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发展 >> 正文 >> 正文

崇明这些农场,让眼睛一亮的那些事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1/31
如何治疗白癜风土方 http://m.39.net/pf/a_4445284.html

在上海,城郊的农业空间正变得多元:水岸农场、共创农场、自然教育农场……农业生产与空间营造、自然理念、创意内容的结合正日益紧密。

这些处在大都市周边的农场有何特点?它们是否能激活乡村的空间价值、探索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新经验?一起来崇明这两家农场看看。

用创造,打开在地想象

“当你看过大山大河之后,面对一马平川的崇明岛,难免会有些失望。”5年前,当熊锋决定在崇明建造一座农场时,他没想到,在这小小的失望中,蕴含着一个新的命题。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为生活找点乐趣。”熊锋记得第一次带孩子们到河里划船的情形:“河道让探索充满乐趣,风景也变得更可爱,乡亲们的眼睛都亮了,回头率特别高。”

后来,他发现,崇明有一万五千条河道,纵横交错,且航运文化发达,划船曾是崇明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水岸生态,是否可以被复原?

在熊锋看来,一种具有趣味的、适宜本土且能承载当地文化的绿色出行方式或将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他说:“在欧洲,许多人的私家车上会放着自行车。以后,到崇明的人,可能会放上一条独木舟。”

今天,当人们穿过椿庭农场的田野厨房、种子保育区和制造工作坊,庭院中正展示着两条独木舟,其中一条被倒放,内部结构一目了然。

而在不远处农场的河道边,木质的船屋旁正拴着几条小船,既有正常大小的船,也有小型的儿童版独木舟。

为此,熊锋还特别设计了一条“航线”。人们在日落前划船出发,以贴近水面的视角感受农场周边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河道太美了!就像到了威尼斯。”网友田陌评价道。

目前,熊锋和岛上的木匠陈师傅、曹师傅已完成了木帆船的设计和制作,船帆恰好能通过崇明三米高的桥,而船有了风,能走更远。

“在崇明,河流之间互相联通,如果以后多一些驿站,人们便可以随时靠岸,整个岛上的农业、观光、商业资源都能被激活。”

除了船,椿庭“在地化”的探索无处不在。

“做农场,是以自然为师,我们从在地环境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一种可持续的美就自然诞生了。”

熊锋说,稻田需要根据时令进行播种和收割,维持稻田生态需要鸭群健康地生活,于是,供鸭子戏水的弯曲河道、为鸭子避雨的半月形小窝就这样被设计出来。

农场“大本营”则设计成“一撇一捺”,为的是抵抗台风。农场中,大多数建筑用的是竹子和芦苇,都是崇明本地找得到的材料。

另外,人的需求也要与农业劳作的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椿庭的卫生间都藏在稻田中,竹子围成锥形屋顶,崇明土布围挡,马桶管道连接着地下联动的发酵池,为稻田和菜地补给肥力。

尽管熊锋表示农场只提供空间,不提供服务,但完整的“在地”生活,早已成为农场服务的一部分。

因此,即便这里没有客服,没有宣传,甚至没有活动详情页,访客依然接待不过来。

农场开放至今,熊锋接到了许多跨界合作的邀请。今年9月,崇明一家五星级酒店推出“农场主”体验套餐,住客们可在椿庭探索农场中的宝藏。10月初,一群音乐家来到椿庭,举办了一场稻田音乐会。

在这之前,田野厨房、即兴戏剧、唤醒呼吸、共创诗社、艺术游览……许多艺术家、活动策划者和团体主管主动找到这里。熊锋说:“所有活动都由旅行者们自行策划,自己组织,故事也就自然地发生。”

在这里,有人玩着飞盘,有人荡着秋千,有人在剧场中静坐冥想,有人在厨房烹饪本地蔬菜……农场空间被自由地交付给了每一位来访者。

熊锋说:“椿庭有很明确的规则,它鼓励大家自助,自行解决饮食和在农场内的活动。因为它本质上仍是一个生活空间,我们希望借助自然之力,让大家自由地探索另一种生活方式。”

他想,或许农场也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一件消费品。

让橘子变成“IP”

“能让长兴岛的橘子比济州岛的更出名吗?”年,朱颖从济州岛考察归来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当时,想要开一家特色农场的黄桂利带着朱颖与其他合伙人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他们被济州岛的柑橘产业规模所震撼,也从中发现了蕴含在特色农产品中的巨大能量。

在20世纪90年代末,济州岛柑橘产业的销售额一度占到全岛商品销售总量的1/8。之后的几十年,依靠旅游业和柑橘衍生品,柑橘带动了全岛经济的繁荣。直到如今,不少中国游客依然会称其为“橘子岛”。

那么,长兴岛的橘子是否也有这个潜力呢?

黄桂利发现,面对着上海这个超过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柑橘产业无论是在农业生产、柑橘加工,还是休闲旅游上都有着巨大的空间。

于是,围绕柑橘的IP打造之路开始了。

首先是农作物本身。与四川、贵州等产地相比,长兴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先天不足,柑橘的口味和产量都没有明显优势。而农场依托上海的科技与人才资源,在经过18项柑橘种植改良技术的投入后,获得了上海优质柑橘评选一等奖。

另外,橘子的生长和采摘的周期有限,不利于农场开展相关的旅游观光和文化教育活动。然而,在农场的科技研发中,橘子的生长周期得以延长,每年9月至次年3月,农场都有橘子可以采摘。

而在其他的5个月时间中,农场开辟了VR功能,让农事体验全过程不受时间的限制。

最后,是柑橘衍生品。目前,橘子酱、橘片巧克力和橘味崇明糕是农场最受欢迎的三种单品,小橘子的卡通形象不仅出现在农场各处,也被印刷在农产品及衍生品的外包装上,从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有了科技与IP的“双保险”,围绕橘子的创意内容这才“跑”了起来。

“我们的活动太多了。”其其格骑着电动车来回穿梭,这位前互联网“大厂”员工即便是到了农场,依然马不停蹄,“前小桔几乎全年无休,活动日历满满当当。”

来自江苏的吴先生是前小桔的忠实粉丝。“我们基本上一个月来一次,这里自然教育的课程蛮丰富的,基本不会重复。”

“我最喜欢晚上抓虫子!”吴先生的儿子东东外形阳光。“他现在看到虫子也不会害怕,一般会用手表拍照,然后过来问我相关知识。”吴先生认为,自然教育在孩子身上已初见成效。

其实,早在年,前小桔自然主题教育营地就搭建了起来。当时的理念是:自然本身就有答案。

茉莉是前小桔的自然教育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基于土地本身,不断开发孩子可参与的自然农事活动,效果显而易见。例如给橘子树穿衣服,就是一个项目导向型课堂,需要涉及材料学、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目前,前小桔专职负责活动课程开发的工作人员就有4—5名,既有植物学、园艺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有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

不过,近年来,消费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