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篇名为《北大博士夫妇从大山里退休20年,放牧、学习、接生自己的宝宝》的文章突然在网上疯传。
文中提到的北大博士是王青松夫妇。当时舆论纷飞,连北大都莫名其妙地躺在枪杆上,但大部分评论都是针对王青松的。大多数人很难理解为什么王青松做出这样的举动,留下了光明的未来,宁愿住在山里和森林里。他到底想要什么?有些人认为王青松可能顿悟了。每个人都有追求不同生活的权利。
许多人对王青松隐居深山20年的经历非常好奇,但没过多久,“王青松”这个名字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人生的大欢喜
王青松,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吴头镇河北村。他的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他每天背对着黄土辛勤劳作。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就直接把王青松送到离家不远的白马寺练武。毕竟,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强壮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经过几年的磨炼,王青松确实看起来比普通同龄人强。
看到王青松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虽然王青松的父母没有文化,但他们很清楚阅读的重要性。出生在偏远的农村,读书绝对是改变他们命运最便捷的方式。王青松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自从入学以来,他一直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的父母也为王青松感到骄傲。当我们在家里看到新阳地委的评选通知时,马上催促王青松去试一试,看能不能入选。年,当时王青松还在吴头公社高中读大二,却意外地通过了新阳地委的选拔,当上了机要官。
年纪轻轻就有了正式稳定的工作,这在街坊四邻看来王青松的前途肯定不可限量。
不过这份工作并不像外人看来那样光鲜亮丽,王青松每天的工作十分繁重,差不多一天要记多个电话号码,而且还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这段时光虽然十分的艰苦,但也确实磨练了王青松的意志力,更造就了他过目不忘的本领。 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王青松看到了机会,利用闲暇时间自学课程,当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刻王青松出名了。
王青松成为了洛阳市文科状元,而且还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了北大国政系79级的一名学子。
一时间就连王青松的亲戚们也都出尽了风头,所有的人都对他给予了厚望。
在王青松从老家出发去学校报到时,他特地穿上了之前在单位穿得正装,脚上踩着一双铮亮的皮鞋。
猛一看上去王青松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倒像是那个机关单位年轻有为的小领导。
由于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王青松入学后被任命为共青团书记。他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大学生活,好像还在政府机关,做什么都有条不紊。除了上课,王青松在大学里最大的爱好是阅读。从上学开始,他就痴迷于庄子的作品,尤其是《逍遥游》所描述的境界。年,王青松觉得当时有更好的学习法律的途径,于是继续深造,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后,王青松选择留在北京大学任教。突然,清闲的王青松开始钻研养生之道,然后结合自己小时候的武术练习,将两者融为一体,王青松真正有所悟,还开设了养生培训班。
当培训班开课的那一天,到场的人数超出了王青松的预算,本以为这是个小众爱好,没想到课堂里座位爆满。
其实这要得益于当时的国内大环境,那几年一股气功养生热潮在全国各地席卷而来。
这次机遇给王青松带来了诸多好处,名声、利益等等,而最为关键的是王青松在养生课堂上收获了爱情。
比王青松小12岁的张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来到北大英语系任教。
对于气功养生的真实性她是保持怀疑的,但是看王青松的课如此火爆,忍不住好奇,于是才报名了养生课堂想要来一探究竟。
王青松一眼就喜欢上了张梅,在讲课时时不时地会瞟一眼张梅,而在张梅的眼中,王青松侃侃而谈的样子实在令人着迷。 这天过后张梅经常会去听王青松的课,渐渐地两人暗生情愫,一来二去也就熟络起来,两人很快就互相表露心意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这种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
养生潮过去以后,王青松的养生课堂也只有寥寥数人,有了家庭以后王青松也开始为家庭考虑,为了谋求发展王青松左思右想选择了考博。
可惜天意让人苦。两年来,王青松在单科和总分上都获得了第一名,但没有导师愿意录取他。另一方面,他妻子张梅的事业非常坎坷。她来北大教书以来一直很勤奋,但连续五年都没能拿到冠军,两人同时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绝望的王青松向妻子建议,他想住在郊区,远离喧嚣的世界。张梅也向往这种愉快的乡村生活,所以他欣然同意。
年,王青松夫妇搬出北京大学,在京冀交界的山区定居,住在岳父留下的老房子里。但是,这样一来,每天上班就会很麻烦。坐公共汽车去上最后一节课需要五个多小时。长期以来,夫妻双方都感到身心疲惫。这一天,夫妻俩忙完工作躺在床上,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张梅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说呢,我辞职怎么样?”当王青松听到这句话时,他的心突然绷紧了。
事实上,他早就有这个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施。现在他的妻子用心提出了这个想法,他们立即开始为早期的隐居做计划。然而,他们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亲戚朋友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明白这对夫妇是如何想辞去稳定的工作,住在山里和森林里的。
情绪最激动的当属夫妻俩的父母,他们态度十分的坚决,不可能允许俩人辞职归隐深山,甚至还以断绝关系为要挟
可是夫妻俩对于内心的想法十分的坚定,无论谁来劝、怎么劝他们都不为所动容,坚持要去深山老林里生活。
隐居深山的田园生活
其实王青松夫妻俩又何尝不痛苦,一旦决定到深山里去生活,就要忍受恶劣的生存条件,而且山里没有电,没有电器,也没有网络。
这意味着一旦这一步迈出去了就与世隔绝了,虽说夫妻俩前程受挫,但是仍有不少交心的好友。
想到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些老朋友,甚至连父母也见不到时,夫妻俩的内心也会产生动摇。 夫妻俩为此也认真思考了很久,最终他们确认内心真正想要的就是归隐深山的生活,没有尘世的喧嚣,这时才终于坚定信念。
年,王青松彻底脱离北大,夫妻俩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无名大山区域承包了2亩的土地,准备开刀阔斧建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最初夫妻俩打算的是在山脚下的村庄落脚,既可以感受人间烟火的气息,又能够随时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然而村子里的人在得知两人是北京大学的老师后,对夫妻俩的行为褒贬不一。
大部分的村民觉得这夫妻俩人在瞎胡闹,不去好好地教书育人,跑到这荒郊野岭要搞什么归隐。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或许外面的世界就是这么浮躁,所以这么优秀的一对夫妻才会选择归隐深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那是夫妻俩的权利。
为了追求极致的宁静,王青松放弃了原有的计划,带着妻子继续往大山深处进发。
刚进入深山生活时其实就跟野外露营一样,连个像样的家都没有,这样的日子过了有一阵,夫妻俩才终于住进了刚盖好的小屋。
屋里的陈设十分简单,但是却不会给人简陋的感觉,反而能感受到一丝温馨。
有了家以后,夫妻俩又开始忙着种地,虽说俩人都是高材生,但是对于这些农活还有很多知识盲区。
在张梅的眼中能够吃上自己种出来的蔬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是当她真正开始入手时,她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
光是翻土、平整这些环节就耗费了她巨大的精力,不过她依旧很享受做农活时的那种惬意。 很快他们的小屋周边就围起了一个小菜园,每一块土地都规划得清楚明了,种满了豆角、芜菁、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等。 不过这么大一片地,如果都种上蔬菜,靠夫妻俩的力量肯定是忙不过来的,于是王青松几经周折找来了十多位工人,专门负责照看这些蔬菜。
而他对于工人的要求十分严格,晚上不能住在山里,平时不能抽烟,所有吃的、用的垃圾每天都要随身带走。
王青松甚至有一个荒谬的想法。他认为工人刚来上班的时候会带来污染,会污染蔬菜。按照他的说法,工人应该在三年后拿到工资。我不得不说,王青松接近精神清洁。除了他的家人,王青松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他们的家,即使是父母。用王青松的话说,“污染太严重了,会持续三天”。值得一提的是,这对夫妇在山里需要的东西是王青松和工人们挑出来的。王青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挑一次担子,挑出来后装上羊粪,然后带着砖头回来,用的担子大概有一百斤重。
可能学霸的脑回路一般人都难以理解,王青松每次在挑担运东西时,都会在心里默默地计时,跟工人相比他足足快了有十分钟左右,这便是王青松的快乐源泉。
生活在大山里每日做大量的体力劳动,磨练的是身体,但富足的是心灵,那种酣畅淋漓的快乐是教书所体会不到的。
夫妻俩每天除了劳作之余,也会手牵手在山野中漫步,似乎只有这里才能让两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回家时,王青松的手里总会拿着一捆野菜,在他们眼中这些自然生长的野菜才是真正的美味。
在山上生活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夫妻俩非但没有感觉到不适应,反而张梅曾经咳嗽、失眠、胃痛等症状也都消失了,两人看上去容光焕发,精神头十分的足。
为了完全融入这种田园生活,夫妻俩不再穿买来的衣服,而是手工制作纯棉的衣服,虽然样式有点丑,但是穿在身上特别的舒服。
没过多久,张梅开始经常犯恶心,而且例假已经推迟了一个月,随着她的小腹微微隆起,王青山才确信他们有孩子了。
自从张梅怀孕后,家里大大小小的活王青山都包揽下来,恨不得让她整天躺在床上,生怕会发生什么意外。
眼看妻子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王青松关切地跟张梅说道:“眼看孩子就要出生了,医院生孩子吧?”
可是这个提议却遭到了张梅的拒绝:“我的身体棒得很,顺产就可以了,医院。” 张梅时年30岁,已经属于高龄产妇,如今又坚持要在家顺产,王青松怎么能不担心母子俩的安危,可是他又拗不过妻子,只好答应下来。
事情果真如张梅所预想的那样,整个生产过程十分的顺利,而且张梅的身体很快就恢复。
王青松给儿子取名王小宇,王小宇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又增添了一丝欢乐与温馨。
小宇从三岁开始就每天跟着出去放羊,在深山老林里自由穿梭,从小就跟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他还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山羊司令”。
或许这种放养的教育方式真的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小宇从出生后就没生过什么病,身体一直很健康。
就像王青松所说的:“孩子就是要裸养,你再看看那些在空调房里长大的孩子,天气稍冷一点就感冒,还必须打针吃药,标准的温室花朵。”
随着小宇慢慢长大,这对高材生父母也开始教给他一些浅显的知识,两个人合理分工,每一门课都没有让小宇落下。
除此之外王青松对培育孩子最重视的就是国学教育,在小宇还小的时候王青松就跟他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类的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宇的知识储备确实远超同龄儿童,但是孩子需要的是全面发展,这显然是王青松夫妻俩所要面对的问题。
“孩子需要和外界接触”
王青松最终还是选择了把孩子放在首位,毕竟当年选择归隐时就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给孩子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
夫妻俩也仔细商讨了回归社会的好处,除了能给儿子更好的发展环境以外,也可以解决家里的经济危机。
当年王青松趁着风口赚了不少钱,夫妻俩带着多万归隐深山,如今已经所剩无几。
很多人听了感觉不可思议,都已经在深山里生活了有钱也花不出去,这夫妻俩是怎么把万的积蓄折腾光的?
这么大一片山林,仅靠夫妻俩是肯定忙活不过来的,因此王青松基本上每年都会固定支出近30万元的农工工资,这样算下来加上租地的钱,夫妻俩的积蓄确实都被花光了。
以后孩子走出大山回归社会需要用钱,夫妻俩呆在深山里又没有任何的收入,只能说是自给自足满足温饱。
目前大山里的纯净无污染的农产品规模已经逐步形成,如果可以将这些绿色蔬菜推销出去,那不仅能够解决经济困难,说不定还能攒更多的钱,为以后继续归隐深山做准备。
王青松甚至已经为这种纯天然绿色蔬菜想好了后路,简单来说就是走特供模式,买家直接先交全年的定金,随后会源源不断的收到绿色蔬菜。
除此之外,王青松还写了一本书叫《原生态》,里面记录了夫妻俩从进入深山,到今天所经历的真实的生活,虽然才刚刚完成初稿,但是一些国内外的学者读了以后纷纷提议让他朝着诺贝尔奖努力。
可惜王青松要回归社会的消息只是炒了个噱头就没有下文,不少人纷纷好奇王青松夫妻俩怎么又突然消失了?
直到年,王青松的好友唐师曾在微博发布了一则视频,其中提到了王青松的有关消息。 当初王青松为了让儿子王小宇接受更好的教育,全方面发展,他打破了自己的规则,选择回归社会,王小宇也已经通过了北大附小的审核。
可偏偏这时王青松发表了一篇文章,却触了北大的眉头,后来也就没了后续,这也是为什么王青松又突然消失的缘由。
从那以后,王青松这个名字似乎被互联网和媒体遗忘了。原本说是冲刺诺贝尔奖的作品还没有发表。最后,做青菜生意没有动静,就像化为乌有。不管王青松在哪里,他为什么又选择退役?简而言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选择。这是他渴望的生活,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再多的阻碍也无法阻止他靠近。也许他们在山里和森林里呆了很长时间。王青松夫妇跟不上时代。山里没有电器,更不用说手机了。也许当他看到供应商脖子上挂着的支付代码时,他会觉得不可思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