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文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公元前六万年至四千八百年之间。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
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今天我们通过探索大地湾文化遗址,走近原始社会,揭秘古人的生产生活状态。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在大地湾文化遗址中,有着六个文化层,这六个文化层有着不同的形成年份,如果按照时间排列,第一到第三文化层形成于距今六万年至两万年之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四文化层距今两万年至一万三千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占比不多;第五文化层距今一万三千年至七千年之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六个文化层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之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一共经历了原始狩猎,成熟狩猎,早期农业,成熟农业四个阶段,而今天,我们说的是成熟农业阶段的古人生活状态,这也是大地湾文化中占比较多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铭记。
大地湾文化遗址有固定居所
这个阶段,先民们完全脱离了野外的树居、洞居和生活,已有了确定的房屋建筑。大地湾房址均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面朝南方,所有屋子面积大小相近,通向室外的不是门,而是一道斜坡,面朝南方,不仅于此,在宝鸡关桃园遗址中,房屋中已经有了专门用来生火的灶,不但可以取暖,也可以用来烹饪食物。经过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房子应该和尖顶茅房类似。
野外的树居、洞居没有集中的公共墓地
大地湾遗址中该时期的墓葬大多为独立存在,没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从遗址来看,原始居民的墓坑多为长方形或者圆形,以单人为主。两侧放有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多为彩陶,一般而言,这些器皿都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并没有专门陪葬的器皿存在,可见当时的生产力依旧十分有限。
大地湾遗址中该时期的墓葬特征鲜明的陶器具出现
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陶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使用陶器。和其他文化遗址相比,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也是大地湾文化容易和其他文化区分的原因之一。从外观上看,陶器表面色彩不均匀,常有褐色斑块存在,陶色或红或褐、或内黑外红,质地偏软,容易破碎,陶片分层。陶质多为夹细砂陶,陶片断茬处砂粒清晰可见。器物类别不多,形制简单而特殊,陶器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大地湾文化独有的现象。
特征鲜明的陶器具出现已经有装饰品出现
大亚湾文化遗址中,虽然石、骨器种类较少,而且大多制作粗糙。石器多打制,仅有少量的磨光石器,且形状不规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桃园遗址灰坑中发现了晶莹的玉环,这是甘肃西北地区最早的玉器,也是最早的装饰品。还出土有制作精美的石刃骨刀,类似于今天的水果刀,器身为骨,刃部镶嵌有锋利的石片,后来流行于西北史前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
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
在大亚湾文化遗址的残留物中,考古学家在编号为H的坑中,发现了炭化的粮食颗粒。据研究发现,这种粮食是粟,现在人将他叫为糜子,但比现在种植的糜子颗粒更小,这证明当时栽培技术较为原始。除此之外,大地湾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骨末、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证明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超越了刀耕火种的阶段,有了很大进步。这些除了说明彩陶和农业生产工作密不可分之外,更证明了原始社会农业生产技术在当时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彩陶和农业生产工作密不可分小结
有人说:“如果想看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年前的中国就去大地湾。”大地湾文化的发现,不仅可以追溯仰韶文化渊源,还能探寻古人生活状态,以此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