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前景 >> 正文 >> 正文

恐惧来源于无知,拒绝恐惧是从获得真知开始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7/30
治白癜风成都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dbfzl/211215/10076540.html

老话常说恐惧来源于无知,那么它是否具有一定的道理呢?观看恐怖电影时,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当恐怖画面突然出现时,我们不由得会被吓得尖叫出声……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经常会看到危险的车祸、骇人的谋杀以及剧中人物奄奄一息的场景,但这些都是只是虚构的死亡。

那些我们听说的,或者从新闻中看到的死亡,只会让我们不开心一小会儿,因为这些人我们不认识,跟我们没有关系。然而,当身边的亲朋好友去世或者发生意外时,我们对“死亡”的感觉才会强烈很多。今年,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让人们集体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

“离开”这个词最能让我们联想到死亡。也只有当心爱的人离开时,我们才会真切的意识到“死亡”离我们很近。

离开有不同的涵义,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不论远近亲疏,有时会临时一段时间离开,比如去旅行、或者搬家了,然而他们最终还是会回来,还是又机会再见面。

可代表死亡的离开却不是这样。死亡是一次无法返回的单程旅行。

一想到这儿,我们内心就会感到无比恐惧,下意识的想远远的躲开,找别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家长们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告诉孩子不要去想死亡,不要去想关于死亡的任何事情,尽可能的去找些快乐的事情来充实生活。

觉知的状态如何出现?

你不能借由说服、比较、奖惩来培养它,因为这些状态里都有压制的成分。恐惧的消除便是觉知的开始。只要你还想变成什么,譬如追求成就,那么恐惧一定会出现,而且会带来各种挫折和冲突。你可以教别人如何专注,但无法教别人如何觉知,就像你无法在恐惧的基础上去教别人解脱。

能了解恐惧的成因,才能消除恐惧。如果学生能处在幸福的氛围里,而且有安全感和轻松自在的感觉,并能意识到周围的大人具有爱心和无私的精神,那么他自然会有觉察力。爱是不比较的,如此一来羡慕之心和想要“变成”什么的挣扎就停止了。

贪婪和恐惧都是人性的表现,无知的人常常会过度贪婪,或者过度恐惧。炒股无非就是要战胜人性,而想要超越人性就一定要懂得更多,知道的消息更全面,对于历史,对于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过度贪婪,就是无视泡沫,无视经济大势,盲目跟风,最终赌博心态,无限放大风险,高位套牢。其实,这是他们的无知造成的,因为无知你看不出巨的泡沫和风险,看不见历史的教训和经济的趋势,所谓无知者无畏,所以无知就容易造成过度贪婪。

而过度恐惧的人,常常在底部没耐心等待,在已经没泡沫的情况下,跟风抛售。对于高增长的股票没有预见性,股价涨一点点就开始恐慌卖掉。眼看着股价不断走向新高而干叹息。比如在大股灾过后,很多人由于恐惧,互想踩踏,这时股价往往会过度下跌,只要你对这支股票有信心,那就应当是一个好的买入时机,然后耐心等待股价回归正常。再比如,有些高成长的股票,其实他是没有底部的,越早买越好,底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都在现在,你要是对这种股票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面对股价不断创下的新高,你肯定会非常恐惧,而这种恐惧是没有必要的,只是因为你的无知造成的。就像腾讯,连续涨了十几年,你等了十几年想炒底,可是你确失去了以前最好的底,而且也将失去现在的底。

想要买一支股票前,一定要先充分了解,调查研究,掌握的信息越全面,越完整,也就不会过度贪婪,也不会过度恐惧。当然你还要有分析能力,一个没有分析能力的人,给你再多的信息,最多也只是一堆无用的材料。

无知必然产生要么过度贪婪,要么过度恐惧,假如你是这样的人,那你非常不适合炒股,因为你常常就是被收割的韭菜。

所有的生命,都有终结

不知道多少大人费心琢磨过死亡,但他们很少谈起,仿佛这是一个忌讳,不适合再公共场合谈论。

是什么让人们不去思考死亡,是什么让人们逃避死亡?又是什么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法国著名思想家布莱瑟.帕斯卡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把这种行为称为娱乐。

人类无法治愈死亡、痛苦和无知。为了使自己开心,只能肆无忌惮地忽视这些问题。——布莱瑟.帕斯卡

这也正是如今人们都在做的事,给自己找点乐子,淡化死亡。在现代社会,人们极力追求获得成功的人生,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城市比乡村更加明显。恐怕是因为在乡村,人目睹死亡的机会更多,比如野生动物或家畜的死亡,都能让人对死亡更加恐惧。

并非只有人会死,所有的生命都有终结的那一天。

老实说,因为我们无法用语言与动物交流,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他们能否感觉到死亡。然而,生活在野外的动物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存活下来,由此可见,动物是知道死亡的,但他们的理解方式和我们可能完全不同。

让记忆代替永生

人类是群居在一起的,而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那根纽带,便是集体记忆。

人类不仅仅与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同时还与哪些传递了人类文明的古人生活在一起。这些先人虽然已逝去,但他们把生活中的部分知识记载并传递下来。

一个群体有着几代人共同生活的痕迹和记忆,这些记忆是这个群体持续的财富象征,而人类文化也正是建立在对这些精神财富的传承之上。

由此可知,文化是人类从先人那儿继承下来,然后继续传给后人的东西;它从生活经验中而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所以,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极有价值。

古代文化主张祭祀祖先,在古人看来,祖先和神一样值得崇敬。古人认为,一起生活的不仅有生者,还有死者。这就是人类生活和动物生活的本质区别。

为死者服丧意味着我们虽然在事实接受了他们的死亡,但在心理上又拒绝接受他们的死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像从前那样与死者进行接触和沟通,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容貌,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更触摸不到他们的身体。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交往已被切断。但同时我们在心理上又拒接接受这一事实,因为死者仍然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认为,在古代,人们认为死者会继续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生者感觉不到他们的世界,也看不到他们的生活,但死者却能够不断的影响着生者的生活。

在古代人的精神世界中,死者和生者的界限并不明确,正因如此,很难描绘出,他们心中世界的真正形态。

人类历史中的死人要比活人更多——奥古斯特.孔德

我们无法确定,他们心中真正的世界是不是多个平行的社会组成,也不知道当下这个时代是不是包含其中。

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时代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现代的生活模式。

古人信奉神,认为死者和生者生活在一个空间,所以生者存在有形世界与死者的无形世界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只相信眼见为实,能触动我们感官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古人的一些想法我们无法理解,也不明白他们与无形世界的日常联系是怎么回事。

然而,因为集体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很多历史可以复原,从这方面讲,我们和死者确实有所联系。可以说,死者依靠我们继续存在,他们的存在,至少会与我们对他们的记忆一样长久。

一场短途旅行

与现代社会逃避死亡相反,古代社会更多认为死亡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古人信仰再生。

古人认为,死亡并不是个体的消失,而是死者的灵魂转移到另一具新躯体中,开始了一轮新的生命。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轮回,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复活的开始,或者说是新生命循环的开端而已。

因此,对转世再生的信仰,使得原本没有意义的事物获得了新的涵义,原本难以想象的死亡也就不再那么抽象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把死亡看成是一个通道,而不终点。

在这种信仰下,古人认为死亡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还会再回来,所以并非万物的终点。

从这个观点来看,死亡似乎与我们仍然有着某种联系,因为我们的一部分得以通过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古希腊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人死后可以获得另一种形式的生命,不过只能在冥间生活。《奥德赛》中认为,冥间是一个充满悲伤,只有死者存在的地方。

《奥德赛》中的阿喀琉斯告诉奥德修斯,如果能够选择,他宁愿去人间做一个贫穷的农夫,也不要去冥间做国王。

通过阿喀琉斯可以看出,古希腊人觉得尘世间的生活比冥间更令人神往。

无法逃避的命运

事实上,我们在听说关于死亡的任何事情后,还是无法控制地联想到“悲剧”这个词。

在希腊,悲剧的诞生要早于哲学,它所体现的主题,准确的说,就是英雄在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仍然同命运展开抗争。

索夫克勒斯的作品《安提戈涅》,被世人称为最美的悲剧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类最准确的写照。

索夫克勒斯极具才能,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能够创造出大量的剧本,但面对死亡,依然无能为力。

所以,索夫克勒斯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关于治疗死亡的药物的描写,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人类所能做的是对生命的质疑。

这个伟大的人充满智慧,但在这些问题上却无法拥有真知。因为再伟大的人也不可能事事处处都具有真知灼见。

死亡并不可怕

哲学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让人类为死亡做好准备。——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苏格拉底临终前所说的话,都记录在一本书中,这本书叫《斐多》。在《斐多》中,苏格拉底承认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灵魂是否会死,也不确定灵魂脱离躯体后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但与其他人不同,这位哲学家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死亡,他毫无惧色。对他而言,重要的不是躯体的生命,而是思想的延续。

据《斐多》记载,苏格拉底曾说过:“当我思考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从肉体中脱离了出来。虽然,肉体还是在尘世中,但精神却已摆脱了束缚,无牵无挂,自由洒脱。”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正是因为相对于生命,他更重视思想。所以柏拉图继承了师傅的意志,柏拉图之后很多哲学家也藐视躯体。颂扬精神。

对于哲学家而言,他们通过思想创造了一个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与我们存在的这个可知可感的现实世界毫无关联。

柏拉图一点也不害怕离开人世,他害怕的是过分的依赖于躯体和感性。他认为,哲学家应该做的是,终生学习如何摆脱身体的束缚。

然而,柏拉图并没有明确表述灵魂是不死的,因为他是一个哲学家,哲学家从来都不会说出明确的看法,他们只会不断地提出问题。

柏拉图认为不论灵魂是否会死,我们都是赢家。

如果灵魂不死,那我们就是对的;但如果灵魂会消失,至少我们没有虚度时间,我们丰富了精神,进行了思考,而不是通过身体享乐来体验生活的,这已经足够了。

柏拉图告诉我们:“死亡没什么好怕的,因为不管怎么样,你们可以对生打赌。虽然我不能向你们保证必有来生,但你们还是可以尽情的想象。”

柏拉图很像一位苦行僧,他曾严肃地对徒弟说:“对你们而言,真正的危险不是死亡,而是过度放纵自己的躯体。”

如何战胜你的恐惧

伊壁鸠鲁也认为哲学家不应当畏惧死亡,因为他认为对人类而言,死亡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

无独有偶,另一位在时间上于我们更接近的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宣称:哲学家是不会任由情感支配自己,他们只服从于理性的声音,不畏惧死亡,更觉得没必要去琢磨死亡。

一个自由的人应当无视死亡,而应当认真思考生存。——巴鲁赫.斯宾诺莎

但是想要把死亡从头脑中抹去,不让其占据一席之地,这件事并不容易。

想到终有一天要死去,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真的有方法战胜这种恐惧吗?

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也认为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很困难。

于是,他提出了“探讨哲理就是学会死亡”的观点。他认为:既然我们无法逃避死亡,不如学会和解。他不像柏拉图那样,主张忽略躯体生命的存在,通过追求思想的永恒来逃避死亡。和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观点视有相通之处。

说的更准确一点,蒙田与前文的伊壁鸠鲁一样,号召我们与死亡恐惧作斗争。

只是跟巴鲁赫.斯宾诺莎“永远不要去思考死亡”的观点不同,蒙田主张在精神上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