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怎样让无用变为大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5/3/16

《道德经》第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以及四面墙壁构成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就是说有形的东西起着方便的作用,而无形的东西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真的是这样吗?

几乎人类所有的言行,都是有着某种目的性的,或者说是有利益属性的。“无利不起早”,也可以看出人的行为的确是带着目的性的。

那么当今社会,道德经这个道理还适用吗?你还会做无用之事吗?

“无用”只是部分人眼中的“无用”

“无用”是不愿附和现实生活秩序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J.F.封.艾兴多夫的代表作《一个无用的人的生涯》,是法国《理想藏书》推荐书目;在德国读者票选“最喜爱的德语文学作品”榜上有名;在畅销小说《朗读者》中,这是主角们朗读的第二本书。

“无用人”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喜爱唱歌和拉小提琴,一天到晚耽于梦幻,渴望远方,不愿帮父亲干事,被父亲斥为“无用人”。但他在大自然中去寻求纯洁和自由,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纯真和艺术,最终幸运地找到了那个心爱的人。

作家通过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田园风光,讽刺了这个庸庸碌碌、急功近利的社会。“无用人”争取的是自然之美与人的尊严,他只是不愿附和现实生活秩序的浪漫主义者。

“无用”是不愿陷入急功近利

人民日报有篇文章,标题是《交“有用”的人不如读“无用”的书》。文章讲到:时下,不少人热衷于在朋友圈里认识有权有势的“有用”的人,或者寻找一切机会结交所谓有用的人。若真的读了那些“无用”的书,就可以用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

结交认识十个有用的人,不如用心去读一本无用的书,有用之人只会让你变得更功利,而无用之书教给我们崇高。让我们宁静面对芜杂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所谓的有用,都是“狭隘”的有用

“有用”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

美国的《教育法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国家机器制造一颗螺丝钉,而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他具有完全的心智以及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技能。

与康德的“人非工具”理念一样:教育是培养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你不必对社会有用,你要去追寻自己的价值。

但在中国,我们追求的是“有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周围的人就给你灌输“有用”的东西;再经过高中的应试教育,文理分科;大学专业分类,最终把你塑造成一颗螺丝钉,实现你的“产品定义”。我们按照自己定义去培养人才:全科优秀,英语流利、钢琴十级……但是,产品定义的批量制造,它终归不是创造。

我们不禁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投入了这么多资源,还是培养不出大师?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大师,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用”的人啊。

你见过有哪座大学批量生产爱因斯坦吗?退而求之,你知道中国那个大学批量培养大师。

在“无用”中发现“有用”,从来不存在什么无用的东西

任正非: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

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任正非讲到: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华为不用完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相反的,如果这个人有缺点,甚至很多缺点,这个人可以好好观察一下,看哪方面能重用他一下。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短板上,就算补齐短板也未必能成事。有听过长板理论吗?长板理论又被称为斜木桶理论,木桶倾斜可以装更多的水,装水由最长的那根木板决定。

尼采:"存在即合理",从来不存在什么无用的东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价值的创造源于对事物价值新的开发。简单来说,就是把别人眼中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松下研发了一个在当时看似很鸡肋的东西:一个固态可移动存储芯片。它唯一的有点就是很小,但容量只有1G,读写速度也一般,根本无法取代电脑硬盘。参观者都说这东西没什么用。

在当时,手机还没被发明出来,电脑也只是刚刚流行,大家也只是关心和电脑有关的一切。乔布斯把那块小芯片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考量许久,几个月后,苹果MP3横空出世,乔布斯就此走向神坛。

不是每个人都能变腐朽为神奇。但是,对于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判断,说它无用。

深度源于广度,“无用”只是表象

怎么去判断两个湖泊哪个湖水深?你看到一个湖,单凭肉眼,看湖面的颜色,越是深的湖泊,颜色越深。但是如果是海,你怎么用颜色辨别?

可以肯定的是:海的深度大于湖。

精心培育的盆栽却比不上野外生长的花草,无论是外观,还是生命力。其实,这是两者脚下的土壤的面积决定的。

尼采说:一棵树越要向上生长,根就越要向下生长。

湖的深度是我们所追求的,是人类在某个领域的认知深度;湖的宽度是人类认知的广度。而湖面所折射的颜色,它不是真理,它只是表象。

一个人的认知越是广博,那么这个人就越能快速和深刻地理解新事物,但是,大部分人难免急功近利的,他们觉得,与直接目的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都是无用的……

做一个无用的人,不容易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