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咕咕
近日,芒果TV《野生厨房》第二季回归,起初,《野生厨房》这一节目名称从概念上让人极易联想到“野炊”,从内容上,也会让人联想到短视频平台上“野食小哥”的综艺版本。而在《野生厨房》新一季播出之后,有网友评论说,这一季《野生厨房》更给人一种“移动版”《向往的生活》既视感。
实质上,在新一季节目中,节目组将到达新疆、贵州、浙江、广西等地,从“逃离都市”升级到把“野生”的历程和美食享受拉长,更深地融入到“野生环境”中,强化“野营”幸福与向往。
相较于第一季用石头堆灶台、捡柴火,到山里面去捡蘑菇、到海边找雪蛤,这一季《野生厨房》在环境配置上进行升级,从极有仪式感的厨师工具箱到环境优美的营地,硬件上的升级为烹饪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食材亦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所以,节目组真的只是短暂地“野”了一下?
野生概念渐弱,野炊感渐强
《野生厨房》第一季中提出的是要每到一处要“选取最为新鲜、第一手的食材,用最‘野’的方式、最有脑洞的方式烹饪出来”,在节目中,嘉宾们要遵守“野生规则”,只能用当地最具特色的新鲜食材制作每日一餐,并要亲自参与到食材获取的过程中。
《野生厨房2》首战目的地是大美新疆,在赛里木湖里捕捉了高白鲑,在牧场里获取鲜牛肉,嘉宾们拿着一路所寻找到的食材,最终在胡杨林里集结,一起制作了一顿鱼牛飘香的饕餮盛宴。
单就第一期节目内容来看,“野生”的概念在缩小,野炊的概念在加强。在第一季节目中,首期节目里有捡蘑菇、下河撒网捕鱼等桥段,是在大自然中寻找野生的纯天然食材,而到了第二季,首期节目里中,无论是到湖里捕捉高白鲑,还是在当地牧民处获得的牛肉,都不过是在原产地去寻找食材,这一过程让节目气质更透着几分《风味原产地》的感觉,而最终将食材搬上餐桌的烹饪过程,更像是秋游野炊的氛围。
也有网友称,《野生厨房》这一节目形态,与短视频平台上“野食小哥”“华农兄弟”等博主的内容有撞车之感。
在短视频平台上,在野外找寻食物,或就地烹饪或回家加工的视频内容极受欢迎,一方面是短视频平台平台用户的区域下沉,另一方面是地域特色浓厚,极易吸引受众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从展现西北地区美食风情的“西北小强”、“小胖在西北”,到展现川蜀地区特色的川乡小妹儿、李子柒,再到沿海地区的渔人阿烽、老四赶海等记录赶海以及相关的美食制作等。
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制作对于其他地区的用户来说,生活感极强,猎奇感十足,随着时令变化,内容也是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笔者看来,《野生厨房》与这类短视频内容存在某种形似,但非神似,最基本的差别在于平台受众主体的差异性。短视频平台地域幅射广、年龄跨度大,外加相关三农政策的扶持,才着力孵化出大量农人类的个人IP;而《野生厨房》所在平台以年轻受众为主,所针对其立意主要来于当下“外卖生活”成为大部分年轻人生活主流方式、对于出去野餐、自驾充满向往这一需求应运而生,推出了这样一种朋友三五成群到各个地方野外做饭的节目形态。
其次在于内容立意的差异性,在短视频中,那些土生土长的农人们展示的是当地人的日常生存方式,其剪辑方式粗糙,内容结构平铺直叙述,人物个性还得靠网友评论传播;而《野生厨房》的嘉宾们更多展现的是一种可复制的农家乐式的生活体验,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递出新的生活理念。
换一角度来看,综艺节目模式的灵感来源多样,电影、书籍、公益活动等可成为节目的载体,就比如《忘不了餐厅》最初的节目灵感源于日本真实存在的同类公益餐厅。即便《野生厨房》外在形式上存在某种相通之处,倒也无伤大雅,但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季首期节目从食材的获取到烹饪方式,始终给人一种“野生感减弱,野炊感渐强”的观感体验。
美食综艺核心不再是美食,人物关系成为主看点
美食元素相关的综艺在当下依然处在霸屏的地位,但鲜少有与节目相关的美食出圈。这也是国内美食综艺与韩综的一大区别,在《三时三餐》当中,在做饭的过程中,嘉宾的参与感会很强,各有分工,可同步展现所有食物制作的过程,看过节目基本都能完全了解节目中每一道菜的做法,甚至能够去复刻。
大部分美食类韩综嘉宾都有相应的分工,可区块化地记录食物制作过程,展现食物在不同烹饪阶段的变化,而国内的美食综艺中,嘉宾的分工不是以美食制作为中心进行分工,而是以人设为中心进行内容发散。客观而言,这也与部分嘉宾不会做饭有关,大部分的重担落在“厨艺担当”者的身上,为了保障故事的完整性,后期剪辑不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美食制作上,而是围绕美食的制作展开内容叙事。
因此,国内的美食综艺大都承载了其他的情感元素,《为爱下厨》《熟悉的味道》《美食告白记》承载的是下厨人的感恩之心和爱意,《拜托了冰箱》承载的是对冰箱主人私密空间的探寻;《中餐厅》承载的是文化传播,《锋味》系列承载着谢霆锋个人品牌“锋味”商业变现的需求,《忘不了餐厅》承载的是对阿尔兹海默症群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