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整年,全国个展览,其中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新现象与突出问题经过年卷《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梳理、和阐述,正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进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上进行展示。本届“年鉴展”在北京、上海、厦门共同呈现。展览策展人朱青生将与参展艺术家及批评家针对相关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展览是基于年展览的广泛的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种文献,统计出位(组)艺术家为代表,分为6个艺术家主题单元和8个文献主题单元来集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年鉴展全面展现《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艺术家主题包括“媒介的可能”“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现实”“艺术与公共”“艺术在地性”“观念呈示”;文献主题包括“疫情时代的艺术市场转向”“当代艺术教育”“美术馆建设”“青年艺术与代际问题”“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生态艺术”“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组织”。本次“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展出原作的12位(组)艺术家是:程新皓、代占坤、丁世伟、李维伊、李勇政、梁绍基、林博彦、刘商英、刘雨佳、史莱姆引擎、王拓、张移北。
疫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更增加了对远程通信媒介的依赖,这种依赖已经从原来的实验和探索变成了“刚需”。诸多艺术家利用便捷的数字媒介进行了新的创作。同时,一些艺术家因受媒材获取制约等因素,开始尝试不同的创作媒介,或重新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空间和活动,从中获取创作的素材。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服务于生活,更是内嵌于人性,成为人性组成的根本部分之一。
以刘商英的高清视频作品《荒原计划》为例,艺术家用绘画、文字和影像共同记录了年冬天艺术家在罗布泊20天的野外工作生活,以及8个月后重返罗布泊拉画并最终在荒原上完成现场展览的整个过程。其中涉及了人、自然、绘画三种关系的交叉和重叠,整个过程三者彼此相互催生,计划中的变化最终成为真正的“计划”。在罗布泊,人成为自然中的颗粒,一切回到朴素的初始。极端的自然环境颠覆了已知的经验,这始终是常态,而不安、恐慌、理解和关爱,所有这一切是在对自然的敬畏中才得以让生存和艺术逐步建立和生长起来。
图说:《荒原计划》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自年启动以来,每年一卷,现已编辑至年。其基本工作方法一直强调的是持续而深耕,通过对当代艺术现场和生态的记录、观察、追问及反思,试图反映这个时代及伴随着的各种问题。《年鉴》侧重于记录其“变量”而非“常量”,从而将艺术现场“文献化”和档案化。每一部《年鉴》,每一次展览,都是一群研究者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记录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也记载和审视着当下不可言说的思绪和心态。(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