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耗时19年编纂而成的编年体史书,涵盖了16超年的历史。
清人王鸣盛评价此书:“此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如果你单纯的以为这是一部“史记”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面还包含了老百姓的生存智慧。
今天从杜甫的一首诗词说起。
诗圣杜甫曾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许下了一个愿望: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词抒发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推己及人的高尚风格。
这两句诗词里,我们不难发现主要的话题就是“冻死”,很多朋友可能会说古代的棉被制作工艺不良,成品总是又厚又重,但起码能保暖冻不死吧?!
此言差矣,追溯棉被的历史,可以发现宋代以前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
《宋史》中记载:“(棉花)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因此宋以前没有“棉”,只有作为丝织品的“棉”,但这样做不出棉被,但是对我国伟大的劳动人民来说,这不是什么难题,他们想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御寒妙招。
众所周知的是,古代的生产技术并不发达,而且多数要靠人力驱动。
如果知道我们现在是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的话,估计气的要“爬出”棺材板“。
但是我国古代人类的最大特点就是勤劳能干,懂得就地取材。
富人身上的”羊皮袄“,穷人被里的柳絮和芦花。
在古代,最好的御寒物品便是动物皮毛了,比如羊皮袄、狐裘和“貂皮大衣”,但是这种保暖东西往往需要猎人瞒着天寒地冻,进入深山老林补货,因此成了富人们才有资格穿的保暖衣物。
连同诗圣杜甫在内的贫苦家庭一般都会在被子里加入柳絮、芦花。明朝戏曲学家高濂《遵生八笺》就描述了:“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大户人家,是不屑于用这两种材料的,较好一些的御寒材料还有葛、麻、蚕丝和羊毛。条件较差一点的人,身上穿的一般是由粗布麻衣制成的”褐“,冬天顶多塞进去一些”纩“。
而“纩”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丝絮,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蚕丝被的原型,准确来说是将熟蚕丝制成絮状的纤维,就像蓬松的棉花一样,不仅可以实现御寒保暖的作用呢,而且十分的轻盈,唯一的缺点就是造价过高,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用的上。
床上的“铺盖卷”
御寒一个是有的盖,另一个家就是有的铺。贫苦百姓的床上,铺的大多是干燥的稻草,天气好的时候会把这些干稻草拿出去晒,等到天冷时候收集起来铺床,既经济又锁住了温度,非常实用。
室内取暖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最古老的取暖方式——火塘,从古人类半坡遗址来看,其类似于门口附近的灶炕。
富贵大户人家,保暖各个不同。
相比于穷人的窘迫,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去御寒保暖,而且御寒的方式各个不同,但基本实现“保暖自由”。
1.有钱人家的被子是用珍贵的丝绸做的,里面填充了各种动物的皮毛又宽又厚,比如“驼绒、鸭绒、羊绒等。
2.身份尊贵的人物,住在椒房御寒保暖。
椒房殿的内是用花椒和泥混合制成的,不仅能够散发方向,还能起到隔凉保温的作用,在现在就是个人私人建造的密室一样,不是一般人可以享有的,甚至在《甄嬛传》中,椒房只有皇后才能使用,往后一些身份尊贵的妃子也可以使用了。
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跟现在多数土豪一样,都喜欢动物皮毛这种残忍的成品,古代有钱人都会选用动物皮毛来御寒。但是身形健硕,皮毛厚实的动物往往是在野外雪山,需要专门的猎人狩猎才能获取,有钱人会不仅会高价收购,还会把皮毛填充到被子。
4.“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这句诗里就提到了古代富人保暖的一种工具——手炉。古代的富贵人家,取暖常采用铜制手炉或足炉,前者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多样,通常放入火炭或者是还没烧烬的灶灰,炉外加罩,又被称为“暖手炉”。
而烧炕遗留给了北方人,成了现在很多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御寒取暖方式,不过随着社会工具的进步,除了我国的东北地区,已经很少见到烧得热热乎乎的大炕了。
当然古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御寒方式,比如秦朝时就创造了火墙、火炕、壁炉来取暖;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坐北朝南,也是通过采光来取暖。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古人的很多智慧到现在仍有体现。这离不开我国自古以来的勤劳勇敢,所凝结而成的劳动结晶。
其实我国古人的智慧远不仅如此,“泱泱华夏,礼仪之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低调和海纳百川的姿态,这样的人或国家是必然拥有大智慧的。
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国未曾断代,源远流长的缘故。
所以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国家的角度,都建议大家读一读古人的智慧。
下面这套文白对照+配图的《资治通鉴》,这不仅解决了读原版文言文的跨行费力,很多深层信息根本无法完全掌握,抓不住古人的精髓。
而这套文白对照的《资治通鉴》经过专家多方考证,选取了最为贴切古人口气和时代背景的解释,耗时耗力呕心沥血,只为了把古人智慧传给现代人。
最值得一提的关键就是,这部书的编纂目的就是“不以现代目光主观解释”,更不会强行加入自己的解释,确保《资治通鉴》的原汁原味。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现在正值活动,图文并茂,文白对照的珍藏版原价九十多,现在仅需20.7,可以说是物美价廉的好机会,大家可以点击下面横幅参团购买:
宋代以前还没有棉被,那贫苦百姓冬天睡觉如何御寒?山人自有妙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