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总是具有神奇的力量,在生死存亡的重压之下,人之本能不仅诱导杀戮之恶,也会激发创造之能。人类历史上,有太多伟大的发明,其初衷都是为了快速的消灭敌人,当然,也有太多的发明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
换个角度来说,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往往都在第一时间应用于战场。而战争过后,这些沉淀在军事领域的经验、技术和装备,也会逐步向民用领域转移。从某种程度上说,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额设施设备,很多就是源自战场的军事装备。除了下面这些,像纯净水、记忆海绵、脱水蔬菜、压缩饼干、尿不湿等,也都源自军事需求。
第一: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年,它的全称是“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当时的用途主要是分析炮弹轨道,帮助研究人员改良武器装备。这台计算机由美国军械部拨款支持研制,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重达30吨,占地平方米,每秒可执行次加法运算,大约20秒就能解算一枚炮弹的飞行轨道。
以“埃尼阿克”为开端,人类开始向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迈进,计算机形态不断进化,用途日益广泛,不仅有个人使用的笔记本、台式机,也有应用于科学研究的超级计算机,成为社会生活、网络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第二:互联网
互联网的前身名叫“阿帕网”(ARPA网),其产生本质上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为了迎头赶上,立即作出两个回应,即创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而阿帕网正是ARPA支持建立的计算机网络。
阿帕网组建于年,最初目的是为了确保战争导致部分电脑系统失去工作能力时,其余部分可以正常工作。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时只有4个节点,到年扩充到15个节点,之后逐步发展并连接到许多大学、研究所,成为遍及美国的计算机网,年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80年代以后逐步进入民用领域并演化成为互联网,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普及,我国的互联网接入始于80年代后期。尽管阿帕网于上世纪90年代退役,但以其为开端的互联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配置。
第三: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简称是GNSS,美国的GPS是世界第一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前身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军研制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军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以便为地面部队指明道路,为导弹提供精确制导。到年,终于完成24颗GPS卫星星座布设,覆盖全球98%的范围。后来,这项技术逐步推广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全球已经发展形成包括美国GPS、中国北斗、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尽管美国GPS系统提供导航服务并不收取费用,但美国曾经提出过收费计划,后由于俄罗斯、欧洲等同类系统的竞争,加之免费服务带来的潜在优势和利益,从而放弃了收费计划。不过,军用GPS信号在定位速度、精度等方面要比民用版高出很多。
第四:罐头
年,法国政府为了解决远征军的给养供应,用重奖征求军用食品保鲜办法。当时的科研人员提出的各种方案均无法令人满意。直到年,一名叫做尼古拉·阿佩尔的点心师偶然发现了一瓶经煮沸后密封的果汁长时间没坏,于是照这样的方法将食品处理后,装进广口瓶,在沸水中加热半小时,趁热将软木塞塞紧瓶口,再用蜡封严。后经多次试验,证实这种方法确能使食品长久保存。年,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厂在巴黎阿佩尔家诞生。今天,各种各样鲜美的罐头早已成为野外作战部队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社会方便食品中的重要一员。
第五:微波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雷达工程师斯彭塞在做雷达实验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块融化,此后才发现这是由于微波的热效应。利用这种热效应,美国雷声公司于年研制出第1个微波炉—雷达炉。早期的微波炉大多用于工商业,6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此后其辐射安全性、操作方便性等问题逐步解决,价格不断下降,使得微波炉得以广泛的普及。
微波作为高频率的电磁波,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其本身并不产生热,而且自然界的微波分散不集中,也没有明显的热效应。微波炉是利用内部的磁控管,将电能转变成微波,以MHz的振荡频率穿透食物,使得水、脂肪、蛋白质当中的极性分子快速振荡,从而出现发热现象。因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使整个物体受热均匀。
第六:墨镜
20世纪初期,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直接面对强烈阳光给眼睛带来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为此,美国空军一名中尉求助于当时的博士伦公司,请他们制作一副能遮挡阳光的太阳镜。雷朋公司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在年研制成功既美观又能防止紫外线的护眼太阳镜。
最初,这种发明的太阳镜仅仅是飞行员的护目眼镜。后来,人们发现它还有保护视力、美观拉风的好处,便逐渐在美军推广开来。今天,墨镜不仅是备受军队战士的喜爱,更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追捧,成为时尚的标配。
第七:风衣
军服挺拔威武的款式和各种功能化设计,对民间服装也产生过不少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衣料商托马斯.巴尔巴尼根据战场需要,用自己获得专利的防水棉织物设计了一种堑壕专用的防水大衣,大衣采用双襟两排扣,领子能开能关,有腰带,插肩袖,在胸部与背上有遮盖布,以防雨水渗透,下摆较大,便于动作。年,英军正式采用这种大衣,从而方便士兵在雨中作战。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堑壕大衣逐步演变成为生活服装,但基本款式一直是现代风衣的基础。
实际不止于此,欧洲人的礼服—燕尾服,就源于古代欧洲的骑兵服;而现代衬衣上的硬领和硬袖设计,也源自古代欧洲士兵防护咽喉和手腕的皮革或金属领袖。
第八:解放鞋
曾几何时,这种军绿色布面、胶质鞋底的鞋子,统一了全国人民的穿着和审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无论城乡男女老幼,恐怕都有穿着解放鞋的经历。关于“解放鞋”这个称呼的来历,普遍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这种军鞋在解放战争中诞生;二是指解放军穿用的制式军鞋。早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根据地物资供应困难,很多军鞋都是农村妇女手工生产的粗布鞋,从而形成了军队专用的“解放鞋”这个称呼。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橡胶工业获得大发展,解放军才真正换装了这种“布面胶底”款式的鞋子,直到年退出现役。期间,这种款式的鞋子逐步走入社会,与绿军装一起,成为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的大众产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