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八十年代,花8分钱,往返半个月的书信,字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7/30

文/乔平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那个无论如何都快不起来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青年男女不安分的青春骚动如何传递?父母子女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如何诉说?除了笔墨书信,别无他选!这就是八十年代。

人过半百,因求学、工作、生儿育女、改善生活,辗转去过很多城市,前后搬过十多次家,身边的物品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那些早已泛黄的信件,依旧安静的躺在岁月的抽屉里。

每每看到这样的物件,思绪总会被拉入时光隧道,回到那个难忘的岁月。

记得19岁那年上大学,是父亲骑着28自行车送我去火车站的。

一路上,父亲没有太多的嘱咐,只跟我说:“到了学校,安顿下来就给家里写信,带的钱花完了就赶紧写信。”忐忑中独自踏上绿皮火车那刻,从来没出过远门的我,久久地站在车厢门口望着站台上的父亲,直到火车徐徐开动。

是啊,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学校和家乡远隔千里,除了写信,还能做什么呢?

读大学期间,特别是头两年,书信来往最多的必定是父母,其次是几个昔日要好的、也跟我一样奔赴全国各地求学的中学同学。

那个年代,书信走得很慢,给父母的信从寄出到收到回信,大概需要半个月。

记忆中,每一次给家里写信,都会郑重其事地铺开信纸,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近况和对父母家人的问候,小心翼翼地叠好信纸装入信封,再在信封上认认真真地写上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家庭地址和爸爸的名字,最后贴上一张8分钱的邮票投进绿色邮筒,如果怕丢,可以再加2分钱寄挂号信。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漫长的等待和期盼了。

其实,现在想来,信中也没写什么,那时候一来文笔不佳,二来父母文化不高担心读不明白。大多时候写得都是诸如:爸爸、妈妈近来身体可好?哥哥们也都好吧?我在学校一切都好,学习也都能跟得上,宿舍里啥都不缺,钱还没有花完,请放心!天气冷了,爸爸妈妈小心感冒,保重身体......这样的话。

可能是这样普普通通的话语中,饱含了对父母浓浓的想念吧?也可能是这样一次次地重复着问候父母,一次次的给自己报平安,可以缓解身处异地他乡之人莫名想家的情怀吧?反正在我的印象中,写信是除上课以外的头等大事,同学们也都非常注重给家里写信,有时候宿舍里的几个人会同时低头写信,表情都非常严肃。

信寄出后约莫半个月,心理就合计着该有家里的回信了,盼信那几天,甚至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特别留意班里负责取信那位同学的行动轨迹,发现他哪天稍有怠慢,便会马上提醒快去取信。

一旦哪天拿到信,看着爸爸那半页纸上歪歪斜斜的字,读着:家里人都挺好的,不用多挂念,你好好学习,钱不够用就写信......这样的话,心里总是暖暖的。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了不识字的妈妈。据说,邮递员每次把信送到家里,妈妈拿到信都是特别着急,如果刚好赶上爸爸和哥哥都不在家,妈妈更是急得不能等,欢天喜地拿着信去找邻居念给她听,确认我一切都好,才能塌心。

这些以信为媒,传递真情的美好,与如今的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