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Wespe,英文写作Wasp)是二战时期德国生产的一种自行火炮,编号Sd.Kfz.,用作装甲部队的支援武器。
二战刚爆发的时候,德国装甲部队可谓所向披靡,闪电式进攻震惊世人。但是当时德国工业能力毕竟有限,光鲜的只是打头阵的坦克矛头,装甲师的支援炮兵全是牵引式的。这些牵引炮兵推进速度当然无法和坦克匹敌,但好在当时德国空军相当给力,斯图卡轰炸机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支援火炮的作用。
到年时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德国空军分散在广阔的战线上,并且逐步丧失了制空权,装甲部队必须依靠自身配属的支援火炮作战。当时三号和四号坦克是战斗主力,老式的二号坦克已不能适应一线战斗,而此前波兰、法国战役以及侵苏战争前期的顺利使这种老式车辆的保有量相当大,因此用二号坦克底盘改造一种自行火炮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此之前德国人已进行过若干次尝试,包括在一号和二号底盘上安装毫米步兵炮以及在缴获的法国坦克车体上安装75毫米反坦克炮和毫米榴弹炮,一个比较成功的车型就是在二号底盘上安装75或76.2毫米炮的黄鼠狼II,所以改装在技术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黄蜂由二号F型坦克底盘改造而来
当时德国人计划了轻重两种车型,毫米的Wespe和毫米的Hummel,这两者都是在改装的坦克底盘上安装开敞式固定战斗室的车辆。德国军方只把它们看作过渡产品,希望还是寄托在专门研制的型号上。德国人对新式自行火炮有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封闭的全装甲结构、度环射能力。这两点虽然有点超越时代,但还是可以理解,因为现代自行火炮就是这个样子。还有一点就实在莫名其妙,他们要求自行火炮的炮塔或者火炮能够随时卸下来安装在固定基座上,然后空车体可以开回去安装另一个炮塔或火炮,反正我是没看出这个要求除了使结构复杂之外还有什么额外的好处。所以到最后德国人希望的新式自行火炮也没出现,两种过渡产品打完全场。
虽然一般都把这种毫米自行炮叫做黄蜂,但总的来说只是个非正式的昵称。这种车在生产和使用中采用过的正规名称相当多,年7月首次命名为“LeichteFeldhaubitze18/2(Sf)aufGeschützwagenII”,当年8月被称为“G.W.II‘Wespe’fürle.FH18/2(Sf)aufGwII”,当年11月被称为“GeschützwagenII”,年5月被称为“leichtePanzerhaubitzeaufSd.Kfz.”,年10月获得了最终的正式名称“le.F.H.18/2auf.Fgst.Pz.Kpfw.II(Sf)(Sd.Kfz.)”,当时该车已经停产。如此繁杂多变的名称几乎给人以眩晕之感,所以一般就称为黄蜂了事。
但是黄蜂这个名称年2月时也被元首明令禁止,理由据说是认为虫子不适合用来命名战斗车辆。但我觉得也许还有别的理由:毫米的Hummel翻译为胡蜂、熊蜂,也可以翻译成大黄蜂。如果嫌这还不够乱,和Hummel使用同样车体的88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shorn的早期生产型被称为Hornisse,翻译过来也是熊蜂或者大黄蜂。总而言之就是一些类似的车子蜂来蜂去,估计元首看了也是鬼起火,说个车型还得带本昆虫学词典吗?索性统统禁了。所以当时人如果严格按照规定的话,要描述这些车辆还真挺为难的。
黄蜂的设计是阿尔卡特公司做的,采用二号F型坦克的底盘。MAN公司对回收车辆的底盘进行改造,加长毫米,强化悬挂,将发动机移到车体中部以空出后部安装战斗室。阿尔卡特负责生产车体上部结构和战斗室,莱茵金属提供火炮,最后送到FAMO(容克斯下属的汽车和发动机厂的简写)在波兰布雷斯劳和华沙的工厂总装。
黄蜂的火炮采用一门毫米28倍径leFH18/2型榴弹炮,这是二战初期德国陆军师的标准轻榴弹炮,但是在整个系列中属于老旧型号。但因为安装了炮口制退器的缘故,外形和年投产的leFH18M相似,能够使用6号装药射击,因此射程仍达到米,与leFH18系列的后期牵引型号相同。这门炮在黄蜂上的射角是-5°到+42°,左右水平射界为17°(有的资料称是20°)。
因为结构简单,黄蜂更换火炮很方便
由于车体较小,黄蜂携弹量有限。车内只能携带30发弹头,包括18发普通引信榴弹,4发双引信榴弹,还有8发穿甲弹。45个药筒,包括30个对应1至5号装药的药筒和15个6号装药药筒。此外还有一挺机枪和两支冲锋枪用于防空和近战,但一般很少使用。
黄蜂的装甲相当薄弱,战斗室正面和侧面都是10毫米,后部是8毫米,全车最厚的是30毫米厚的车体前装甲。可以说挡不住任何冠以反坦克之名的武器直射。但这一点却是有意为之,因为二号底盘实在太轻,改装过的车体重心已经很高,没有再加厚装甲的余地。不过从使用上看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因为黄蜂一般在战线后方活动,遇到直射火力威胁的时候不多,装甲只需要能挡住流弹和弹片即可。并且该车体积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打中的几率。
黄蜂乘员为5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狭长凸出的驾驶舱内,这是全车唯一一个被装甲全面保护的乘员。炮长和无线电员位于火炮左侧,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火炮右侧,相当拥挤,在射击时往往会打开后门增加活动空间。由于人数有限,实战中无线电员也必须协助装炮弹,而炮长和装填手也接受过电台使用培训。实战中最容易出现伤亡的是装填手,因为他工作时身体往往暴露在装甲保护范围外。
黄蜂射击时多打开后门增加活动空间,也方便从车尾补充炮弹
年2月生产了两辆黄蜂样车,与生产型相比主要区别是使用了不同的炮口制退器,驾驶舱为圆弧形的整体结构。但有趣的是现在保存在德国蒙斯特装甲博物馆的样车驾驶舱是生产型所用的直线围合结构,不知是何时替换的。
黄蜂原型车照片,制退器与量产型不同,驾驶舱为圆弧结构
存世原型车,驾驶舱已变化
黄蜂投产后立刻运往东线准备参加夏季攻势,并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首次投入使用。当时计划每个装甲师或装甲步兵师的装甲炮兵团第1和第2连都装备黄蜂,每连6门,而第3连则装备6门毫米的胡蜂,实际上一些装甲师得到了3个连18辆黄蜂。年5月末已装备了6个师,其中第17装甲师、大德意志装甲步兵师、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帝国师各12辆,第3和第29装甲步兵师各18辆。一个月后又装备了9个师,到年底时已装备了30个师。
年夏季首批到达东线的黄蜂,可见车体实在不大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黄蜂,注意背景中的虎式和三号坦克
年在德国某处被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部队双双击毁的黄蜂和胡蜂
黄蜂在库尔斯克的表现颇为成功,提供了德国装甲部队期待已久的伴随支援火力。虽然当时没有达成预想的长距离突破,黄蜂也未充分展示跟随装甲矛头推进的能力,但这种自行炮能在射击后快速转移阵地,轻松回避对方的反炮兵火力,这一点在德军师级火炮射程逊于对手的情况下非常重要。
在奥廖尔西北约50千米处,曾发生过8辆苏军坦克试图从黄蜂连阵地突破的情况。黄蜂在1.5千米距离上混用穿甲弹和高爆弹轰击苏军坦克,由于火力凶猛,苏军坦克最终退走,黄蜂连安然无恙。但这个战例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如果黄蜂被逼入绝境被迫和对方的步兵或装甲兵近战的话,由于装甲过于薄弱是很难幸免的。
被彻底击毁的黄蜂,战斗室荡然无存
基于黄蜂的成功表现,元首决定将其放在二号底盘改装车辆的第一生产顺位上,黄鼠狼II因此停产。
黄蜂的缺陷主要是受限于原车体的重量和体积。二号F型车重约9.5吨,改造为黄蜂后车重增加约两吨,发动机仍为马力,明显过弱了。虽然从数据表格上看其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为25千米/小时,但有资料称其在使用中必须限速,实际速度只能达到牵引式榴弹炮的三分之一。最终减速器在过急弯时频繁出现故障,当地形崎岖时,制动器、刹车片及其固定铆钉经常损坏。悬挂部分由于为了承受火炮后坐力在改造时就增加了缓冲器,倒似乎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3装甲步兵师装备了18辆黄蜂,在数周战斗后只有11辆仍在作战。而第26装甲师的12辆黄蜂在参战一月后即仅有两辆仍有战斗能力,在撤退过程中不得不自行炸毁了三辆无法移动的黄蜂,而同期因为敌火损失的黄蜂也不过两辆而已。实际上战斗中直接损失的黄蜂比较少,年底的统计中,30个师中的黄蜂大部分是满员或者接近满员状态。
在意大利战斗的黄蜂被更多机械故障困扰。一名德国军官在报告中称,在意大利从来没有将装甲师的自行火炮集中使用过,一般都是以排或者单炮形式战斗,因此没有取得任何战术上的经验。这其实是个较为委婉的说法,据说一些部队直接要求换装牵引式火炮,似乎传统的车炮纵列在山区的通过性能还要优于黄蜂。
年在意大利作战的第26装甲师的黄蜂
黄蜂自身携带的30发弹药不足以应付持续战斗的需要,必须与弹药车配套使用。这一点在其正式参战前已被注意,解决办法是将黄蜂的毫米火炮卸下,正面开口用装甲板封闭,内部多出来的空间安装弹药架。这种车辆被称为“GeschützwagenIIfürMunition”或者“MuntionsschlepperaufFahrgestellPanzerkampfwagenII”或者“MuntionsschlepperaufWespe”,可以装载90发炮弹和对应的药筒。这种弹药车和自行炮之间高度通用,可以在野战修理厂方便转换。好处是当黄蜂瘫痪时,可以将火炮转移到弹药车上形成一辆新的黄蜂保持战斗力,坏处则是平时有个黄蜂车体被用来干杂活,不好说是不是真合算,而胡蜂的弹药车也是同一思路的产物。黄蜂弹药车于年6月开始生产,在其服役前前线的黄蜂部队只能拿普通卡车凑合着。
年冬季东线服役的黄蜂弹药车
年冬季东线弃置在路边的黄蜂弹药车
虽然弹药问题是通过配套弹药车得到解决,但黄蜂的车体内也确实再放不下任何东西了。备用设备、配件、乘员的生活用品,包括换洗衣物、口粮袋、毯子和炊具等等要么挂在车外,要么就只有另找其他地方存放。加上战斗室敞开,只能用一块雨布遮盖,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当然德国的其他自行火炮和装甲车大多也都是敞篷,算是共同的缺陷,只是据说年和年的冬天尤其冷,而德军装甲部队由于战局不利必须长期在野外奔波转战,放大了这种痛苦。
年冬季东线的黄蜂,可见车外悬挂的钢盔和堆放的杂物
总的来说黄蜂在东线表现不错,其生产一直持续到年6月苏军逼近工厂失去生产条件为止。最初下了辆订单,实际生产了辆黄蜂(这个数字在不同资料中上下浮动,但出入不大)外加辆黄蜂弹药车。
在年3月的报告中德军仍有辆黄蜂可供作战使用,但现在存世的据我所知只有6辆,其中3辆完好:德国蒙斯特装甲博物馆有一辆原型车,俄罗斯库宾卡和法国索缪尔各有一辆生产型,法国诺曼底登陆纪念馆有一辆残骸用于场景展示,在比利时还有两辆未修复的残骸,其中一辆完整程度很高。
库宾卡收藏的黄蜂,使用帆布遮盖战斗室,涂装仍是那么鲜艳夺目随心所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