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规模化治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513/6235790.html父亲伴我写作成长文|马蕾我有一个爱读书的父亲,父亲年轻的时候在部队就被选去干文书工作。家里有父亲年轻时候写的字,父亲的字写得工工整整,像刻板印刷的模子。父亲喜欢读书,他时常手不释卷。从记事的时候,就记得,父亲床头有一盏台灯,父亲每晚都在那里看书。我的房间也有一盏台灯。唯独母亲没有,母亲总是把父亲的台灯拿去养小鸡。把买来的小鸡仔儿放到纸箱子里,再放上一盏点亮了的台灯给小鸡仔儿取暖。我的父亲是文武兼备的儒将。父亲国字脸型,目若朗星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坚毅和正气。父亲身材魁梧,体格健硕。在营部,战士军官们休息的时候,游戏比赛,看看谁能举起眼前这个打场用的石磙子,全营部竟只有父亲一人能把它高高举起。英姿飒爽的父亲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魅力。他总是坐姿端正,即使在家里也腰杆挺直,双手自然垂放在膝盖上,是标准的坐军姿。我问父亲,“这样坐不累吗?”父亲说:“不累。”父亲读书可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读书涉涉猎非常广泛,除了军事书籍,各门各类的书籍几乎都有所涉猎。他在部队时候提出了军事干部学政治、政治干部学军事的新理念。他在部队修了个大专证。可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继续报考地方上的全国自考。他修的专业是行政管理。我看过他的书,这个专业是综合类专业,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太难了。父亲读书不是越读越迂腐,他可不像酸文人那样古板地背诵唐诗宋词。他总是善于融会贯通,书籍报纸、电视、手机都是他捕获知识,观察社会的重要工具;他总是能够提纲挈领、汲取精华,予以内化和概括;他总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颇有见地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地讲说自己的见解。父亲是天生的演讲家,他习惯脱稿讲话,如果,硬塞给他篇稿子让他照着读,反而不大习惯了。父亲知识渊博、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他能将知识外化成口才。虽然父亲很健谈,但我却懒语、笨拙。我向父亲讨教,“是言为先,还是思为先?”父亲说:“是胆为先!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怯场。”父亲是干政工的,他在生活中总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处理事情的危机。他像聪明的一休哥,甚至喜欢看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他在教委任分管人事的副局长的时候,针对教育上人多事多、工作繁复、工作考量难度大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千分考核的标准和方案,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他在党史研究室干书记的时候,仅仅5年时间,就组织编写了《革命斗争史》《农村组织史》等几部大部头的蓬莱当地的史书。父亲,干了一辈子人事工作,也看了一辈子的书。直到今天,父亲对文字的热爱始终秉持着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电视上出现了生僻字,立刻让我去查字典,弄明白它的字音、字义。他时常把一本红彤彤的新华字典放在枕头旁,远远看去就像枕着书睡觉一样,真的是与书香为伴。启蒙教育——我的小时候我对文学有那么一点点天赋和爱好得益于父亲无意识的启蒙教育。随军以后,父亲陪伴我的时间比较多。父亲陪着我玩耍,总是回答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夏天,父亲调了面糊糊和我粘知了猴。秋天,父亲和我去野外抓蚂蚱。每天入睡前,父亲都给我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是父亲预先甄选过的,既有趣味性,又有小道理蕴含其中。他总是用生动的表情、流畅的语言,把有趣的故事讲给我听。有的时候,他讲完就让我复述一遍给他听。上学以后,我对语文更感兴趣,应该来自那时候父亲的文学启蒙教育。写作上我似乎是有一点小基础和天赋在其中的。我清楚地记得,小学一年级语文的第一次看图说话课,老师让每个人看语文书上的两幅图,依次到讲台的位置讲给老师听,意图是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走到老师面前,跟老师讲了我看图后自己编的故事。我的话音刚落,老师立刻投与我赞许的目光,随即对全班同学说,“**讲得很好。”示意让我转向同学们再讲述一遍我刚才说的故事。我写的作文时常被老师点名表扬。并让写得好的同学到讲台上念给大家听。这对我来说,也是无上的荣誉和鼓励。每当这时,我都会回家告诉父母,今天老师又让我去讲台上念作文了。梦想萌芽——参加工作以后工作以后,闲暇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很多。父亲说,你有写作的基础可以尝试写写。父亲虽说过几次,可我无动于衷。谁不知道写东西累,我宁肯闲着发呆,东游西逛地逛大街。这样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很多年,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可父亲并不强求,父亲一直这样民主,只建议,不强求,不强制。父亲的朋友老罗说,你既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写写书,当个作家。我嗤之以鼻,在心里想——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太遥远的事情了。我第一次写文字,竟是因为我中午没有午睡的习惯。漫长的中午,百无聊赖又思绪万千,我打开QQ空间把思绪一股脑儿地写了出来,一中午就写了两篇。没想到,短短时间内纷纷得到同事们的反馈,大家都啧啧称赞。再后来,同事们会问最近怎么没写点啊?在同事的期许和鼓励下,我开始继续追忆往事,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我的童年和少年的往事。梦想清晰——我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我的文章第一次上杂志也归功于我的父亲。父亲作为退休老干部,定期会收到几份《党员生活》之类的杂志。一日,我被蓬莱机关内部杂志《蓬莱岛》深深吸引了,作者都是蓬莱人,还都是有头有脸,有文化的人,写的大多是蓬莱的人、蓬莱的事。刊物文化水准还挺高的。我打开文章的封皮内的一页上面赫然写着投稿邮箱,我如获至宝。经过构思,迅速写了一篇《爱上炕的蓬莱人》,又心怀忐忑地把它发到邮箱里,心想:“那作者可大都是蓬莱名人,默默无闻的我能行吗?”过了些日子,我写的文章居然中稿并刊发了。有了成果,自然激励了我写作的热情。后来陈文念主编联系我要把它刊发到《今日蓬莱》报上。陈主编还把我拉进蓬莱的写作群,把我的《蓬莱姑娘》同时发表在《人间蓬莱》和《今日蓬莱》。在群里受到文友们写作的激励,我跟着投稿,山东省散文学会焦主席把我的《回乡偶书》收录在《胶东散文年选》,并接收我成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这本书已经出版发行,我的这篇文章也获得了年度优秀作品奖。同时,《回乡偶书》在齐鲁晚报文苑副刊刊发。我的《芳华》经过预选最终突破重围,被收录在年《当代散文》第三期。《当代散文》在我看来就是文学的金字塔顶,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文学造诣的国家级大刊物。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这样的普通人,一个对其文学高地顶礼膜拜的平凡人,能成为其中的舞蹈者。一下子从文学的看客、粉丝转变成文学的创作者、主角,真的像做梦一般,真的有一种脚踩五彩祥云、飘飘然的自豪感。这自始至终要感谢我的父亲,他的一言一行对文学文化的热爱感染着我,对文字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励着我。从幼年给我讲故事,到现在是我文字的欣赏者和评论者,我父亲对我说,文学方面要对社会有积极的导向,不要为了博人眼球写些辣眼睛负面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文学导师我的父亲,他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支持我,指引我,激励我。作者简介:马蕾,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蓬莱创作之家副秘书长。文字散见于《今日蓬莱》《蓬莱岛》《胶东散文年选》《当代散文》《齐鲁晚报》《齐鲁文学》《岁月流韵》等纸媒或网络期刊,其中《回乡偶书》获得《胶东散文年选()》优秀作品奖。现躬耕在蓬莱教育的一方净土上。欢迎投稿,胶东散文投稿邮箱:jiaodongsanwen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