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林徽因一身诗意,一生传奇,通晓建筑学与文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1/23

林徽因:一身诗意,一生传奇,通晓建筑学与文学的“双栖”才女

互联网一度流传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句子,写出这娟秀笔墨的其实是20世纪名噪一时的才女林徽因。

斯人已逝,关于她的美貌,她与丈夫梁思成以及挚友金岳霖、徐志摩之间的故事一再引发人们的好奇与热议,真实的林徽因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在她惊才绝艳的形象背后,还有治学不辍、不畏艰险、心系家国等许多优秀品质同样值得人们赞叹。今天欧阳就来带大家走近传奇才女林徽因的人生。

林徽因

01林徽因简介 

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父林孝恂为她取名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是当时另一作家“林微音”,故自己改名为“徽因”。

林徽因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林长民担任过民国政府的司法总长(与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是同僚)。思想开明的林长民在赴欧洲考察时,特意携带16岁的女儿同行,在英国的两年时间里林徽因确立了自己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

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并结束学业归国,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夫妇两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处古建筑物,其中林徽因还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数篇建筑学论文。

年到年,林徽因参加了多个传统工艺、建筑的设计和保护项目,完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须弥座图案设计。

年因北京市拆除牌楼计划,林徽因、梁思成和北京副市长吴晗发生了激烈争论,随后林徽因病情恶化并拒绝吃药,年林徽因病逝。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大众和文坛的赞赏,她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在后世广为流传。

林徽因年于伦敦

02建筑之姝,投身事业的有志青年

介绍林徽因是文学家、梁思成的妻子之前,更应该介绍的是她本来的身份——一位致力于建筑学的有志学者。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远行伦敦,行前林长民告诉她原因:“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陈学勇:《林徽因的一生》)

父亲的话果然应验,林徽因在伦敦感受了大千世界的各种奇观,最重要的是“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然而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西方的现代建筑科学,她后来就读的美国宾校建筑系也不招收女学生,足见求学之难,但林徽因没有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住,回国后初心不改,依旧对建筑学满怀热忱,甚至连梁思成决定学建筑都是受到她的影响。

第一次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这个专业。”(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后来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美术系同属美术学院,加上在梁思成的帮助下,林徽因旁听了建筑课程,如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后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学生。

回国后,林梁夫妇成了当时中国建筑学的领头人物。在野外考察工作中,他们曾乘坐驴车进山、在破庙中避雨、被臭虫蚊虫困扰、常常担心断餐挨饿,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这对普通人都十分艰难,更何况林徽因是一个女子,还患有肺结核在身,但她的行为表明了学者的意志。

年,梁林夫妇和同伴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当时为了确认建造年代,林徽因第一个爬上高高的大殿脊梁辨认题字,才确定是建于公元年。

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让林徽因即使在卧病在床的日子里,依然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国徽设计、革新景泰蓝工艺,还教授课程发表文章指导学生……连她的母亲都说她:“讲起课来就像没有病了。”可以说林徽因把她对建筑的热情延续到了51岁生命的最后一刻。

03文坛美人,一身诗意的时代传奇 

林徽因在文坛是特殊的存在,她创作了各类型的文学作品,也和许多文人雅士保持真挚的友谊。

早在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就是陪同接待、翻译的成员之一,她还出演了泰戈尔的诗剧《齐特拉》中的公主一角,流利的英语和隽秀的样貌惊艳一时。

泰戈尔离开中国时特地为她留下了一首小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这是泰翁为未能帮助徐志摩成功追求林徽因而发出的遗憾,但发生在林徽因身上,连遗憾也成了佳话。

后来,留学归来的林徽因效仿西方的“文艺沙龙”,组建了自己在北京胡同的“太太客厅”,随性、即兴,全是朋友之间的交流,或是鼓励学界后起之秀,或是发表以天下为己任的书生意气,林徽因的来客还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的教授们,当时在京的美国学者费正清夫妇也是林徽因的座上客。

费慰梅曾评价林徽因“谈话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因为林徽因的人格魅力和学识素养,作家萧乾在书信中称她是“京派的灵魂”。

而在林徽因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总是充满了生命的灵动和真情实感,比如她的诗歌《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掣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这份真挚出自她的文学观,她曾发表评论文章称“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毫不能用空洞虚假来支持着伤感的‘情节’!”这话毫不过时,对于今天的一些文学作品都是振聋发聩的批判。

林徽因也将这种“诚实”内化为她做人的品格。在和哲学教授金岳霖成为邻居的时光里,林徽因和金岳霖互生惺惺相惜之情,最终金岳霖感怀于梁林夫妇的深厚情感,以超然的理性收回了他的爱慕,选择退出,但却终生和梁林夫妇比邻而居,彼此情如挚友、家人。三者的坦荡为人令世人都为之感动。

林徽因度过了光华绽放的一生,对于她一生的评价,或许可以从文学家李健吾的文字中得到总结:

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李健吾:《林徽因》)

林徽因带女儿与金岳霖(左一)、费正清林徽因与梁思成

04小纸条讨论室 

林徽因的美貌、才华、人品、胸怀都曾被广泛提及,相信小纸条们也早已对这位名噪一时的传奇人物有所了解了,那看完文章之后是否又对林徽因有一些新的认识呢?关于她的人格、她的抱负……不如写下来一“书”胸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