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作者:袁瑾编著
出版时间:年1月
出版机构: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数九歌,很多人耳熟能详,但真正了解其中民俗意蕴的却不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古人敬畏自然,世代遵循四时流转的自然规律劳动生息。隆冬时节,人们停止劳作而猫在屋内躲避寒冷。古代御寒条件有限,漫漫长冬,如何度过?古人想出了各种娱乐游戏作为消遣。围炉煮酒、踏雪寻梅,都是古人冬日的赏心乐事。而画“九九消寒图”便是其中一项流传已久且充满传统生活智慧和雅趣的时令记日游戏。
“消寒”,顾名思义是消解寒冷的意思。这种游戏沿用了民间“数九”记日的方法,以冬至为起点,采用涂画的方式一日一日地计算着冬季寒冷的时日。每九天算作一“九”,数过九九八十一天,长了翅膀的春姑娘,就会飞越千山万水,来到每个人身边,告诉我们:九九尽,春已归。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是国内首部全面讲解古代冬藏生活中消寒图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为描画消寒图提供指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书中说,在普通人家,冬至日前后,亲朋好友之间多有人情拜访、礼物馈赠,称为“拜冬”。清代顾禄的《清嘉录》曾记载,苏州一地冬至日,民众“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人们穿着华美的衣裳交相互拜。街市上提篮担盒之人络绎不绝,那装满了各色贺节礼品的礼盒便被称为“冬至盘”。盘内多为吃食糕点,桂花冬酿酒、团子、卤菜等等,丰俭不一。讲究体面的人家用的是雕花红漆的食盒,普通人家则担着竹编的盘子。各家之间多赠节物,交际周转之间,亦会出现东家收进而西家送出的笑话。南宋文人颜度《冬至》诗云:“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说的正是这类事。此中虽有嘲讽之意,但也将家家迎来送往、车马节仪喧哗不绝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消寒图温暖浪漫了中国人一个又一个冬季。本书详细讲解消寒图背后的传统冬令风俗文化以及它诞生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多种消寒图样式,并通过示意图对如何填涂进行讲解,发掘和记录冬季各种自然变化,也让你在DIY的填图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优雅趣味。从冬至开始每日涂画一笔,九九八十一天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故园惊梦:园林里的中国》
作者:贾珺
出版时间:年11月
出版机构:浦睿文化
湖南美术出版社
古典园林是了解中国文明的一扇窗,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花园,寄托着我们对理想生活、与自然同居的向往。从先秦的高台厚榭到六朝的山庄田园,从唐宋的风雅端丽到明清的曲折婉约,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园林。如今,这些园林少数幸存至今,大多烟消云散,或沦为遗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搭配大量园林摄影、建筑平面图、古画等,纸上游园,力求重现古代名园的景观,讲述那些掩藏在园林背后的精彩故事。
从北地的上林苑、华林园、圆明园、颐和园到南方的憺园、述园、狮子林、清宴园,由北而南,逐个游览。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亭台屋宇,鳞次栉比。
贾珺说,园林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长久的梦,从遥远的商周,一直缠绵至今。感人泪下的爱情发生在园林,流传千古的名句佳篇写于园林,甚至园林还代表着中国古典艺术审美的最高情调。
与其说园林是中国人的梦,不如说园林寄托了中国人所有关于中国古典艺术的想象。即使不懂园林的人,也会对园林发出诚挚的赞美,这是因为园林和中国人有一种来自于灵魂的共鸣。他们都被华夏大地养育,经过千年文化熏陶,成为现在的样子。
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所描述的上林苑本是战国时期的一座旧苑,历经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两次大兴土木,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汉武帝继位后,决心对匈奴展开全面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勇猛的卫士在上林苑通过射猎来练习排兵布阵,锻炼将士们野外跋涉和骑射的能力。还饲养大量优良品种的战马;大量出产粮食和各种战略物资,为战争提供物资支持。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当年都曾跟随汉武帝在上林苑纵横驰骋,射虎搏狼。
作为架空历史剧《琅琊榜》朝代背景的梁朝,有一座名叫“华林园”的御苑,许多重大事件在此发生,使得华林园成为六朝一个重要象征。梁朝著名文学家庾信写过一篇《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唐朝王勃《滕王阁序》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模仿借鉴于此。
最近几年,我们被迫困住步伐,很难像以往一样恣意游览园林,品鉴园林之美。原本轻松愉快的旅程,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将满腔情怀寄托于文字,纸上游园,用另一种方式感受园林之美。
《上河记》
作者:李敬泽
出版时间:年12月
出版机构: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李敬泽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青鸟故事集》《会饮记》《跑步集》等散文随笔集和理论批评文集十余种,曾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年度散文家奖,十月散文双年奖杰出成就奖等多种奖项。一直以来,李敬泽有“作家中的考古者”之称。
《上河记》收录的15篇散文汇集了李敬泽行走于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一线的所见所感。年,李敬泽曾作为“走马黄河”考察团作家之一前往黄河中游地区开展社会文化考察,从仲春到早秋,度过了绚烂多彩的时光;年,借着“吕梁文学季”活动的机会,李敬泽来到山西,再次回到黄河边。“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在此前此后的日子里闪闪发光,我乐于回忆它们,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电脑上重新过一遍。”河边的点滴在记忆中熠熠生辉,李敬泽精心写下最具代表性、给自己留下最深感触的日子。
书中的篇目以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编为4辑。一篇散文对应一日的行程,各篇目的标题下均注明对应的年月日,如日记般亲切,更使行走的轨迹一目了然。
年6月,在黄河之行的始发地甘肃,作者以兰州为中心漫游,见过甘南路上的青稞地,在无尽的草原上流连,在流淌了千年的大夏河边驻足;年7月,一路向东,行走于西海固地区,一个个带着“关”字的地名、山间的座座城堡,让人不禁如“几百年前的将军”般久久凝视这土地;年8月至9月初,穿过乌兰察布草原探访“百灵地”,拜访榆林这座曾属于武士、商人和工匠并曾引领潮流的城市,在米脂街头遇见“堂吉诃德”;待时间来到年,在汾阳贾家庄,看山西梆子,回想历史中的热血青春……
不同于常见的一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