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像是被拧上了加速的发条,为了提高生产力,大部分的人都必须为工作疲于奔命,人均寿命也在不断下降。
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发达国家从将近百年的发展史中逐步稳定了下来,形成了战后良好的社会保障体制;
我国虽然在战争中获胜了,但却因为农业建国的原因,不得不加速发展工业体系,为了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平衡,我国不得不用数十年的时间去追赶这些国家近百年的发展。
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现代化”最为真实的写照,为此笔者提议:“中国人不要拿命换钱。”
1.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勤劳的传统,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不是勤劳这个词就能概括所有的努力。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过劳死的人数不断增加,甚至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也频频因为工作过于繁忙而突然猝死。更不用说一些活在阴影之下的年轻人,他们普遍都不敢停下来。
中国的“现代化”让人进入到一种停不下来的状态。
除了工作以外,整个社会对于人的接纳性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步入了电子支付的时代,出门必带的物品由钥匙进化成了手机,手机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为普遍的支付工具。
这样一来收银员跟高速公路收费员首先就要面临失业的困扰,其次对于一些手机使用没有那么普遍的人群。
比如像老年人,电子支付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的不友好,他们必须重新开始学习手机的使用方式,在中国的现代化之下,没有进步就会死亡。
我国的现代化的的确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能够在短短的70年间,从建国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经济飞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体。
但这些都是有代价的,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慢生活”,中国的“现代化”普遍让人感觉压力巨大。
总得来说,过快的生活节奏,让人必须在这个时代不断的工作努力与进步,不能懈怠,像是一台冰冷的机器不断的迭代升级。对此,中国人必须慢下来,不要拿命换钱。
2.何为“慢生活”
对比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建设道路,可以发现,目前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目前欧美各国都已经开始主动将发展的节奏放缓。
因为这些国家发现过去无节制的、机械化的现代化道路是走不远的。
表面上看,国家获得了现代化的加持,但实际上这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这个成本来源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跟人类健康的破坏,现代化道路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所以发达国家在寻求一种全新的,绿色这就是所谓的“慢生活”的道路谋发展,“慢生活”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放慢生活节奏,更是一种全新绿色环保主义的思潮。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外提出了注重环保以素食为主的理念。这种思潮开始慢慢自上而下传递,慢慢地变成了整个社会绿色环保主义的共识。
在发达国家,绿色、环保、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连家用型的机器也要强调环保属性,甚至带有环保功能的机器售价会更高。这种现象在整个西方变得非常普遍,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在国内,这样的思潮可能仅仅出现在一线城市,因为此时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绿色环保人群,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和一些县城,仍旧可以为了发展牺牲很多,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绿色环保之路这也是非常迫在眉睫的。
国外正在形成一种节制、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从而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动让人的生产“慢下来”,进而让生活可以慢下来。
3.以命换钱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最为时尚的名词就是“内卷”与“”,这些词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内卷”最为生动的一个比喻就是在一个电影院本来大家都可以坐着看电影,但是因为第一排的人站了起来,其他的人也被迫加入到站起来看电影的队伍中。
这是一种完全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机制,但是因为个人意志的不可控制和规则制定方也就是公司不对这种行为制止,导致整个社会都在内卷中,虽然他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这个行为本身也在疯狂压榨人的健康。
因为内卷所有人都得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标准,人被动地进入到竞争与加班中,身体健康逐渐受到伤害。
此时催生出的“”就是无序内卷的产物,“”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这是违背人的基本生理规律的。
但所有人都在这么做,你不加入,就被淘汰,人们不得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那基本的薪资保障。
这是中国目前最为主流的社会思潮,与西方的绿色环保的理念不同。
目前中国最讲究的还是效率,目标化、功利化,人们都在为谋取更多的利益而努力,社会大环境都在追求卓越进步,但人的生理健康却被忽略了。
追求效率的工作作风,本身是正面属性的,值得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但是因为“内卷”被迫卷入到“”的生活中,会让人迷失最为基本的生活体验,个人的幸福感和基本健康也无法保证。
当个人为了达到集体的目标不得不牺牲自己生活的质量时,环保等理念根本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个人是缺少选择“慢生活”的机会与权力的。
4.路在何方
其实“慢生活”的基本盘就是整个国家,这句话有着一定道理,但是也有与现实相悖的地方。
国外的“慢生活”是建立在“现代化”之后的,国外的“慢生活”是在消化与享受过去几代人的“现代化”红利。
过去的伦敦发生过大规模的化学污染事件,过去的发达国家比我国现在更加不拿人的人命当前,所谓的8小时工作制和双休社会保障体制都是工人们受不了资本家们的压迫被迫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总结出来的,“慢生活”的本质其实只是富人们的慢生活,资本们的慢生活。
即使是现在的外国也有无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群,在美国加州掌握着水资源的大亨们,可以有万顷的种植果园,无数的佣人泳池,他们当然可以言及“慢生活”,同处一片土地下加州却有着万的居民处于紧急缺水的状态,他们必须缴纳5美元才能拥有一升的水资源。
这种情况下谈“慢生活”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现在用国外中产甚至富人阶级的生活来类比中国的情况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为每个人的“慢生活”而努力,小康社会建设的初衷也正是如此。
当然这句话也有着合理的地方,“不要用命换钱”就是最大的真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毛主席的原话,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性命作为基本盘,很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却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到头来就得不偿失了。
“慢生活”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有让人注重个人身体与社会的协调,在保证身体的前提下进行工作,不要盲目追求业绩的道理。
总得来说,只有把整个国家的蛋糕做大,个人才能有更多的权利去选择“慢生活”。
所谓的“慢生活”其实是相对的,不能罔顾国家的发展,一味地强调“慢生活”,发达国家的“慢生活”是建立在庞大的社会福利体系之下;
非洲国家依然有很多人也是“慢生活”,他们完全可以在野外得到一切可以得到的食物,可以尽情谈个人享受与需求,但这是建立在国家极度落后的背景之下。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忽视了身体健康。
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快中有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民幸福,这才是较好的方案。
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足够支持较多人的福利时,“慢生活”才有意义。枉顾现代化,只谈“慢生活”,国家终究面临崩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