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天文学家们的计算,七星连珠大概每隔七十七年会出现一次。天文学是一门看起来最不像科学的科学,而天文学家是一群非常保守的人。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天文学家解决问题的终极武器,竟然是…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自由撰稿人、天文学传播者高爽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高爽,我曾经在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师范大学做天文学的研究。但是现在我成为了一名全职的科普工作者,进行科学传播的工作。
那您可能就要问了,我为什么离开了科研岗位,全身心地去做科普了呢?
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公众对天文学的误会实在是太深了,我管它叫做“刻板印象”。
天文学——“无用之学”?
说到天文学,可能首先会想到刮风下雨、阴阳五行、星座迷信、算命占卜、亲密关系等等。
对不起,这些跟天文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你可能还会想到外星人。外星人跟天文学有关系,但是现在还没发现。
那天文学是干嘛的呢?
天文学研究的是我们这个宇宙本身。我们要研究地球和月亮如何形成,太阳系为什么九大行星变成了八个,银河系里面还有多少个恒星像太阳这样发光发热,宇宙里还有多少个像银河系这样星系,宇宙如何诞生、如何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还有没有像地球这样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有多少、它们在哪。
你看所有这些问题听上去都是特别高大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接地气的问题。
什么叫不接地气呢?就是天文学所研究的所有这些课题都跟咱们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天文学这么看起来,他是纯粹的“无用之学”,他好像只能满足我们一点好奇心,而且他满足的还是很少一部分人的一点点好奇心。
天文学没有办法帮国王和将军攻城略地,不可能让农作物更好的生长,不能帮猪马牛羊更快的繁殖,他也不可能让铁路提速,让房价下降,更不可能促进商品销售。
就是这样一个“无用之学”发展到今天,它靠的是什么呢?
天文学——最不像科学的科学
天文学最奇怪的地方在于它是最不像科学的科学。
咱们提到科学这个概念,头脑当中会浮现什么印象呢?可能是一个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眉毛也白了、穿个白大褂的人,在一尘不染的实验室里面做实验。
的确,科学跟实验密不可分。就是因为有实验的存在,让科学和胡说八道分成两件事。
物理科学怎么研究呢?它当然要做实验,它在实验室里面可能靠电路、靠小车对撞或者靠激光来做实验,还有地下的更大幅度的对撞机、加速器,这都是物理实验。
化学更不用说了,试管烧杯里面各种试剂兑到一块儿,对吧?
生命科学怎么研究呢?解剖兔子、老鼠,在显微镜下面观察细胞、病毒或者细菌,这都是做实验。
地质科学怎么研究呢?要到野外去,甚至到南极去找一块石头回来做实验。
唯独天文学它同样是基础的自然科学,但是它不能做实验。
你不可能跑到太阳附近切一刀,取一小块太阳回来分析一下。你也不可能在咱们地下建一个大实验室,然后一拍开关就生产出一个黑洞,制造出一个星系,甚至弄一个宇宙2.0。
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儿。
天文学家是最保守的一群人
天文学作为科学,却不能做实验,凭什么让你相信它的理论就是对的?
或者我换一个问法:天文学通过什么方式让它自己站得住脚,让它能自圆其说?
靠天文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天文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靠这些理论、模型之间相互商量。
怎么商量呢?
我举个例子。比如咱们说到天文学、说到宇宙,你可能知道一个名词儿,叫宇宙大爆炸。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在还在继续膨胀。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是一百多年前的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
勒梅特除了是天文学家以外,他的第二职业是基督教的神职人员,是一位神父。他一边研究天文,还一边跟人传教,那问题就严重了啊。所以在科学界大家都怀疑他,都不相信他。
“你看你勒梅特啊,你非说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那宇宙有个起点,宇宙竟然有开始的那一天。那宇宙开始那一天之前的时间和空间呢,你是想留给上帝吗?”
他被质疑不是科学家,怎么办?这就是一个摆在勒梅特这位天文学家面前的实际挑战。
他的办法就是用模型跟其它模型来建立联系。
第一步,从广义相对论推导出宇宙大爆炸的结论。但是提出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就不相信这个结论,他觉得宁愿承认自己错了,修改修改那个公式,也得避免宇宙大爆炸这个结论。
如果到这儿就完了,那宇宙大爆炸充其量只能算一种科学假设、假想、假说,还得继续商量、继续建立联系。
第二环,这个时候有一位天文学家叫爱德文·哈勃,他用望远镜去观测遥远的星系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结论,即大量的星系全都在往远处跑、在远离我们,而且计算结果显示星系离得越远,往远处跑的就越快。
如果现在星系是在往远处跑,要是把时间倒推回去,那就是星系在逐渐靠近。如果时间倒推回到某一个起点,那所有的东西就都聚到一个点上,聚成一团了,这不就是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嘛。
说到这儿要稍微解释一下:宇宙大爆炸不仅仅是与哈勃观测的模型建立了联系,还嵌入了光谱的红移模型和特殊恒星亮度变化的模型。
哈勃怎么观测呢?用望远镜是不能直接看出来一个星系在跑的,而是观测到它的光谱谱线整体上朝着红色、也就是长波那端位移,偏移的越多,速度越快。
那怎么知道距离远近呢?测量宇宙里某些特殊的恒星。这种恒星的亮度是有规律的,所以我们就能知道它是更远还是更近一些。
所以宇宙大爆炸理论背后跟着一群模型,但是还没完。
有了宇宙大爆炸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言恒星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恒星里边有什么样的化学成分,于是它又嵌套了恒星结构的模型。
如果有了宇宙爆炸,大爆炸一瞬间的能量现在去哪儿了呢?是不是留下了什么遗迹?所以它又嵌套的一些热辐射的模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模型。
说到这儿可能听出一点意思了。宇宙大爆炸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一种被质疑的模型,它要想站得住脚,就拉拢了一大堆模型替它说话,这就是天文学家的工作方式。
简单概括一下,其实天文学不是靠提出一个全新的、没听说过的、革命性的东西来打败别人,而是尽可能地把自己嵌套到那些传统的事物当中去,这也是天文学的一种基本特征。
所有的天文学家都不喜欢单打独斗,我们喜欢打群架、喜欢抱团取暖。
那由此我们也推导出一个结论,天文学不是我们过去刻板印象的那种总是在革命、在推翻,它反而是最保守的科学,天文学家是最保守的一群人。
超出想象的天文学
说过了天文学这么大的困难,还有别的困难吗?当然有,这才刚刚开始。
除了不能做实验,天文学的尺度太大了,不是一般的大,他的尺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人自身的生活经验能够理解的尺度。
前几年听说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小学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可能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耐心,让学生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数一亿颗大米,然后拿个小塑料袋儿装进去,第二天带到学校来完成作业。
有的家长细心算了一下就崩溃了。一亿粒大米是什么意思呢?把附近超市的大米买空都不够,这怎么交作业呀。
这个笑话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这种极大尺度的东西时根本没有概念,根本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咱们先说个时间尺度的例子。
有一颗很著名的彗星,叫哈雷彗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是因为最早由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它是周期性的彗星,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回来。
哈雷彗星上次回来是在一九八六年,所以我很多的同事、同学、老师都在那个时候看到过哈雷彗星,这也成为这一代天文学家点燃梦想的时候。
哈雷是怎么知道这颗彗星会七十六年回来一次的呢?他没看见,他靠的是猜。
他发现历史上有两次彗星的记录,觉得这两颗彗星的描述很像,所以就猜测两颗彗星有没有可能就是一颗彗星,隔了七十六年又回来了呢?
如果猜得对,那我们就再等这么长时间,它不就又回来了吗?
大家就等啊等啊等,可惜哈雷本人没有等到这一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才七十六年呀,人的一生就耗尽了。
宇宙有更大的时间尺度,怎么办呢?
举个例子,从去年冬天开始,天文爱好者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