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从柳树枝头跳跃到绿汪汪的池水中,几只大白鹅晃晃悠悠划过水面,风荡漾过来,湖面掀起阵阵涟漪,桥头的大妈整拉着菜篮子背着手与卖野菜的大妈谝着闲传,虽然戴着口罩,也阻挡不住闭关一个多月的热情交流……花红柳绿的春天到底是来了。
袁小猫走在街头,发现公园里找寻野菜的大妈多了起来,是啊,春天是一年中最新鲜的时节,万物复苏,一切都欣欣然睁开了眼,闻得见的清新,尝得到的鲜嫩,就在这最好的春光里。
一碗荠儿菜刀削面镇个楼01荠儿菜——童年竹笼里盛满的春天
小时候,正月里,一般到初九初十我们就把亲戚走完了。走完亲戚没啥事干了,又没有开学,小伙伴们就会三五成群,提个竹编的小笼去田间地头转悠——此时的麦子还没有起身(还在地上趴着,带天暖了才会瞬间长起来)。我们擦亮眼睛地毯式地“扫麦地”——在地里找荠儿菜,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荠荠菜(我们陕西人好像喜欢把什么都带个儿子,袁小猫怀疑也是地儿菜)。
荠荠菜煮面条也是很美味的小伙伴们基本都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边寻找,找到一个一铲子就下去了,连根挖出来,顺手把荠荠菜根上的土掸几下,然后麻利地扔进篮子,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我们边挖荠荠菜边谝,晒在身上的太阳也从暖洋洋变成了凉飕飕的。远处村子家家户户都开始烧炕了,柴火的烟味在村子上头盘旋,妈妈们也开始喊着回家了,我们的篮子一个个都满的要溢出来了,使劲儿压了压,“走吧!回去够我妈晚上摘了!”
晚上,妈妈们都会在吃过晚饭收拾停当之后,给脚底(地板)边铺一个麻纱袋子,把下午娃们挑的荠儿菜倒在袋子上,旁边再放一个干净的筛筛。一边看电视,一边和家里人谝闲传,和娃们一起拣芥儿菜。
拣好的芥儿菜放在筛筛里,因为筛筛透气,搁在窗外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依旧是支棱着,很新鲜。那时候没有冰箱,也不能长时间存放,所以我们的荠儿菜在一两天之内几乎就会吃完。母亲会用荠儿菜给我们包饺子,或者煮面条的时候抓一大把扔进去。
袁小猫最喜欢煮面条时候的荠儿菜,因为菜太多了,一把抓进去整个锅里就变成了绿油油的,整个豁海得就像把春天一下子全倒进去了。
食材新鲜了一切都很美不仅我们陕西农村人爱吃荠儿菜,像苏轼、汪曾祺等文坛大佬们也一样热衷这道美味。据说苏东坡在扬州做太守的时候,一到春天,经常去野外挖鲜美的荠菜。他的做法很是精细——用鲜荠菜、白萝卜配上粳米慢煮成羹,放一点调料,就成了一道清香浓郁的粥羹。后来这碗粥的做法流传下来,扬州人非常喜欢,叫“东坡羹”,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做着吃。
而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写到他的家乡是把新鲜荠菜焯水切碎,然后和切成米粒大的香干一同凉拌,配料一定是海米、姜米、蒜米,调料须用上好的酱油、醋、香油。想象得出吗?很幸运,袁小猫曾经在一家上海菜馆吃到过芥菜香干,真的是香到家了。
清新的春天味道02小蒜——小河流水哗啦啦,深沟里的小蒜蹿着香
袁小猫家门前有个深几百米的大沟,沟底一条小河蜿蜒向南而去。小河的中断有很多冒水滩,冬天时候水都是热的。
小时候,家里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吃水都是去水塔那边排队拉水,一桶水一毛钱。所以人们用起水来很是节省,洗完菜的水用来刷锅,刷锅水用来拌猪食……总之都是循环利用,直到倒进地里浇地算是最终归宿。
运气好的话可以拔一大把所以但凡家里有衣服要洗,我们都会背着背篓去河边洗衣服(我7岁多就要背着背篓去河边洗衣服了,那时候真是力气大)。我们那个沟很深,一共要走4个米左右的之字形才能下到沟底,每个坡度都在45度以上,下坡还好,上坡可劲儿累着呢,加上背篓里背的都是湿哒哒的衣服,我们都是走一段坐在草丛边歇一会,最后才能爬上来。
味道非常香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很喜欢去河里洗衣服。因为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冒水滩里的水汽热乎乎得像雾一样,看起来很好看;整个河滩都晾晒着大家喜好的床单被罩等衣服,花花绿绿的,而且肥皂的气味轻轻飘着,感觉很清爽;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在初春的时候在河边摘野花,当然,还有小蒜。
袁小猫家乡河边的小蒜一般都生长在崖脚,距离河边不远的地方。大多数时候,它们都是与芦苇地里的野草野花缠绕在一起,你一定得仔细看,才能发现他们。
凉拌或者炒菜都很好吃袁小猫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菜会叫小蒜,现在想来,因为这个菜连根拔出来(河边的地都是湿软的,小菜都能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根部就是提溜着着几个白乎乎的疙瘩,极像大蒜的样子。大概这样人们就把它叫小蒜了吧。
小蒜的上面长得很像葱,但是特别细,整体非常纤细,但是不是瘦弱,而是窈窕。袁小猫家乡的小河,曾经有很多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都特别美,比如清澈的冒水滩,我们洗衣服或者在河边干活渴了都是趴在冒水滩边掬水喝;比如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吃的,地软了、木耳了、柴胡、茵陈等等。
我们家门前的土坡坡沟沟楞楞都是野菜
小葱比一般的大葱味道更蹿香,所以用来吃油泼面配菜、搅团汁水佐菜等都很不错,甚至你直接就着馒头生吃也很嫽。后来袁小猫在宁夏银川吃过一次当地的沙葱,感觉味道和我们那边的小蒜很像,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一回事,反正在西安袁小猫从来没见卖过。
03白蒿蒿——地畔沟边的小野味
袁小猫家乡人特别爱吃白蒿蒿。每到这个时节,软嫩的白蒿蒿密密麻麻的在崖边铺满了,母亲一大早就会在野地边转悠着拔一些,坐在沟边把里面的杂草拣干净,用清水淘洗后再用面粉混合搅拌,成为絮状。然后给蒸笼铺上屉布,把拌好的白蒿蒿放上去拨拉开。
最近街边有农人卖白蒿蒿在硬柴火上蒸着,大火烧开以后大概就是20分钟左右,饭也好了,白蒿蒿也熟了。母亲用筷子把热气腾腾的白蒿蒿疏散开,放在外面晾一会儿,母亲会直接抓一些放在碗里,我们就可以抓着吃了。有时候母亲也会用蒜泥辣椒葱花什么的和一些汁水浇上去,再用油泼一下,也是别有滋味。母亲也喜欢吃甜的,所以趁热给里面撒点白糖搅拌一下,等凉了吃也是甜丝丝的,不过袁小猫更喜欢吃油泼辣子味道的。
白蒿蒿有一种浓郁的草药味04香椿——春天最浓烈的一味鲜
你要问袁小猫春天最爱吃的鲜菜,必然得是香椿。袁小猫家门前的沟边有很多椿树,可惜都是臭椿树,那个椿树上的芽子可吃不了的。后来在西安见到有卖香椿的,买回去炒鸡蛋吃,真是鲜到家了。
香椿最常见炒的吃法就是香椿炒鸡蛋,要不是疫情影响,这几天西安大街小巷餐桌上的必点菜肯定是它了。嫩嫩的香椿买回来洗摘拣干净,然后大火热油,鸡蛋下锅成型后捞出,倒入香椿翻炒几下,倒入鸡蛋一起炒,最后撒上调料,装盘出锅。金灿灿的鸡蛋,绿莹莹的香椿,一股子春天的画面在白瓷盘里荡漾,无论是配稀饭还是米饭,袁小猫都能多吃一大碗。
这几天的香椿除了炒着吃,文人们告诉你另一种鲜美的吃法,那就是与豆腐合作,巧的是,梁实秋和汪曾祺两位大家,竟都写了同名散文——
汪曾祺在她的散文《豆腐》里写道: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
香椿炒鸡蛋是近日鲜物梁实秋说他最喜欢的就是香椿拌豆腐,他在一篇名为《豆腐》的文章里写到:
我家后院植有一棵不大不小的椿树,春发嫩芽,绿中微带红色,摘下来用沸水一烫,切成碎末,拌豆腐,有奇香。
物以稀为贵,这几天香椿一斤23块钱,还是舍不得吃,过几天再便宜点可以尝一尝了。
一个极淡,一个极香,二者搭配,绝妙05洋菜薹——油菜花也能吃?
在农村,很多东西都能吃的,比如你想象不到的用来榨油的油菜。春刚一探头,黄澄澄的婺源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那金黄温暖的油菜花把个水墨江南一下子照亮了。对于西安人来说,春天里穿越秦岭去汉中赏油菜花也成为一种季节性的时尚运动。
城里人在赏花,农村人却在做一件更为实在的事情,那就是给油菜疏苗。正月还没出来的时候,暖融融的春风把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植物全吹醒了,油菜一夜间就支棱起来,蹭蹭蹭开始拔高了。
其实油菜的疏苗工作在冬季的时候已经忙完了,优胜劣汰,拔掉过于密集的或者长得弱小的油菜苗(这些油菜苗我们都会用水焯了炝拌着就玉米糁子吃,特别香)。到过了正月,地里的油菜苗都起身了,父亲会再检查一下,如果还有多余的油菜就把尖尖掐掉一段,这就是油菜薹,这个油菜就不会再吸取过多的营养了。
拔掉的油菜薹也不会扔掉,我们拿回家煮面条的时候直接扔一把,最好吃的就是和油菜一样,直接用水焯一下,然后用蒜泥、辣子面放上面,盐、鸡精、生抽、蚝油等调料撒上去,然后热油一泼,搅拌一下,那个味道,用我们家乡话说叫“油露露,绵润润”,喷香喷香的春天,就这样被吃进去了。
06韭菜——能掐出汁的鲜嫩
袁小猫前几天忽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和老朋友二十多年未相见,能够在战乱年代久别重逢,那种欣喜令人激动。老友全家张罗着款待杜甫,雨夜割来的春韭鲜嫩翠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香气诱人……
酥软鲜嫩的韭菜盒子这一幕不就是袁小猫家经常有的情景么?农活儿忙,亲戚也不是说见就能见上的。有一次,姨夫去县城办事,返回时刚好中午,到袁小猫家里坐一坐,给我们带了最爱吃的麻花。母亲一看客人来了,立刻就去门前菜园子里割韭菜(我们家韭菜边的槐树栏上永远挂着一把老镰刀)。母亲从韭菜地到家里,一边走一边摘,坐在家门口沟边的大石头上,我们一边听姨夫说县城的事情,说家里的事情,一边和母亲摘菜……然后就是淘洗,切碎。
饱满多汁的韭菜三下五除二烫面,擀面,抹油、撒盐、铺上厚厚的韭菜……烧锅擦油,一会儿功夫,一张皮薄馅儿多味道美的韭饼就好了。客人在吃着韭饼喝着鸡蛋汤的时候,母亲又和我们一起蹭蹭蹭包起了韭菜鸡蛋饺子,
春天的韭菜自有一股饱满的汁水溢出,不管是饺子还是韭饼,吃到嘴巴里都有一种格外强烈的满足感,新鲜强劲的冲劲儿令人神采奕奕。而韭菜最大的好处就是,割完一茬又一茬,好在春天刚刚开始,我们还能多吃几次鲜韭。奇怪的是,有人竟然嫌弃韭菜有味道,捂鼻不愿接近……大千世界,啥人都有!
我妈烙的韭饼烫面韭菜盒子
吃得到的鲜嫩春天07苜蓿——春天舌尖的一片叶子
小时候袁小猫很喜欢去姥姥家。姥姥家是住在几孔窑洞里(熟悉关中生活的人都知道,几十年前的陕西关中人几乎都住在窑洞里,姥姥家是,姨家是,我家也是)。窑洞是从崖下面凿进去的这样一个洞,崖上边是平坦的自留地。姥姥家就在自留地里种了几畦苜蓿,这苜蓿很珍贵,是给牛吃的。
是啊,那时候,家里的牛才是最值钱的物价儿!春耕要开始了,牛一定得攒足劲儿了,苜蓿算草也算菜,算是很有营养的了,而且一茬一茬割不尽,作为牛的补充食料是很不错的。
婆孙俩在捡苜蓿当然,人肯定也要吃。姥姥有时候踮着小脚,拄着拐棍从旁边斜坡上爬上去(老太太真是厉害呢),掐一把嫩嫩的苜蓿叶子,回来给儿子孙子们做拌汤的时候撒进去,一锅绿莹莹的翡翠拌汤就好了,给里面再舀一勺油泼辣子,红的红,绿的绿,煞为喜人。
老婆婆说中午打算做苜蓿面吃中午干完活儿都累的一身汗,没时间炒菜的时候表姐擀好面,舅舅在烧锅煮面的时候表姐已经蹭蹭蹭爬上坡,继续揪一把苜蓿叶子,瓮里舀一瓢水淘洗一下,揭开锅盖,一把叶子撒进去,白浪铺天盖地就把翡翠般翠绿的苜蓿叶子裹进去了,一滚之后捞出,面上撒上葱花、干辣椒面,一勺热油泼上去,搅拌一下,简简单单的一碗油泼苜蓿热干面就好了。
舅舅端起大老碗,蹴在阴凉处,就上几瓣蒜,一碗面汤,被田间地头重体力活掏空的肠胃瞬间就得到满足了。
吃苜蓿,一定要趁早……
感谢祖国,让疫情狂浪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所以我们才能欣喜地走进美味地春天里。万条垂绦,落英缤纷,是啊,春天来了,一场疫情让人们更加珍惜如此大好春光,感恩这平凡岁月。祝愿你,余生所有的春天,都看得见春光无限,吃得到新鲜美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