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愿意静下心来翻阅完纸质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匆忙的奔波在生存的路上,空闲时间里也是在手机上刷几个小段子就算过去。
那些镌刻在纸上的故事越来越不受人待见,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直至有一天,点点在豆瓣上看见了这样一部纪录片:80家书店、80个属于时代的故事。
片名:《书店里的影像诗》
一共两季,每季40集,一集3~5分钟。豆瓣评分通通被打到9分以上,每一个看过的观众都是赞不绝口。
没有想象中精致、高大上的画面。相反,是大片大片生活的角落充斥在观众的眼前。
80家书店的老板,好像都不太在乎生活的生计问题,把小小的店铺开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只为了寻找内心最安静的那个角落。
在这之中,有些人是专门为了好学的小朋友而开:往书店里装满一本本绘本连环画,让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小孩找到年幼时懵懂的梦想。
——还有些人,则是单纯的喜欢做这件事情。
要么偏爱书籍中岁月的味道,将每一本破旧的书籍修补完好,再细细阅读其中的人生。
再要么,用“以菜换书”的名义来满足自己生活中的需求。一本故事、一份食物。不参杂金钱利益,有的只是社会中最为纯粹的邻里之情。
然后我们说到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大名鼎鼎侯季然。是一位导演,也是一个作家。
所以这次纪录片的镜头中,很多都带着明晃晃的『人文情怀』,抑或是独属于台湾的生活气息。
比如说书店旁边因为失聪而走得步履蹒跚的小猫,老板用它的经历为书店取名『晃晃书店』。
又比如说那些关于黄昏、关于呼啸而过摩托车、关于车水马龙人群的固定镜头。
书店是永恒的背景,沉淀在这些生活的痕迹之中。从另一个层面给人精神上的力量。
从这一点来说,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是很享受的:不仅来自导演调度自取的镜头,更来自他对于书店、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
他一个个的取名:“时光倒流的书店、沉淀时间的书店、森林里的书店、游牧在城市间的书店。”
而后再从流动的镜头中一个个讲述书店本身的故事。
而前文中,点点已经为大家讲述其中一些书店老板开书店的初衷。所以现在,点点想要介绍一下这部纪录片中书店老板『开书店之前的故事』。
拿『阿福的书店』中老板来举例。
他没有什么文化,也不认识几个大字,所以从来没有机会读完过一本书。
这样的经历让他遗憾,所以他毅然开起这家专门让儿童获取知识的书店,哪怕负债累累也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延续未来的机会。
又或者是那个『晃晃的二手书店』的老板。
因为一只失聪的猫,她被触及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开书店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二楼的空房来与旅人交换书籍。
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过路旅人的停靠点。在停留的仓促时间中讲述关于人生的故事,一切的缘由,都是随心即可。
除此之外,这部纪录片中还有太多太多关于生活、关于未来、关于爱与得失的感悟。
这样氛围下的书店,更像是城市角落隐秘的宝物。给生活带来独特的韵味,让所有经历过它的人都变得与众不同。
只是很遗憾,现在已经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微博头条上刷各种明星八卦,抑或是下小众手机阅读app进行短时间的碎片阅读。
书店,城市中最具人文气息的一个存在——不知道为什么,它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渐渐隐没在没有人愿意注意的角落里。
所以这次的荐片,点点也大概是带了一点私心吧。希望通过这次的推荐,能有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