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介绍 >> 正文 >> 正文

在山上挖一个池塘,为什么过几年就会有鱼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1/12

小时候,我们村长在野外挖了口池塘,过了5年就有很多鱼,以前条件苦,村长捞点鱼去救济贫困家庭。

那口野池塘在我们村绝对没人破坏,也没人会私自捕捞,就等于是“爱心基因”,谁家有困难,就可以去捉点鱼吃一下,所以我对野池塘的印象特别深。

当时我就好奇,为什么村长在郊外挖了口野池塘,没过几年就会“凭空”有鱼出现呢?后来到了大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才慢慢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不得不佩服村长的智慧。

人工池塘的发展与演变

人工挖建的泥坑,在得到大自然雨水的后,就会形成一个水坑,没过多久,植物的种子散播到水坑附近,慢慢形成了一圈茂密的植物带,接着水里也开始出现水草等水生植物。

在此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也随之猛增,而鸟类一贯喜爱清洁,所以它们在飞行途中遇到水坑,会停下来用水清理自己的羽毛,此外,一些哺乳动物也会赶过来补给身体流失的水分,当然也可能会将排泄物留在附近,总之刚开始一阶段,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水坑。

虽然初期没有动物入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含的物质元素会越来越多,昆虫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青蛙等两栖动物,因皮肤需要长期保持湿润,它们也会找一个水坑,从而生活在附近,而富含大量微生物、昆虫的水坑,自然能满足它们生长繁衍的需求。

一只雌蛙产卵总量约枚,因水坑缺乏天敌,所以第一批蝌蚪的存活率起码在30%~40%左右,途中经过的飞鸟看到大量小蝌蚪,自然满心欢喜的大快朵颐,从而排出粪便,接着水坑中的生物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局部生态链,从而升级成了野外池塘,里面不仅有两栖动物,还有很多鱼类。

对于水坑演变到富含生命的池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纪录片《隐秘的天堂》,里面很好诠释了一个采石场留下的废弃水坑,最终演变成了生物的天堂。

为什么人工挖凿的野外池塘,过几年就会有鱼?

1.部分鱼类主动“跳入”池塘

很多人以为,鱼离开水就会死亡,其实不完全对,因为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其他南部区域,存在一种可以“走路”的鱼,它就是“过山鲫”,学名是攀鲈鱼。

19世纪,英国著名动物学家朗西斯·戴在泰国暹罗半岛亲眼见证了攀鲈鱼的“走路”能力,当时一条攀鲈鱼原先生活在大户人家的花园池塘里,有天员工发现后就将它抓出来放进鱼筐中,正当员工打算将攀鲈鱼放生到附近河流中时,员工被人临时喊走了,意外的是,鱼筐也被搁置在河边。

更加意外的是,这条攀鲈鱼窜出筐子,它竟然没有朝河流逃走,而是原路爬回了花园小池塘,要知道的是,这条攀鲈鱼先后穿过了草地跟现代化坚硬的路面,而且它脱离水体时间长达30分钟,跟咱们想的完全不一样,攀鲈鱼竟然能在陆地生存,而且还能用鳍“走路”!

后来通过研究发现,攀鲈鱼在鳃内部上方有一个辅助呼吸器官,鳃上器能帮助攀鲈鱼在缺氧的水域或陆地上进行呼吸,并且攀鲈鱼还具备能辨别光线的视觉识别系统,清楚知道什么方位有水源,再加上一对强壮的胸鳍,所以攀鲈鱼具备在陆地“走路”而不死的独特能力。

除了会走路的攀鲈鱼之外,还有3~5年不吃不喝,能脱离水且用肺呼吸的肺鱼,肺鱼的鳔内有大量“肺泡”和“肺小泡”,平时用鳃呼吸,在肺鱼离开水源后,它可以把鳔当作肺呼吸,到了旱季,河流干枯以后,肺鱼会在淤泥中休眠,可以做到3~5年不吃不喝,静静的等待雨季降临后再度复苏。

通过以上两种鱼的案例,不排除小部分鱼类主动“爬到”池塘里去,或者本身池塘地下就有休眠的鱼类,虽然概率很小,但也存在这种可能性。

2.当地爆发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顺便把其他地方的鱼给“带”了过来

我国把中心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的称为台风,台风最大风力为32.7~41.4米/秒,强台风最大风力为41.5~50.9米/秒,超强台风最大风力在51.0米/秒及以上。

台风对养殖户的伤害特别大,年8月28日,广东珠海金湾遭遇台风袭击,周大哥在红旗镇沙脊村辛苦养殖了35亩鱼塘,台风过后,周大哥的鱼塘遭受重创,不仅大量鱼死亡,而且还有很多被大风刮走,被大水冲到了其他地方。

台风过境,除了风力特别大之外,还会带来特别大的降雨量,雨水将池塘跟湖泊连接起来,很多原本在河流中的鱼类,会顺着水流游到其他池塘中去,或者被超强大风刮上天,意外落在了人工开凿的池塘中。

当大水退去,这些鱼自然也只能留在池塘中繁衍生息,还记得小时候农村发大水,第二日稻田中就有很多鱼,水位上涨后连通沟渠,沟渠又跟稻田相通,所以原本在河里的鱼,就转移到了农田中。

3.鱼卵通过鸟类,转移到人工池塘中

有句老话叫“千年草籽,万年鱼籽”,草籽埋在土中千年,遇水就能重新长出来,而鱼籽更厉害,即便相隔万年,等到有一定水量后就能孵化出小鱼。

虽然夸张了一点,但也从侧面反应鱼籽强大的生存能力,从科学角度出发,鱼卵的外表有一层膜,可以很大程度保护鱼卵,再加上淤泥的覆盖,所以有可能泥土中本就存在鱼籽,当人工池塘蓄水后,鱼卵就孵化成了小鱼苗。

关于鱼籽,另一种传播途径主要依赖鸟类,当鸟类在某河流进食休息时,羽毛上很容易携带者鱼卵,后来鸟类在飞行途中发现人工池塘时,会停下来休息补充水分,并且清理羽毛,原先附着在羽毛上的鱼卵,就被转移到了池塘中。

当然,很多鱼卵即便被鸟类吃下去,也能顺着粪便被排出来,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实验对象是8只野鸭,分别给它们喂了枚受精的鲤鱼卵,在收集粪便后发现,有18枚鱼卵成功被排出,其中16枚鱼卵活性正常,虽然最后只有3枚鱼卵成功孵化出了小鱼苗,但对产卵量动辄10~万的鱼类来讲,即便被鸟类全部吃下去,当它的粪便排出到池塘中时,仍然会有大量的小鱼苗成功孵化而出。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的野池塘刚好连通着地下河,虽然人类肉眼无法观测到地下错综复杂的形势,但还是存在有鱼类从地下窜到池塘中,随后经过繁衍,池塘的鱼数量就会越来越多。

结语

野外池塘在潜移默化中,确实会有概率“长鱼”,但要是在自家院子随便挖一口小池子,即便过10年也基本不会有鱼出现,首先绝大多数鸟类不会冒然跑到农村院子里,它们害怕有危机,相比而言,它们更偏爱宽敞的户外环境。

其次,即便出现台风,强大的势能也会被建筑群削弱,就算有鱼被台风刮走,也很难精准落到院落的小池子里,至于地下暗河就更不可能了,而且院落的小池子还是死水,没有鱼类生长的良好自然环境。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