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近段时间,国家公园里的大熊猫为何频频被偶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5/3/28
四川在线记者王代强3月2日,有市民驾车经过四川九寨沟县勿角镇蒲南村时,偶遇大熊猫雪中漫步;3月18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片区内一只大熊猫悠闲散步,被工作人员抓拍;3月19日,宝兴县村民在夹金山村,偶遇大熊猫玩耍;3月21日,甘肃文县铁楼乡寨科桥村村民,偶遇大熊猫河边喝水;3月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佛坪三官庙管护站的巡护人员已目击了4场激烈的大熊猫“比武招亲”……00:32平日里,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的野生大熊猫,我们难得一见,为何近段时间偶遇变得如此容易?遇到野生大熊猫该怎么办?大熊猫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什么影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家库成员李晟。为何频频被偶遇?原因一:求偶季节,出门“谈恋爱”每年3-4月是大熊猫求偶、交配的季节。大熊猫平时很“宅”,每日活动以“吃”“睡”为主,平均每天移动距离只有数百米。在大熊猫被保护良好的栖息地内,茂密的林下竹丛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使得它们无需为了食物而奔波。但到了每年一度的求偶季节,平时独居的大熊猫们会变得更为活跃,成年雌雄熊猫都会更加频繁地活动,容易聚集到一起,它们会寻找小山脊等地方作为求偶场。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人们在野外发现大熊猫踪迹、听到其叫声的几率往往也会增加不少。繁殖季会给大熊猫种群带来什么?专家表示,在适宜的栖息地中,野生大熊猫种群具有较高的繁殖力。成年的雌性大熊猫平均每2年可以抚育1只幼崽直至其独立生活。野生大熊猫种群有较为稳定的扩散机制,这些繁殖与扩散行为不仅可以使得原有的种群得以维持或扩张,也能够增强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在种群内部,大熊猫的扩散有利于减弱个体间的家域重叠程度和相互竞争,同时也是避免种群内部近亲繁殖的一种机制,有利于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维持大熊猫种群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因二:渐渐长大,自立门户1岁半到2岁左右的大熊猫将离开母亲独立门户。在一些栖息地保护良好、大熊猫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经常会有青年大熊猫个体往外扩散。它们会寻找新的栖息地和领域,具有很强的迁移、扩散能力的。以往的研究中曾有记录,大熊猫可以在短时间内迁移、扩散到距离原栖息环境十多甚至数十公里之外,并且具有翻越没有森林覆盖的高海拔山脊或者渡过较大河流的能力。原因三:季节性迁移,找吃的大熊猫在其栖息地内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习性,而这种垂直迁移主要是跟食物资源的分布有关。往往,在大熊猫栖息地内分布有不止一种的竹子,而不同竹种分布的海拔范围不同。虽然竹子的地上部分大熊猫都可以吃,但新生的竹笋是大熊猫的最爱,适口性更好,营养物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更高。由于物种特性和不同海拔段物候的差异,不同竹种每年新生竹笋的发生时间也有差异。所以,每年在春季至夏季这段时间,大熊猫就有可能追随着不同海拔段竹笋生长的变化,主要活动范围也在不同海拔段或片区之间迁移,比如在春季会首先迁移到最早发笋的低海拔区域。偶遇大熊猫怎么办?那么,假如我们在野外遇见了大熊猫,该怎么办呢?专家提醒:首先,我们不能违规进入大熊猫栖息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区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内的核心区域或严格保护区域,通常都有明确的禁止进入的标识标牌。万一在路上碰到大熊猫,要主动保持距离,不能惊扰、干涉大熊猫的正常活动。如果发现大熊猫个体存在异常(例如生病、受伤等),要及时、主动向保护地管理机构、当地野生动物救助机构报告。近年来,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哪些新挑战?专家表示,大熊猫活动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对更大生存空间或更多生存要素的需求,对于保护地管理部门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动力。保护地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摸清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现状与动态,以及其活动规律。在大熊猫求偶、交配、育幼等关键时间段,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