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古称华夏。
那么,传说中的龙是否真实存在呢?中华民族为何会被称作华夏呢?
关于龙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包牺氏,“包牺氏”是古人对擅长狩猎那些氏族部落的称呼。为了提高狩猎的成功率,人类需要准确了解各种猎物的特性,比如哪些野兽比较凶猛、哪些动物擅长奔跑等等。于是,包牺氏便根据鸟兽身上的纹理进行分类认识,并创立了八卦对具有相应特征的动物进行分类命名,龙就是其中之一。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八卦也就成为人类之间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不过,随着文字的出现并广泛使用,曾经作为古老信息交流工具的八卦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八卦中的龙因为世间罕见,也就成为传说中的神兽,人们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描述龙的形象。
由于年代久远,今天人们对八卦的了解十分有限,大概就知道八卦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符号或代号。其实,配合相应的特征分类,八卦能够囊括世间万物,比如对应于人类比较熟悉的动物就是马、牛、龙、鸡、豕、雉、狗、羊,其中震对应的是龙。因此,龙就是人类比较熟悉的动物。
在形成国家之前,神州大地上生活着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在以狩猎为生的时代,部落之间比较封闭,彼此之间很少进行交流。但在农业耕种技术推广传播后,特别是市场的兴起,打破了部落之间的封闭状态。相比较于从事农业耕种的神农氏,依然过着游牧生活的包牺氏有更多的机会游走于各部落之间。通过频繁的交流,他们所创造的文明逐渐被更多部落所熟悉,八卦中的龙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八卦作为古老的信息交流工具,也许是因为诞生太早,带有天然的缺陷。比如震为龙,也可以代表长男,当对方说到震时,到底是指人还是指龙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论如何理解,都与这个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从人类掌握了农业耕种技术,食物来源便有了更加充足的保障。有了充足的食物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神农氏的部落规模就不断地壮大。相比较而言,依然过着狩猎、游牧生活的包牺氏,食物来源显得比较单一。与从事农业耕种的神农氏相比,包牺氏显然是落后了。
不过,包牺氏也有自身的优势:能够驯养动物。依靠牛马等擅长奔跑的动物代步,人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遥远的地方。因此,包牺氏的活动范围比较宽广。通过频繁交流,包牺氏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生活技能,为日后的崛起创造有利条件。
经过长期的积累,到了黄帝时代,包牺氏迅速崛起,给世人造成天人降临的感觉。曾经与这个氏族有着密切关系的龙,不管是指人还是指动物,在世人的印象中便有了强大无比的威力。只是这样一来,龙由于世间罕见,原有的特征就逐渐被世人所遗忘,逐渐演化成为传说中的神兽。龙可以飞天入海、翻云覆雨,大概与“飞龙在天”有关。
“飞龙在天”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还得从八卦说起。八卦中乾为天、震为雷,也代表龙。在《易经》的八卦组合中,雷天大壮就是震卦在乾卦之上。若将震理解为龙,那么从卦组合来看就是龙在天上。如前文所述,由于八卦作为信息交流工具有着天然的缺陷,包牺氏用八卦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流时,难免会有不同的理解,而“飞龙在天”则是对雷天大壮的另一种理解。
响雷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雷声本来就是从天上传到地上的。在包牺氏的认识中,雷天大壮是指天空突然响雷时所产生的震撼。然而,其他氏族将震理解为龙后,就要充分发挥人类的想象力了,龙必须能够飞到天上才能理解飞龙在天(也就是《易经》的雷天大壮)。当然,他们的理解与包牺氏原本要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
那么,真正的龙是什么呢?究竟能不能飞呢?
古代一直流传着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的传说,这就说明,远古时代的龙应该是类似于马的动物。随着“飞龙在天”的说法深入人心,龙自然而然就变成能够飞翔于天空的神兽,与原先的龙马彻底分道扬镳。
“飞龙在天”的说法能够深入人心,自然是因为以黄帝为首的包牺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请看《系辞》下篇第二章的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以上这段文字并不难理解,在上古时代,人类生活在荒山野外,栖息在天然的洞穴中。后来有了圣人的指导,人类能够建造宫殿房屋,上有栋梁可以遮风挡雨,下有宽阔的活动空间,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最后以“盖取诸大壮”来说明这种变化源于《易经》的雷天大壮。
雷天大壮在《易经》中排第三十四卦,震上乾下,对这卦的解读可以先从卦象开始。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雷在天上为什么会大壮呢?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彖辞不太好解释,却很容易理解。所谓“大壮”,就是规模宏大而且非常壮观。“刚以动”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动则已,动若雷霆。大家可以回想天空响雷的情景,那一声霹雳所带来的震撼就是雷天大壮。
卦象“非礼”就是不得无礼,“弗履”就是不要乱走。古人常说,天威之下,没有人敢越雷池半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天威?不知大家是否听过天朝的说法?《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代表天下。黄帝将天下所有人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大家族,有了实力自然就有雷庭之威。从黄帝时期开始,古老的神州大地便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中心,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天朝。
天威就是天朝带来的威压。巨大威压之下,自然没有人敢放肆无礼,也没有人敢越雷池半步。
天威之下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个说法大概就是起源于雷天大壮的卦象。
若抛开《系辞》相关的记载单独看《易经》的雷天大壮,无论是卦象还是爻辞都找不出与龙的传说或者与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联系。然而,《系辞》却明确指出,人类由穴居到住进宫室的转变就是源于雷天大壮,这应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龙是包牺氏最熟悉的八种动物之一,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在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往往是氏族部落的图腾。当人们看到图腾时,自然而然就想到它背后所代表的部落。
其次,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包牺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带动下,栖息于荒野洞穴的人住进了豪华的宫室,这样的变化难道不足以给世人带来的震撼吗?雷天大壮正是表达了天空响雷时给人所带来的震撼。
至于雷天大壮与华夏民族的形成,还要结合“华夏”这两个字本身的含义。在古代,“夏”字用来指规模宏大的建筑,当然还有其他的用法,如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夏朝,还有就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后人为了细分,创造出“厦”字来专门指规模宏大的建筑,而“夏”原先这个含义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华”字就是华丽、华美、豪华的意思,那么,“华夏”自然就是指豪华的宫殿或楼宇。在黄帝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荒山野岭的洞穴,住进了豪华的宫室,形成一个新群体,华夏便成为这个群体的名称,以区别于那些依然蹲在山洞的蛮夷野人。
从世世代代栖息山洞到住进豪华宫室,对于这些人来说,不仅是幸运,更是一种荣耀,而华夏则是带有无比荣耀的光环,它的含义不再是局限于豪华的建筑,而是一个美丽的大家族。黄帝作为家长,自然成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诚然,黄帝不太可能是开始建造宫室房屋的第一人,但华夏民族只记得黄帝。正是因为黄帝的贡献,大家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纷纷地住进豪华的宫室,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雷天大壮所强调的正是这样的速度和规模,不然的话,如何称得上大壮?
《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透过这句话的相关故事,我们大概知道在黄帝的倡导下掀起一场社会大变革,在较短的时间内,古老的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能体现出这种变化的是人类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这才是大壮。
大家是否知道,深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然而,自从改革开放后,深圳抓住了机遇,不到五十年时间就发展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若不是经历了这个时代,谁能相信?
有一首歌叫《春天的故事》,歌中这样唱道:
神州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南北
……
这首歌唱出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也唱出华夏民族的心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犹如一声春雷,举世震惊。
若不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雷天大壮背后的故事还真不好解释。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15%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