成了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的高压态势。

  第五,主动讲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中国故事。大家非常   目前象群已安全回归,各方面状况良好,活泼可爱的象宝宝又有了新进步。近期我们将为它们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宜居的家园。在亚洲象北移之前,也就是今年4月,我们还成功救护了一只误入村庄的野生东北虎,并及时将其放归自然。日前,我们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区域内监测到了它健康活泼的身影。同时,我们还持续开展国际合作,其中与18个国家开展了大熊猫的合作研究,目前我们在国外的大熊猫共69只,这些大熊猫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也成为增进相互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在密切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在此我诚邀各位继续   记者: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宏: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近年来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稳定在9%以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强调,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努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年至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由5万亿元增长到8万亿元,增长了60%,海洋经济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3个方面工作:

  一、开展海洋经济试点示范。会同有关部门支持15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1%。同时,我们推动了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二、搭建海洋产业合作平台。3年来,通过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为国内外涉海企业搭建经贸合作平台。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与我们开展合作的主要银行涉海贷款余额保持在亿元~亿元。联合深交所发布“蓝色”指数,连续6年举办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为近家企业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

  三、支持海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会同山东、广东、海南省政府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支持兆瓦级潮流能、波浪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支持沿海省市建设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近个,海洋医用骨科新材料、海底光电复合缆等14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潮流能新装机规模和连续运行时间均居世界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把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工作,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岸带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完善海洋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在沿海缺水城市开展海水淡化规模、装备和政策试点,高质量建设一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

  记者: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三调”成果显示,城乡建设外延扩张的态势尚未扭转,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有关情况?下一步在推动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方面有哪些考虑?

  陆昊:首先,我很赞同你做的判断。从“三调”结果来看,城乡建设外延扩张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扭转。人均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三调”结果显示,过去的10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比“二调”时增长了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同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8.34%增加到62.71%。从这组数据的相关关系上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是吻合的。

  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能够很清醒地看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的城市和建制镇的用地总规模是1.55亿亩,村庄用地总规模是3.29亿亩,在城市和建制镇当中,低效闲置用地的问题是突出的,村庄用地总量过大、布局也不尽合理,这是有共识的问题。无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还是下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毫无疑问需要土地资源支撑。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未来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所以如何扭转城乡建设外延扩张的态势,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情况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也要靠政府出台新的规则和标准来全面提高用地效率。我们现在考虑到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合理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是三条控制线当中的一条,它是依据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格局划定的。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后,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范围内。

  第二,要严格实施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当前,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总指标是由全国人大下达的,国务院来认真执行,我们还是要坚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跟着项目走,要跟着好项目走,跟着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走。当然,首先要保证基本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坚持大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继续完善“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的机制,鼓励各地更大力度地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同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注重推动城市的更新,形成政府和社会   第四,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一是要下大力气完善修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用地使用标准。现在有些地方这方面的建设标准太松,我们没有那么多土地资源让你这么用,所以行业的建设用地标准要下大力气修改完善,突出它的安全性和合理的功能,而不是看着大就好,占得多就好。二是要强化源头控制。我们和国家发展改革委都有共识,就是要加强项目生成阶段节约集约用地审查。以前,招商引资谈项目的时候,我们的审查标准是不够完善的。新上项目要特别强调节约集约的水平。重大的项目,占地多的项目,应该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当前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水平。三是要全面开展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的用地普查。从点上看,这里既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很不好的。经过专项普查之后,我们要对各类园区的节约集约用地再做进一步的规范和调整,使园区真正成为产业化节约集约用地最好的地方。当然,中国的国情差别是很大的,出台这样的政策,我们也要慎重把握东中西部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诉求,以及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但总的来讲,这个要求是对全社会的。当然,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也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也希望媒体更多传播这样的理念,同时把全社会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各种智慧贡献出来。我们一起来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这一定要成为我们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