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集体生产的需要,有些生产队就办过公共食堂,由个人拿粮食,集体安排专人做饭,大家在一个食堂吃饭,这种食堂又叫农忙食堂。年夏收夏种季节,有的生产队就办了一些临时性的农忙食堂,农忙季节过后,农忙食堂便解散了。年冬季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时,农田水利工地办起了一大批常年食堂。随着怀远县农业
——————
①它们是:庆丰人民公社,由原尚庙乡组成;灯塔人民公社,由原褚集乡组成;英明人民公社,由原双桥乡组成;平原人民公社,由原刘圩乡组成;平丰人民公社,由原唐集乡组成;新马桥人民公社,由原新马桥乡组成;新淝人民公社,由原魏庄乡组成;淝北人民公社,由原新集乡组成;幸福人民公社,由原陈集乡组成;红专人民公社,由火庙乡组成;卫星人民公社,由原包集乡组成;飞跃人民公社,由原孝仪乡组成;上游人民公社,由原秦集、宫集二个乡组成;淮河人民公社,原城关镇组成。
生产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人民公社以自然村庄为单位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
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各个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单位大办公共食堂,提出“吃饭不要钱,可以实行”,以此作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于是,全县农村公共食堂迅速普遍地发展起来,成为全体社员劳动果实分配的一个方面,享受社会福利的一种待遇,甚至与政治挂钩,凡不愿去公共食堂的社员,都被认为是思想觉悟不高,是右倾保守。有的地方干脆将社员锅碗瓢盆没收充公,把社员锅灶扒掉,强迫社员入食堂。年10月,全县24个人民公社都大办农村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
农村公共食堂办起来以后,很快出现一系列问题,社员普遍反映公共食堂有饭无菜还不热,卫生条件不好等等,还反映食堂饭厅太小,吃饭人多拥挤,打饭排长队,浪费时间,影响了劳动生产。不少公共食堂对老弱病残社员没有安排照顾好,给这些人造成诸多不便。有的干部下乡在公共食堂不吃大灶吃小灶,搞特殊化。不少社员由于居住分散,不愿去公共食堂吃饭。
年11月2日,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公共食堂的指示》,要求办好食堂,让社员方便满意,《指示》对办食堂的许多具体问题作了规定。年11月13日,《怀远日报》全文刊登省委《指示》,并配发了《一定要把食堂办好》的评论。县委召开专门会议,认真贯彻省委《指示》精神,要求人民公社进一步抓好农村公共食堂工作,培养公共食堂典型,组织参观评比,推动农村公共食堂工作不断前进,健康发展。
此后,全县公共食堂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公共食堂总数迅速发展到个,在食堂吃饭的有5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97.7%。怀远城乡全部办起了公共食堂,从农村到县城,从农民到县机关干部,一律实行“吃饭不要钱”。红旗人民公社共有17个生产大队,个生产小队,人,已建立常年性固定食堂个,到食堂吃饭的人,占总人口数的98%,实现了全公社食堂化。公社还建野外战斗食堂95个,保证生产大突击的需要。红旗公社常淮、永平、姚山大队由于相对比较富裕,34个食堂全部实现了饭管饱、吃饭不要钱,姚山大队宣布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员一切东西归公,都在一起吃饭,名曰“生活集体化”。
随着农村公共食堂的迅速发展,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更为突出。公共食堂少的近百人,多则几百人,一到吃饭时间,纠纷经常发生,下工迟了没有饭吃,老年病人和怀孕妇女吃大锅饭,无法保证身体需要,意见很大。多做饭菜,吃饱为止,又容易造成浪费。一些公共食堂允许社员亲友,甚至是过路人免费吃饭。饶郢生产队户多人在一个食堂吃饭,仅端饭菜的“服务员”就用14个整劳动力。很多食堂难以维持,只好逐步降低伙食标准。还有个别地方食堂发生干部和炊事员多吃多占、私开小灶的问题,社员群众意见很大。
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食油和蔬菜不足,饥荒日益严重,很多食堂难以为继,揭不开锅、无法开伙的食堂日益增多,绝大多数食堂开始以瓜菜、薯叶、麸皮代替粮食。最后,除留下极少数食堂为形势需要而经营,绝大多数食堂只好停炊断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