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在阅读一首诗的时候,也在追忆一段历史。
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的作品《静夜思》的影响力是不需要再多赘述的,与之相关的解读从字到词组,从句型到韵脚,从写作背景到时代潮流......举不胜数!
读诗忆史第23篇:从《静夜思》入手,聊聊唐代的夜生活
原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年九月十五日左右,诗人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他为什么在扬州呢?因为他在游学......从公元年开始,李白从蜀出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游汉江、洞庭、金陵、扬州等地。
想想看,一位年轻有才的男子,独自外出游历,某个秋夜望向苍穹,思念远方的亲友。于是,这首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可能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明白了,这是“他觉得月光像霜,他想家了”。
不过,成年人要比三岁孩子想得多呐——那就是除了“想家”,诗人还能干点啥来度过这漫漫长夜呢?总不能夜夜看着床前月光,抬头望着月亮,思念着故乡吧?
倘若是一位痴情的女子,从天黑等到天亮,每夜如此,那倒也能说得通。但是,望穿秋水之后,或者过了浓情之意,即便是再情根深重的女子也得给自己寻点事情做吧?
更何况,李白这样洒脱的诗仙,岂能像小女儿一样儿,每夜从天黑念叨着故乡到天亮啊!
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一下,诗人李白所处时代的“夜生活”!
夜幕降临。
如果是生活在城市里,从公元年开始,坊门的开启与关闭是以沿着每条大街持续不断的鼓声为信号。
不过,这个鼓敲击的声音还是相对较长一些,不会像现在大家看表演几分钟完事——通常会有节奏敲下,还是有足够的时间,让人们在黄昏回家的。清晨出门一般是提前在家做好准备,听到鼓声就可以出发了,差不多下敲完也走到坊门了。
在隆隆的鼓声中,办公的官吏都下了班,做工的工人回了家,商业集市关了门。
鼓声渐停,坊正取出来钥匙,将坊门锁好,也回了家。
送官方文书的人员、特许的婚礼、找大夫的人和报告死讯的人,才能允许在夜间不在所住坊内,行走在主要道路上。农历元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例外,大家可以夜晚逛街看灯。
如果巡逻发现有人在大街上走动,会先响弦示警,问清楚原因确认许可后放行;如果听到响弦依然没停下来,巡逻会装箭将其射倒另行处理;如果是正在跳坊墙被抓到,一般会被打板子。
这些规定主要是针对平民和普通市民的。佛寺道观、三品以上官员的居所,是允许将正门直对主要街道,显示其不受宵禁限制。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一个城市越大或者说这个城市商业气氛特别活跃的时候,宵禁制度往往都不能可钉可铆去贯彻那么到底。
一是每个坊内的商业活动在坊门关闭之后还是继续进行着。
比如客栈也兼做货栈,还有许多为来往旅客服务的旅馆和出租屋;以及酒肆、餐馆和后来因饮茶风而开设的茶馆;街头的小商贩;专门卖烤饼之类的面食小店......这些往往在坊门关闭后会继续营业几个小时。
二是在坊的外墙上挖个洞,获得通街的出口。
当然,这个在唐初基本没人敢这么在长安干,不过随着商业化加快,其他的省城先开始这么干了,长安后来也这样做了。到唐晚期的时候,坊的外墙挖洞不过瘾,大街上开起了商铺,在坊墙和大街之间修起了建筑——干这事儿的不少还是士兵。
在诗人李白写《静夜思》的年代,宵禁制度还是抓的比较严的。因而,我们大诗人如果住在城市里,晚上最多选择也是呆在自己住的地方了。
那么,呆在住的地方能做点什么呢?这就要考虑到照明问题了。
我们现在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电灯,除了去寺庙添个香油之外,偶尔搞个什么香薰蜡烛还是复古油灯那都是相当有情调的。
唐代没有电,不过真有香薰蜡烛——蜂蜡!这玩意儿太奢侈了,能用得起的人并不多。因而,只有贵族才会使用,或者弄上好几支这样的蜡烛在屋里供晚宴使用。
稍微努力点(相对有些钱)的人家是可以用得起白蜡的。虽然在宋代以后,白蜡的价格开始便宜,不过在唐代还是以努点力(有点钱)的人为消费对象。
普通人?
可以买低配版的“蜡烛”,用动物油脂掺点蜂蜡塑性,形状也就不像真正贵族用的蜡烛那样细细长长的,而是又短又粗。
更普通的?
还是直接用油灯吧!先添水,再添油,也可以先加油再添水,反正油能浮起上来。
为什么还要添水呢?为了省油也为了去味。
为啥我这么有经验呢?因为我家真的用过煤油灯——我小时候住农村,当地供电系统并不稳定,晚上经常停电,像我们村连续好几年不通电,不少人家只能是点煤油灯!至于为啥用煤油灯?是因为便宜啊!
唐代是不用煤油灯的,是用真正的动物油脂来做灯油或者用豆油,而且亮度也不够。
普通到穷的?
晚上就没有照明设备了。是的,连个油灯都没有了,温饱尚且解决不了的时候,没有闲钱买蜡烛还是买灯油的。
考虑到经济原因,在唐代城市中,通常使用油灯较多,接待来往客商的旅舍一般也是用油灯。
灯光极其昏暗,在这样的灯下想写字或者读书很费眼睛!
下棋么?
那得有适合的棋友一起下!否则吃子问题很容易掐起来。这点,凡是棋友都有体会。
弹琴吟诵?
唐代的普通旅舍可不是像现在星级酒店有那么好的隔音,且像李白这样的普通旅客八成是“合住”——类似我们现在青年旅舍的住法。
倘若你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倒不至于影响别人,毕竟那么暗的光自己趴着灯下都看着花。但是,这样的旅馆里住着很多需要清晨赶路或者做生意的行商,如果发出太大的动静来,影响到其他客人休息,那肯定不行!
那么,出去怎么?反正在旅舍周边也是有“热闹”之所在的!
没问题啊!
先解决怎么出去的问题吧——外面很黑,没有路灯。
是准备火把还是提个灯笼呢?
干脆啥也不点吧?离得都不远,一边欣赏着月色,一边慢慢走着再低头思会故乡。
再要解决去哪里的问题?
去吃饼?胡人的饼店关门比较晚,或许有些店还卖酒,还能与个性的胡姬聊聊人生。
或者去附近河边走走——如果去河边还是跟店家租借搞个灯笼吧!
孤身一人在城市里客居,还是有些寂寞呐,连出去走走都是漫无目的。
当然,在城市晚上坊内溜达的时刻,要当心城市里的贫民和乞丐——每个城市里都容纳着因为种种原因失去土地或者劳动能力的贫民和乞丐。数量并不能确定。
尽管从公元年开始,玄宗禁止他们上街,要求他们去佛教徒负责的病坊。但是,规定和执行始终是有差异的。而且,有些流民是无法判定其“身份”,这些人有时候会选择在街头卖艺来维持生活。有时候并不确定他们的收入来源,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遇到了他们或许是件麻烦事情。
如果在这个城市里,想认识和自己同样孤寂的旅人的话,还有一个地方是要去的,那就是“花街柳巷”。
我们现在提到“花街柳巷”第一反映是酒色生意。
其实,在唐代,这样的场所也是当时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交“平台”。虽然在这里不一定适合“调素琴,阅金经”,但是这里能找一个懂琴或者了解传统经典著作的同道中人。
这里有擅长诗文的文人,有音乐舞蹈表演水准极佳的艺人,也有两者皆具备的妓女。当然,也有普通的妓女和卖酒女,取决于消费能力而选择不同的妓院。
酒席的标准花费大概需要文,不同时期定价有所区别。在诗人李白所处的年代,这个价格是差不多够了。不过,如果是新客人,需要花双倍的价格。如果需要看其他的才艺表演,那需要另外付给乐师费用。这些乐师通常并不是只服务一个妓院,因而出名的乐师需要加钱请或者换一个普通的乐师。喝酒一巡要文,在第一副蜡烛燃尽后付双倍。当然,其他的消费会更高。
因此,一个晚上的消费就要花不少钱。这也是稍微富一些人才能选择的“夜生活”,或者偶尔呼朋唤友体验一下。
诗人李白在这个阶段虽然经济条件尚可,但也没有好到能日日在这销金窟里呆着的经济实力。
还有一些以歌唱或者文才出名而又经常举办酒宴聚会的场合,通常是一些不太合法的妓女或者其他的社交达人比较热衷于这些活动。
但是这样的场合是需要有“引荐”机会才能参加的。
如果是妓女或者一些非官方批准但是也营业的次一等花柳巷为招揽客人而举办的活动,通过当地人或者旅店老板是能打听并且得以引荐的。这样的地方相对花费会比官方指定的正规低许多,而且也很热闹。甚至于,这些地方还会留客人住宿或者卖水果和草药来贴补收入的不足。
如果是“社交达人”举办的晚宴,那邀请的对象也是名流或者同样是社交达人,或者更有身份的人来参加。这样的宴会上会有更多的表演,有些明显不是妓女的艺人也会带来精彩的演出,比如杂技,或者“变文”,甚至于还有现场画画的。这些富人的家妓也会出来表演节目或者陪酒......写《静夜思》这个年龄的李白,恐怕并一定能有机会参加一些这样的宴会。
在城市里呆着又要花太多钱又觉得很苦闷,那么,是不是可以住在郊区或者农村呢?农村的夜生活会不会自由一些呢?
一句话概括吧,农村的夜生活不如城市里的热闹。
农民并不舍得用豆油点灯或者其他的油来点灯,因而,夜间还是节省着用灯。农忙季节往往是从早到晚一直在干活,到了天黑会去睡觉。
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每天都见,并没有太多的话题需要晚上来交流。所以,晚上是比较安静呆在家里。
呆在家里做什么呢?
可以讲古,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睡前故事,不过故事的内容是先人的功德或者比较有正能量的人物故事。也可以讲别的故事或者传说之类的。
如果诗人在农闲的时候,偶尔来到乡村居住,倒是会热闹几天。
因为来了一个“稀罕”人呐!都是相互认识的邻居缺乏聊天素材,来这么一个外地人,又帅又会写诗,酒量也好,大家能聊点不一样的话题。
热闹上几天之后,诗人又出发去下一个地方,能再继续热闹下去。
前提是,诗人得有认识的人才能住到村庄里——因为村里不会随便让陌生人住的,尤其是在周边每个村子都住几天,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乡村的管理可以参考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那么,去野外过夜生活,总可以了吧?
以天为盖,地为席!
拿好钓具,备好帐篷,是不是又省钱又有乐趣?
理论上,可以。
我们现在也有朋友热衷于户外活动,从穿沙到冲顶,从钓鱼到打猎,这些活动都有大批的“粉丝”。
诗人李白所处的那个时代,夜晚垂钓或者在山涧赏月也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的户外活动或者野外宿营通常是按团队编组的,或者说是在指定的景区进行的。即使去珠穆朗玛过夜,也有设备相对完善的大本营和经验丰富的人员随行。
在唐代来说,如果是去耕地或者有村落附近的河湖边野外嗨皮,除非那地是自己的或者得到了主人许可,否则瓜田李下,保不齐让村民以为这是要偷果子呢!
当然,那时候还有更多没有开发的荒地和山区,不过,除了当地猎户和附近山民外,普通人很少有人能单独在野外生存。会写的诗人也不行,写得特别好也不行,野外生存更要求会生火和寻找食物、水源,防止蛇虫啥的。万一冻病或者被咬伤,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大夫的。
如果带着仆人,准备好食物再去,或者下定决心住在山间湖边清修,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样一看,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夜生活还是比较乏味的啊。
我们还是好好珍惜现在有电有网有头条的好时光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