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象妹小象君Elefam
作者|希宁
编辑|小明
视觉|浩洋
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之前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Instagram公布了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ThePowerofMuseums)。从年的主题——“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开始,近年来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开始强调博物馆所发挥的力量。那么博物馆究竟为什么有力量,有哪些力量,又怎么发挥力量的呢?小象君请来了我们的新成员希宁,为大家讲解博物馆的学术支撑体系、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如何进行科普展示。
李希宁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在读学生,喜欢动物,尤其是犬科的狗子和猫科的“大猫”。很喜欢在读的专业,想要一直朝这个方向前进。没啥特长,但希望在喜欢的领域不断向上,多做一些事。
01自然博物馆的职能
博物馆是一个出于公共教育和利用的目的,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收藏、研究、阐释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具有收藏、科研、教学、知识传播、科普教育等职能。
收藏是博物馆一项重要职能,不同博物馆根据其定位的不同,收藏对象也不同。例如自然博物馆收藏有很多动植物标本,这些标本可用于动植物分类的科研工作及教学。同时标本作为展品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又是知识传播、科普教育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借助自然博物馆的力量发挥其科普教育的职能。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上图)及上海自然博物馆(下图)
那么应当如何借助自然博物馆的力量发挥科普教育的职能呢?
近年来的“博物馆热”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也让博物馆有更多机会挖掘潜力,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但目前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教育职能方面发挥的影响力还善不明显,要充分发挥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展览需要有学术支撑体系、有研究成果转化即展览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讲解的导向作用。
首先,展览要有学术支撑体系。
自然博物馆常常作为教学基地,向参观者传达的信息需要具有科学性,而科学性就来自于博物馆的学术支撑体系。
学术支撑体系建立在博物馆研究部门自己的学术研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研究成果的搜集、梳理和转化工作上。学术研究成果对展览的支撑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展品的标识牌上标注的信息,展览的布置依据,还是讲解词的编写都需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如大家俗称的“山猫”,标识牌上写的得是学名——“欧亚猞猁”,而不是“山猫”。同时标识牌上的物种保护等级也应根据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来更新,或根据“IUCN红色名录”来更新物种的受威胁程度。
野外的猞猁
年新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很多动物提升了保护等级,比如说豹猫。生境破坏、盗猎等原因造成的大型食肉动物越来越少甚至野外灭绝后,豹猫成为了很多生态系统中占据较高营养级的捕食者。豹猫分布广泛,食性多样,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的“底线”。
在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豹猫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标识牌上保护等级信息的及时更新,有助于人们了解豹猫的保护现状,重视对它们的保护。同时一些“降级”的野生动物(如北山羊)标识牌上保护等级的及时更新,也是在告诉参观者这个物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此外,标识牌上物种的分类信息也依据新的分类学研究而更新,比如传统分类中归于隼形目的鹰科,在新的鸟类分类系统中已被单列为鹰形目。这些信息的及时更新有利于学生在博物馆学习时掌握正确的知识和信息。
所以不管是博物馆研究部门自己的研究还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都要以自然博物馆自身的使命为导向,即为研究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展览,实现科普教育服务。
其次,展览要有科学性。
我们之前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可能很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