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发展 >> 正文 >> 正文

83年李立三追悼会举行,李莎望着遗像落泪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2/22

引言

年10月14日,李立三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长达四千字的长信。信中,他就李莎的问题提申诉:

她和我结婚26年了,在政治上始终和我一致,没有过任何不好的表现。到中国来也已经16年,在耳濡目染之下,政治思想有了不少进步,逐步认识到我们党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伟大,对我们党和我国人民是非常热爱的。

周总理收到来信后,亲自找李立三谈话,提出建议:如果不愿意离婚,就考虑让她转入中国国籍,以此回避别人的攻击。

李立三听了周总理的真诚建议,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和李莎相处的点点滴滴......

01李立三和俄国女子之间的渊源

“李立三”,这是一个在革命年代一度叱咤风云的名字。李立三曾和刘少奇在年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大罢工唯一成功的先例。

他担任过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他同时也是党内第一个提议在南昌举行起义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风云人物,却因为3个月的错误,被迫在异国他乡隐姓埋名15载,并且背负一生都无法解脱的十字架。

年6月至9月,作为中共实际上“一把手”的李立三因错误估计形势,推行激进的“立三路线”遭到了失败,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做了自我检讨并离开了领导职位。

但共产国际依然不依不饶,坚持李立三必须到苏联接受批评,其实背后另有原因:李立三是一匹烈马。

共产国际担心这样的人继续留在中国,会让自己失去对中共的控制力,于是采取了“调虎离山”之计。

年仅31岁、正是有为之年的李立三在革命中出局了,他没有想到自己一去就是15年,从此别人在“丛中笑”,他只能在遥远的苏联闷一口伏特加,无数次地“醉里挑灯看剑”。

不过,在苏联的15年李立三也不是一无所获,他得到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爱情,总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年初秋的一天,李立三来到在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朋友杨松家做客,这实际上是一场有“预谋”的相亲会。

李立三的朋友萨尔达见他形单影只,有意给他介绍个对象,于是请来了自己的女伴,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女孩柯拉瓦,随同柯拉瓦来作客的还有她的好朋友丽萨。

当年在俄罗斯,中国男人与俄罗斯女孩的爱情故事不时会上演。

年轻时的李立三论相貌,柯拉瓦比丽萨要漂亮,但是李立三却偏偏看中了丽萨,原来的“伴娘”最终成了新娘。

第一次见面时,李立三并没有留给丽萨太深刻的印象,因为他这时俄语还不太好,两人很难沟通。

这以后,李立三常邀请杨松、萨尔达、柯拉瓦以及丽萨一起举行节日聚会,或者到野外旅游、划船。

李立三有赤色职工国际执委会委员的红皮证件,这在苏联是万能的通行证,比如他们去划船,遇到人多船少的时候,立三跑到售票处拿出证件一扬,马上就能租到一条船,这赢得了女孩子们含情脉脉的喝彩。

在一年的交往中,李立三和丽萨渐渐地心有灵犀,丽萨在回忆录中说道:

“没想到,正是这个李明,会一步一步地走进我的生活,把我的命运翻了个个儿。”

那时李立三易名李明,寓意弃暗投明、脱胎换骨之意。

年秋,李明突然接到共产国际的任务,到接近中国边疆的阿拉木图建立秘密交通站,以便恢复受到因国民党围剿而中断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络。

这一去,让丽萨与李明分别了大半年,杳无音信,丽萨甚至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李明了,不禁有几分怅然若失的感觉。

也就是在这次分别中,丽萨第一次从朋友那里得知,原来李明就是李立三!而李立三这个名字,9年前就已经在少女丽萨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2李立三和俄国女郎相恋

丽萨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于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贵族庄园里。丽萨出生那年父亲已经64岁,他是一个开明的地主,乐善好施,经常接济穷人。

但是年的“十月革命”让俄国的贵族社会走向终结,丽萨的父亲也受到冲击,被指控为“反革命”,这位倔强的老头子在押解的路上选择了服毒自杀。

父亲死后,丽萨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变得越来越窘迫。但故乡辽阔的大草原培养了她开阔的胸怀与乐观的个性。

7岁时,丽萨随母亲逃荒来到了莫斯科。靠着母亲在缝纫厂上班以及到有钱人家帮工的微薄收入,母女俩在动荡的年月里活了下来,丽萨也逐渐长大成人。

来到莫斯科这一年,丽萨进人七年制学校就读。那年头,苏联关于中国工农革命的宣传和印刷品很多。

年,在丽萨11岁的时候,她第一次从哥哥订阅的画报上看到了李立三的照片。

画报上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上海五卅运动中的一次工人集会,广场上人山人海,身穿长袍的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李立三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地向台下的人们发表演讲。

他的手臂伸向前方,充满了力量与雄心。丽萨说这张照片出其不意地征服了她。年丽萨从七年制学校毕业,进入莫斯科印刷技术学校半工半读。

年,刚满17岁的丽萨从学校毕业后,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的号召,到千里之外的远东地区工作,在哈巴洛夫斯克(伯力)边区出版社担任技术编辑。

也就是在这里,丽萨再一次听到李立三的名字。丽萨在伯力干了一年后,又调到海参崴的边区出版社工作。

但她独自一人在外,思家之心越来越强烈,同时也感到知识浅薄,渴望回去深造,接受高等教育。

终于,她在年春天回到了莫斯科。考虑到家庭状况,决定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完成修业的愿望。

她白天在地质勘探出版社上班,晚上去莫斯科纺织学院的工农速成班上高中课程,为将来升高校作准备。正是这一次重返莫斯科,让丽萨遇到了真实的李立三。

年的夏天,丽萨正在家里埋头复习功课,电话铃响了,丽萨拿起话筒,又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李立三回来了!

他们开始恋爱了,如乌云化雨,势到自然成。当然,两个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谈情说爱,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

李立三不大懂得俄罗斯的一些传统礼节。立三向来不拘小节,而且对西方人这一套也不是很熟悉,这让两人之间增添了很多美丽的误会。

丽萨由于出身地主家庭,在人生的道路上早已备受歧视,现在她又跟一个“机会主义”分子谈恋爱,可谓罪上加罪,许多关心她的人都劝她三思而后行。

但是丽萨不为所动,她认为爱情应当是超越政治的,她不仅是李立三的恋人,还成了他最好的倾听者。

他向丽萨发起了求婚。如果成功,这将是李立三的第五次婚姻,在丽萨之前,李立三曾经有过四次婚姻,并且生有两男三女。

他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一个革命者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立三对自己的过去毫不隐瞒,这种坦坦荡荡的精神也赢得了丽萨的理解。

03坚贞不渝的爱情

丽萨一度对李立三的求婚深感犹豫,她担心李立三在苏联只是一个过客,他早晚要回到中国,到时把自己一个人撇在苏联,这种黯然的痛苦可能是自己难以承受的。

但李立三“下了九死不悔的决心,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很快攻陷了丽萨这个从来没有恋爱过的女孩的防线,丽萨终于答应嫁给他。

年的十月革命节,李立三邀请丽萨到莫斯科联盟饭店参加国际工主宾席上,逸兴湍飞,谈笑风生,不停地和在座的中国同事们碰杯。

不久,李立三带着丽萨去见驻苏的中共代表团负责人王明,按照党内规定,共产党员结婚要经过组织批准,更何况媳妇还是个俄罗斯人。

年2月,李立三和丽萨开始了他们的共同生活。当时苏联结婚并不需要办结婚证,李立三请来了陈云、杨之华等十来个中国好友,摆了一桌喜酒。

大家一起动手做饭。后来李立三又在丽萨母亲家里亲自掌勺,炒了一桌中国菜款待丽萨的亲友,吃得大家赞不绝口,他们的婚事就这样完成了。

婚后,李立三根据谐音给丽萨取了中国名字“李莎”,俄罗斯女孩丽萨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媳妇李莎。

新婚的蜜月很快过去,李立三和李莎回到了莫斯科,开始了柴米油盐的平常生活。他们的家在莫斯科市中心的“留克斯”招待所。

这里原来是个酒店,十月革命后改称共产国际招待所,中共代表团的成员大都住在这里。李立三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共产国际出资并主办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

他整天忙于写稿、改稿,经常废寝忘食。除此之外,李立三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为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之间秘密通讯编制、译解密码。

此外,李立三还兼任中国军事学校的客座教授。即便工作繁忙、身兼多职,他在家依旧是个模范丈夫。

在李立三的鼓励和支持下,李莎成功考入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法语系。正当他们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之际,苏联“肃反”扩大化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年2月24日,天色还未亮,苏联红军官兵以及内部人员杂乱粗暴的响声把李莎和李立三从睡梦中惊醒。

就这样,李立三被捕了。就在李立三被捕的第二天,李莎所在的外语师范学院团组织便逼她在丈夫和团籍之间做选择:丈夫和团籍之间二选一。

经过思考,她向大家表示:“我丈夫不是反革命,事情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

说完,她默默将团证放在主席台上,转身离开。

之后的时间里,李莎靠着外国语学院的每月发放的卢布助学金维持生计。为了每个月定期将50卢布的转交给李立三,他和母亲省吃俭用,变卖旧物。

就这样,李莎子煎熬中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年,苏联“肃反”高潮过去,李立三熬过了最艰苦的时光,迎来了黑暗中的一丝曙光。

他立即抓住有利形势展开申述,用俄语写了一篇30多页的反驳声明。

年9月,周恩来从延安来到苏联养伤,医院。当他得知李立三被捕,便和共产国际反映了王明犯下的错误并进行了交涉。

在周恩来的据理力争下,苏联内部审查组开始加紧对李立三案件的结案进度。11月4日,审查组宣读了由莫斯科内务部局局长批准的结案审查结论:解除监禁,予以释放。

04经受住考验的爱情

就这样,李立三被释放,他们夫妻终于团聚了,可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他的党籍并没有恢复。

于是,李立三只能重新回到原来工作的出版社担任翻译。的在工作的同时,她多次向共产国际提出申述,希望他重新给他作结论,恢复党籍。

可就在他的坚持的准备年再次提出申述时,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了,他的要求无限期被搁置。

战争爆发期间,李立三夫妇和苏联人民忍受了死亡和饥饿的威胁。与此同时,他们爱情的结晶也在战火中出世。

年8月,他们的大女儿英娜诞生了。

年5月,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战也即将胜利。形势的变化,让李立三萌生了回国的愿望。

同年6月,他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递交了回国申请。同年8月,李立三收到一个消息:苏联同意他回国,这就意味着他们两人要分开。

年1月26日,李莎怀着悲痛的心情送走了李立三。看着远去的列车,她万念俱灰、心乱如麻......

可李立三在积极奔走下,中共中央向苏联递交了东北局书记林彪亲笔签署的邀请函,请求苏方允许李莎前往中国,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年8月,李莎收到了丈夫的来信,信中称她来中国的所有问题已经解决,他们重逢也指日可待了!

两个月后的10月6日,李莎乘坐前往异国的火车,来到了哈尔滨。

年8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李立三夫妇搬进了位于北京东单北极阁三条胡同的新家。

建国后,李立三先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工业部华北局、劳动部等单位担任要职。李丽莎则来到北京俄语学院任教。

可就在年,中苏关系恶化,兄弟变成了亲人。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像李立三这样的夫妇在政治高压下被迫分开。

与此同时,各种流言四起。有人称李莎有里通外国的嫌疑,甚至有人举报李莎是外国间谍,可查无证据。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关心李立三的同志劝他离婚,但他却断然拒绝了。他表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李莎不仅没有抛弃我,还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我不能恩将仇报!”

为了证明李莎的清白,李莎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并水明情况。年10月,他给周总理写了一篇长达字的信,就此问题提出申诉,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这一幕。

周总理建议让李莎转国籍,但在当时这是非同寻常的大事。一旦放弃国籍,今后再也回不去了。

从感情上,她对国内的亲人难以割舍。可为了爱情,她不得不作出牺牲。

年7月,李莎终于下定决心,向北京市的公安局提交了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两个月后,周总理亲自在申请书上批示:同意。

国际问题虽然暂时缓解了这个家的艰难处境,但随后他们面临的是更大的暴风雨。年6月22日,李立三离开人世。

与此同时,李莎也度过了8年的铁窗生涯。年,组织让她在山西运城度过晚年,她也和女儿英娜取得了联系。

年冬,英娜第二次来到运城看望母亲,终于和他说出了李立三已经去世的事实。也许是早有预感,李莎并没有表现出很震惊的样子。但由于心中悲愤,她沉默了很久。

年,李莎回到了北京。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眼泪,只希望丈夫能早日恢复名誉。

14年后的年3月20日,中央在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山堂中,为李立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为他恢复了名誉。这一年,正是李莎66周岁的生日。

中山堂中,摆满了花圈、鲜花、翠柏、挽联。哀乐低回婉转,前来吊唁的人神情肃穆,朝着李立三的的遗像鞠躬。

追悼会上,李莎流着眼泪望着丈夫的遗像说:“这是送给组织送给我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