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说过:“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在我们的生活中,听过太多太多关于天才的故事,那些名人名事被放大夸张的摆上台面,将他们的故事用浓墨重彩渲染一番,其实谁的成功没有经过努力,谁的成功没有付出过汗水呢?只是有一些人将这些传奇的名人故事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天真的以为只要有了天分,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从古至今,都不缺乏这样的一种人,将名利看得格外重,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像寓言故事中那个碰巧遇见兔子撞死在树上的农夫一样,以为只要自己在这里等,就会有下一个兔子撞上来,总想着靠着不劳而获。在那些故事中,看着别人的成功总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别人年少成名,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也就能够和别人一样,继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成功并不简单,都需要日复一日的汗水,才能收获成功。我国有一个文化现象,那就是父母之间对于自己孩子的攀比,有一个成绩优异孩子的父母,在任何时候就会向外人炫耀夸奖,而一旦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就会责骂甚至是打骂。在大多数家长的心中,拥有一个聪明的小孩,他们似乎就是成功的。这件事情,就发生在一个名叫张易文的女孩身上。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小的时候都喜欢玩耍。拥有一个简单幸福快乐的童年,现在在很多成年人的心中,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那就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就被父母扼制住了天性,每天关在房间里学习,没有自由的和朋友们在野外捉蝴蝶,在草坪上放风筝,在下雨天欢快地踩过一个一个泥坑。这个叫做张易文的女孩,从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没有上过一天学。张易文虽然从未去过学校,但是却没有大多数小孩所幻想的那种童年生活,恰恰相反,张易文的童年生活要比其他的小孩子更加的艰难。张易文每一天都要坚持学习,张易文的爸爸是一家私立学校的老师,正是因为如此,张易文的爸爸认为自己能够独立的教会张易文所有孩子应该学会的课堂知识。可是张易文爸爸没有注意到的是,自己这样的做法大大压缩了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比高三学生更为严格的学习方式,让张易文从小就没有了课余活动。在二零一六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张易文参加了第一次高考,那一年的张易文仅仅只有9岁。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在读小学,他们的童年时光虽然大部分也是在学校度过的,但是相比张易文,那可真是幸福多了。那年张易文为了参加高考可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高中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有多少,而一个年龄只有九岁的女孩如何能顺利地完成高考呢?张易文每天只能辛苦的学习,埋头写着写不完的试卷和题目。在母亲的帮助下,张易文顺利地参加了高考,然而九岁的孩子毕竟还是无法和学习了十多年的哥哥姐姐们相媲美。那一年的张易文的高考总分数,还不到两百分,语文只有四十六分,数学更低,只有三十一分,英语也只有三十七分,综合五十八分。才九岁的孩子,甚至连字都还不能写好看,更何况在那短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难度系数那么高的高考试卷。只能说张易文的父母对她真的太严格。到了第二年,张易文的学习负担只增未减。在二零一七年,张易文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到了河南商丘工学院的自主招生考生。又通过了一年的魔鬼训练,张易文的成绩也有了大幅的提升,这一年的张易文分数有三百五十二分。这样的成绩虽然相较于那些考入名牌大学的分数而言,还不算高,但是对于张易文来说已经算作是不错的成绩。就这样,张易文被河南商丘工学院的专科录取。很快,这个只有十岁的小女孩考入大学的事情就被传开。因为当时对于神童的事迹,大家都很爱听,媒体也是抓住大家热衷的话题,对这个在别人眼中的神童开始了报道和宣传,毕竟在大学的生活,是比较独立的,能够进入大学的都差不多是成年人,像这么小的女孩进入到了河南商丘工学院的,还是第一个。张易文的爸爸也对此非常骄傲,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他总是自豪地说,这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这才能将张易文培养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童。而且更加令这个父亲感到骄傲自豪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以这么小的年纪就完成了这么多年的学业,替自己省下了不少的学费。就这样,在张易文父亲和媒体的宣传下,这个叫张易文女孩的事迹被很多人所熟知。在大家都称赞张易文聪明,和她父亲的良好的教育下,张易文的爸爸所经营的那个私立学校成为了很多家长的必争之地。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像张易文一样的优秀,成为下一个神童,张易文父亲的私立学校尽管学费要比公立学校要贵,但还是有很多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结语在张易文十岁考进大学事件的影响下,张易文的父亲名利双收,而他的女儿却在这种魔鬼训练的学习中,丢失了本应快乐自由的童年。张易文虽然年纪轻轻就进入到了大学学习,但是这所大学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专科学校,大学毕业后的张易文又该如何进行自己的下一步学习呢,是考研还是继续读大学,未来的张易文又是否能够顺利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这都是一个问题。进入大学后的张易文,能否和年龄相差甚大的同学们相处愉快,获得友情,又或者年仅十岁的她是否能够独立的生活,照顾好自己,这些问题都是张易文父亲在苗助长的时候未曾想过的问题。参考文献《中国神童》《新教育之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709.html
上一篇文章: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怎样让无用变为大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