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距离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年饥荒已经过去了60年。虽然我们还会面临地震,洪水,干旱,海啸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但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粮食大国。中国不仅有持续稳定生产粮食作物的能力,而且粮食库存丰富,可以随时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幸福,因为我们至少不用考虑吃穿。对老一辈人来说,饿着肚子吃草根,树皮甚至泥土的年代简直就是噩梦。幸运的是,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农业专家扎根田间地头,研制出高产易生存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无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现代人往往可以依靠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饥荒灾难,但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技术水平越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因为没有改变自然的能力,只能顺应自然。遇到自然灾害,古人的伤亡会非常惨重。没有粮食吃,地里的可食用作物都挖完了,人们就挖草根,树皮吃。这时,有人纳闷,为什么古时候饥荒的时候,百姓饿得吃草根啃树皮,不到河里抓鱼吃?
古代的饥荒通常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干旱。有的年份,几个月甚至半年不下雨。人们饮水困难,田里的庄稼没有水灌溉只能枯死。在无粮无水的年代,饥荒会很严重。如果河里有一点水,田里的庄稼就不会死,因为水可以改道灌溉。但如果田里的庄稼死了,粮食因旱不收,河湖大多枯萎,河湖无水。鱼虾如何生存?生活在水中的鱼虾,不是穿过河里的淤泥钻到别的地方,就是死在河湖里。所以,当干旱造成饥荒时,人们不可能到河边去抓鱼虾吃,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二是降雨量过大,导致江河汛期发生洪涝灾害。农作物长时间泡在水里,水不能及时排出。粮食作物的根和芽很容易被浸湿,也会因粮食欠收而引发饥荒。洪水引起的饥荒其实比干旱引起的饥荒要稍微理想一些,因为鱼,虾和一些顽强的动植物都可以在水中生存。只是在洪涝灾害的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安全已经受到威胁。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防止被洪水冲走。古人建造的房屋多用茅草或黄土搭建,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四处逃亡,迁移到高处。
古代人的生存状况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人们基本上靠天吃饭。他们视洪水为猛兽,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往往无能为力。他们甚至认为那是上帝的惩罚。即使面对饥荒,大多数古人也无法在洪水中找到鱼虾吃。很少有人冒险在洪水中寻找鱼虾来解决饥荒问题,而鱼虾也会被洪水冲走。比较容易捕到的鱼虾,一般都是很久以前捕到的。在饥荒年代,人们为了一口吃可能愿意冒险,但竞争也很激烈,因为大家都饿了,大自然的食物很快就会被瓜分。
归根结底,古人虽然有很强的智慧依靠自然生存,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却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于洪水和干旱造成的饥荒,他们没有能力制造工具来寻找更多的生活物资。除了渔民,靠田里庄稼为生的古代人,家中大多没有渔网,鱼叉等专业捕鱼工具。即使面对鱼虾资源丰富的江河湖海,大多数人也没能在水中抓到鱼虾吃。而且,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也没有力气下水抓鱼。毕竟,不用工具徒手抓鱼也是一项极其耗费精力的体力活动。
中国古代因饥荒而酿成的惨剧很多。当饥荒开始发生时,人们会把粮食存放在家里,不敢煮饭。他们只敢用一把米煮粥。久而久之,地里能吃的庄稼和家里储存的粮食都被吃光了,挨饿的人越来越多。野生动物也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迁徙到其他地方。田野里,山上都找不到活物。吃完所有的草根和树皮后,饥饿的人甚至会吃土充饥。土壤是有营养的,不能被消化。许多人因为吃土而得病或活着死去。
世世代代居住的家里实在没有饭吃,大家就到别的地方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填饱肚子。史书上经常记载,这就是饥荒时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难的原因。然而,饥荒的范围往往很广。即使四处逃窜,饿死的也不在少数。道路上充满了饥饿和破坏。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极度饥饿的人会“换子吃”,意思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所以用自己和别人的孩子换食物。短短的四个字,写的是人世间的终极悲剧。也有一些老人会选择牺牲自己。他们知道自己体弱多病,经不起饥饿。他们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能成为子女的负担。因此,他们会故意不吃不喝。他们饿死前会告诉家人,但死后会把肉割下来煮。
在家里和老人一起吃饭时,我们会发现老人会非常珍惜食物,他们舍不得浪费一粒米,一口饭。饭粒落在桌上,他们往往会捡起来放进嘴里。夜后的饭菜又热又烫,却不肯倒掉。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行为很难理解,也很不卫生。嘴里吃脏东西,剩饭剩菜对身体不好,因为我们还没有感受到饥荒带来的身心折磨。如果能详细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三年饥荒,或许就能体会到老人们对每一口食物的珍惜和敬重。
结论
只有真正懂得食物来之不易的人,才能从心底里明白浪费的可耻道理。年的灾害频发,也给久未感受到生存危机的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受到平凡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同时也要设想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提高野外生存能力。如果不幸没有食物来源,我们该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创造食物呢?现代人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几乎没有时间接触大自然。如果他们在关键时刻真的需要到河边去抓鱼虾吃,又有多少人能用工具迅速得到所需的食物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