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介绍 >> 正文 >> 正文

见证生活垃圾如何变废为宝,助力环保在行动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4/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怿韬徐振天实习生王文杰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喻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徐振天梁怿韬实习生吴宇韬王文杰

7月17日,“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活动在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落下帷幕。在当天的活动中,参团市民参观园区内的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项目和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项目,了解到分好类的生活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在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内的环保科教中心,参团市民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了解和垃圾分类有关的常识

据悉,“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活动由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羊城晚报承办。该团以对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为目的,以自愿报名为原则组织市民走访与广州垃圾分类有关的场所。从年11月至今,该团先后组织市民走访荔湾区海龙街道江北社区、天河区车陂街道、太古汇商场、从化区良口镇阿婆六茶花谷、黄埔区夏港街道青年社区,及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地。

通过过去大半年的走访,参团市民了解到广州如何巧借社区设施设置垃圾分类宣传场所,了解到垃圾分类如何由物管小区向非物管小区和城中村延伸,了解到广州的商场、农村和有条件的社区如何妥善处理厨余垃圾并将已分好类的垃圾变废为宝。

为了让参团市民感受到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过程并学习实用的垃圾分类技巧,活动除了参观走访环节还搭配有学习和体验的环节,通过问答互动游戏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通过体验环节现场让市民了解如何准确分出垃圾。

参团市民参观垃圾仓内的垃圾吊抓斗抓取垃圾投进焚烧炉

在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活动期间,市民看到了分好类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没有“混收混运”,由厨余垃圾车和其他垃圾车运抵园区分别送入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和资源热力电厂处理的场景;通过登上92.5米高,位于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南烟囱顶部的观光塔,参团市民俯瞰AAA级工业旅游景区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绿树环绕的场景,了解到广州如何通过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破解生活垃圾处理场所“邻避难题”。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活动,职能部门看到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关心,收到市民对广州垃圾分类工作的出谋划策,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市民的参与将为广州下一步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带来启发。希望市民积极参与广州各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垃圾分类,一起来更精彩。

参团市民参观广州环投集团运营的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项目

分好类的垃圾都去哪儿了?

自年下半年推行居住小区楼道撤桶以来,大部分广州市民改变习惯下楼投放垃圾。为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准确度,广州还提倡在分类投放厨余垃圾时做到“破袋投放”。

市民辛辛苦苦分好类的垃圾,最后都去哪了?参与7月17日“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活动的市民,见证分好类的垃圾在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变废为宝的过程。

生化+焚烧,精细化处理让垃圾变废为宝

当载着参团市民的大巴驶入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时,细心的市民发现进入园区的垃圾车分别为厨余垃圾车和其他垃圾车。其中绿色涂装的厨余垃圾车,驶向园区内的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项目。

“广州中心六区分好类的厨余垃圾一半都在这个厂区处理。市民的精心分类,帮助这个厂区更好地运作。”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项目工作人员周吏臣,向到访市民讲解厂区的运作。

据悉,该厂在年7月31日正式投产试运营,处理规模为吨有机废弃物/日。目前,该厂主要处理厨余垃圾、餐饮垃圾、粪便、禽畜尸骸等4类有机废弃物。其中与居民和餐饮企业参与垃圾分类息息相关的厨余垃圾和餐饮垃圾占该厂处理量50%以上。由于广州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参与,该厂在年12月便实现满产运营。从投产运营至今,该厂已为广州处理94万吨有机废弃物。

参团市民参观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的餐厨垃圾处理车间

“我们将市民精心分好类的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周吏臣介绍,4类有机废弃物经预处理后,将被送至厂区内进行联合厌氧生化,该步骤可将有机物变为沼气用于发电,部分沼渣作为有机肥原料外运加工,油脂可制成生物柴油。

园区内灰色的其他垃圾车,则驶入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项目。该项目具有日处理吨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使更多由广州中心城区产生的其他垃圾无需填埋处理。

目前,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正处于烘炉调试阶段。当正式投产时,一期二期总处理能力将达到吨生活垃圾/日。

“充足的处理能力不仅帮助广州早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还能将更多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广州环投福山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文介绍,焚烧处理技术最显著的优势,是短时间即可缩小生活垃圾体积。结合现代化的焚烧发电技术、污水处理系统和烟气处理系统,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产出的炉渣可以制作环保砖,经处理后的污水可以供厂区环保回用,经处理后的烟气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和欧盟标准,实现“一废进厂四宝出厂”的效果。

参团市民参观朗坤环境集团运营的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项目

实物+多媒体,多种方式协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

垃圾变废为宝,分类是前提。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各运营单位,根据各自特色向参团市民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这些是过去一周,我们从处理线上筛查出来的杂质。”在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项目内,工作人员向参团市民展示4只装有杂质的玻璃试验瓶。只见瓶内装有废旧罐头易拉罐、菜刀、厚塑料薄膜,还有椰子壳、生蚝壳等硬壳。

“这些杂质,可能会导致处理设施的损坏。”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项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市民容易将“厨余垃圾”和“厨房垃圾”混淆,所以罐头和厨房用品等物品,常在厨余垃圾中找到。一些较大的骨头、植物梗和食物壳,尽管也是有机物,但因为质地较硬,也容易造成厨余垃圾处理机器的损坏。虽然该厂的分选系统能够把大部分杂质筛出来,但筛选过程也存在一定困难。该工作人员建议,市民投放厨余垃圾时,需明确投进厨余垃圾桶的确实是符合广州标准的厨余垃圾。

如何进一步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内的环保科教中心,可以增强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通过该馆的展示,参观者可了解到过去近70年间广州生活垃圾处理从自然消化到分类处理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接触屏、互动游戏等方式,环保科教中心可让参观者更易了解和垃圾分类有关的常识。

一场活动,引参团市民众议垃圾分类

在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环保科教中心,参团市民隔着玻璃看到厂区南储坑内暂存的大量生活垃圾。科教中心阶梯教室内播放的动画短片,提醒参团市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需要投入成本才能建设。这些细节,均提醒着参团市民需要赶紧行动起来。在活动尾声的座谈环节,参团市民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正在努力推动广州的垃圾分类。”参团市民吴丽珠,原居香港,因长期在广州市黄埔区从事招商引资工作而被该区推荐为港澳籍政协委员。此前,吴丽珠提出一个垃圾分类融合“互联网+”的提案。

该提案获得该区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领导鼓励吴丽珠将设想付诸实践而不是走过场般提完案就算。如今,吴丽珠把在香港的公司让员工打理,自己主要负责为黄埔区垃圾分类提供宣传、数据整理、评比等第三方服务工作。

通过“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吴丽珠走访广州不少有特色的垃圾分类项目。吴丽珠表示,具有参考价值的广州经验,将会被她用在日常的垃圾分类工作当中。

“一场参观下来,受益良多。”参团市民李丹,是广州市城市矿产协会副秘书长。她表示通过参观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一期,了解到椰子壳不是厨余垃圾的知识点;通过参观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她看到了储坑内堆积的垃圾,当中包括不少塑料制品。

李丹表示,塑料制品一般具有回收价值,而且很多塑料制品属于一次性用品,可以由可循环利用物品代替使用功能。这让李丹在处理垃圾时,除了做好分类投放,还会减少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建议商品的包装,能够从简易化入手。”参团市民吕正庭认为,一些垃圾的产生源于过度包装,相关包装物品被拆开后便没有用处了。他建议市民在购物时,尽量不要选择包装繁琐的商品,因为简化包装有助于垃圾分类和减量。

“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减少垃圾的产生。”参团市民徐新华,从事研学旅行工作。每次带学生到野外爬山,徐新华都会自备一个装垃圾的塑料袋,同时也提醒同行的学生也带。通过这个小细节,一方面爬山者自身产生的垃圾有了暂存的地方,另一方面爬山者如果看到野外有垃圾滞留,也可以立即清理保护环境。

“小手拉大手,我们00后也在行动。”参团市民肖玥希是华师附中番禺学校的初二学生。她认为把垃圾摆对地方会减少很多问题产生。肖玥希称,她所在的学校设有分类垃圾房,锻炼在校学生如校外社区般采用定时定点的方式进行分类投放。

花絮:谈话间,他们已在行动

座谈环节结束,参团市民纷纷收拾随身物品搭大巴返回广州市区。在回市区路上,参团市民发现有团友“打包”特殊物品。原来,有3名参团市民将午餐时吃剩的剩饭剩菜打包带走,还将已经用过的一次性餐盒也洗干净打包带走。

参团市民将已经用过的一次性餐盒洗干净打包带走

“我们一直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并将剩饭剩菜打包的习惯。”其中一名打包一次性餐具和剩饭剩菜的参团市民张小姐介绍,剩饭剩菜可以拿回去喂饲宠物,这样可以减少浪费。一次性餐盒如果真的“一次性使用”也很浪费,冲洗干净也可以循环再用。

张小姐建议,日后类似的垃圾分类活动如果涉及用餐环节,可建议参团市民自备餐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垃圾减量和环保出一份力。

本文来源:金羊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