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野外研究证明大熊猫并非性冷淡川观新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6/15
白癜风有什么危害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314/4591208.html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巴蜀之谜:

年1月25日,《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刊登了《大熊猫繁殖能力为什么这样低?》,文中提到两个现象,一是保护区和动物园饲养的熊猫,繁殖产仔的占比不到1/5;二是基于卧龙保护区野外观察站的观察,发现很多雄体第二性征不明显,对雌性求爱无动于衷。

川报观察记者王向华摄

文章总结了科学家给出的解释:近亲繁殖导致生命力降低,卵泡发生囊肿病变,抚育幼崽消耗太多精力,主食竹子导致雄性生殖内分泌失调。

30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结论颠覆了以前的认知。

巴蜀解谜:

大熊猫曾单立一科,现在较多意见是将其归入熊科。学界认为,作为熊科的大熊猫,其繁殖能力并不弱,之所以表现出性冷淡,是由于圈养造成的适应不良等。大熊猫濒危也不能“甩锅”给性冷淡,而是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年发表的论文显示,该中心年起改变了圈舍环境,年-年,每年雌性大熊猫的发情率高达90%以上,较以往显著提高。论文认为,正常发情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质是圈养大熊猫有良好的生存状态。为此,圈舍应尽量接近野外环境,不仅面积达㎡以上,地形也需要复杂一些,30°以下的缓坡应占到40%以上等。

川报观察记者王向华摄

其实,圈养环境和野生环境会导致非常大的行为差别。

研究发现,野生环境下的大熊猫是“群婚制”,雄性和雌性都可与多个异性交配,不论平日生活还是恋爱都相当自由,成年后%都表现出繁殖行为;而圈养环境下,只能“包办婚姻”,因此其繁殖行为不是自然的典型行为。

那么,跟其他熊科相比,大熊猫野外繁殖能力处在怎样的水平,能维系其种群延续吗?

据调查,雌性大熊猫6岁时生头胎,平均每2.2年繁殖一次,到20岁时可以养大5-6只后代。相比之下,加拿大棕熊8岁生头胎,到了20岁也不过养大5只后代。除此,在野外环境下,大熊猫幼崽成活率能达70-90%。

就此可以得出结论:熊猫的野外繁殖能力虽不出色,但不比其他熊差,大熊猫濒危并不是因为繁殖能力弱。

川报观察记者王向华摄

根据最新的全国熊猫调查估计,我国现有野生大熊猫为只,标志着自然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栖息地被公路等分割而破碎,一些小种群被隔离在“孤岛”里,大熊猫野外近亲繁殖的问题仍然存在。

值得期待的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已正式获得批复,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合计80多个保护地,将有机整合划入国家公园,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如此,大熊猫有望从“活下来”到“活得好”,整个种群获得不断延续、进化的能力,为生物多样性留住一抹最萌黑白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