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人间今夕又一年,你在哪里追忆户外骑行探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2/10/18

小编是一位地质工作者,常年行走于祖国的江河山川,一直奔波于野外工作,所以户外生存能力可以说中上水平,力压90%的职业驴友。在特定的高海拔无人区生存能力,甚至可以达到上等水平。当然这是行业因素,行业美名:我们只比野战军多呆了把锤子。

为了更专业的解读与方便大家理解李聪明失踪事件,我需要很大篇幅的背景知识铺垫。因为高原无人区与各位电影电视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是两码事。77天这个电影是唯美式的高原无人区风格影片,没有太多的渲染无人区的可怕。所以建议你去看陆川的可可西里,这个影片在反映可可西里艰苦环境上才算基本合格。但这些终究是文学作品,还是与现实的恐怖相差甚远。

可可西里

地质作业就是拿腿丈量山川,一步一个印。小编曾数次在高海拔无人区工作过,累积起来的时间整整有两年之久。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你们自认为的探险户外经验,也就是纯粹的走马观花,到点下车,点到上车,车陷拉车,车走拍照。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与生存考验。所以,小编这么专业的人士都恐惧的无人区,你们就不要轻易尝试了。你们的户外探险经验,充其量只比小白多了几个风景照。

很多人生活在衣食无忧的都市,很难体会到户外生存是怎么回事,并不是大家想的咬牙坚持,吃点苦走完这段路。人生如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纸面上一个苦字,户外骑行探险就有千百倍沉重,更何况只身挑战高原无人区。所以我由内心敬佩李聪明的勇气。

我上过米的高山,从米的地方一步一脚爬上去的。很多人可能也曾上过米甚至米的地方,所以不屑。其实不然,青藏公路经过的风火山口就已经海拔多米,大家下车落脚就是米,甚至还能高于米,所以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高原挑战就这般轻松。其实不是,走马观花式探险跟真正户外骑行一脚一步是两码事,所以大家也就无法理解户外骑行者的辛酸。

巍巍昆仑

小编从翻越米的山头曾经翻了整整8小时(上山7小时,下山1小时),这在我国地貌单元的第二阶梯及第三阶梯区域(不懂阶梯的百度),几乎最多2小时的事。小编还曾负重50斤,在高原无人区行走过超过10小时,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最后累的一天一夜没动。

高原地区负重行走,整体高差在米内算平着走(不上不下),非公路路面,基本上普通人走动1小时(额外加歇息10分钟)就累趴下,走动2小时(额外加休息20分钟)不瘫倒的算户外达人,走动3小时(额外加休息30分钟)不累瘫的绝对是牛人。往高海拔处行走(坡度45,类似光秃秃干硬土堆),米高差5分钟完成的是牛人,10分钟完成的是强者,20分钟完成的是一般人。这样类比大家可否明白高原户外的体力艰难?这一切归结于稀薄的氧气。所以不要想当然的认为:高原无人区探险,无非就是环境苦点,氧气少点。坚信能吃苦,人定胜天,就去挑战高原无人区。

另外,高原无人区的天气,一日四季皆能碰到。瞬时暴风雪,又或瞬时遮天蔽日狂风不止。

同时,地理环境跟大家想的不一样。三大无人区基本都是整体呈平坦的,山体切割一般,少有切割中等或厉害区域。三区皆不如昆仑山那那般切割厉害,山谷山峰一座接一座,让众人崩溃绝望,费劲全力翻过,下到沟底,再爬上去,再下沟底,再爬再下…

最后,新疆阿尔金、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大保护区基本都不乏大片沼泽地存在,特别是可可西里无人区。该区只能秋末冬进,春末撤离。小编曾在那工作时进入的时间是深秋,穿着羽绒服套个军大衣,特别臃肿沉重。这般保暖措施在内地过冬,走路都极其费劲,何况天寒地冻又缺氧气的无人区呢,翻山越岭,很累也很绝望的。

三大无人区

三大无人区都很早被设置成了保护区,生态种属恢复保护的较好,物种齐全,你能想到的凶猛动物这里都能看见,熊,狼,野马,野牦牛等活动很频繁。

路,几乎没有,全凭你自己能力闯。如果驾车,那就随便驰骋。不怕尽头沟坎山河断路,怎么开都成,大不了徒劳返回耗点油,只要你车上备有几只L桶油料就成。再次点就是陷车、车坏问题。没有车队或者牵引车同行,就扔车保命自救吧。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大家也大概真正认识熟悉了高原无人区的恶劣环境。那我们就来谈李聪明失踪事件。

李聪明骑行成绩

从图片可以看出,李聪明属实为骑行界元老。唯一让小编心悦诚服的就是只身挑战羌塘无人区。羌塘无人区位于藏北,北接新疆阿尔金山无人区,东接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都是高原无人区,环境异常恶劣。只身骑行挑战,犹如火中取栗般凶险。

年9月29日,李聪明开始琢磨横穿羌塘可可西里两大无人区计划,从藏北界山达坂启程,整体约°方位,穿行羌塘、可可西里两大无人区至青藏线风火山结束。

年10月4日21时,李聪明发了最后一条动态,向旅游们简单汇报了出发前的安排。便彻底消失于了。

年4月25日,可可西里无人区,勒斜武担湖北岸。一支老男孩车队途径此处,在湖西北岸边附近,发现了泥土中半掩埋的骑行单车。打开随车背包里的物件资料得知,这些属于多年前失踪的户外骑行者李聪明的遗物。发现的物品很多,老男孩依据相机内存卡及GPS航迹数据,还原出了李聪明失踪前的大概骑行数据。

李聪明单车及车包被发现

李聪明,户外骑行界的元老级别人物,穿越两大无人区失踪后,很多骑友表示惋惜,并特别想知道最后时刻的李聪明发生了什么。我是刚看完了77天这部电影,落幕时的字母触动了我。李聪明的失踪,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可可西里失踪的同行们,想起了跟兄弟们在可可西里恶劣环境里荣辱与共的日子。甚是感慨万分。

我们今天来探讨这些的目的,是在于警醒社会及活着的每个人,旅途有风险,珍惜生命。其次,社会的每一次发展,甚至行业微不足道的进步,都是背后残忍的直接或间接事件推动的,以及更多人生命鲜血换来的。所以,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于更多的户外驴友们。

李聪明穿行两大无人区的设计路线

这是一张流传于坊间的李聪明最后行程的设计路线。西起西藏界山达坂,东端终点经本人核实是青藏公路的风火山。由两段线路组成:羌塘段与可可西里段。羌塘段设计线路基本与另一位元老杨柳松走过的线路相差无妨。可可西里段暂无人尝试穿行过。该条设计路线相相比较于日后其行走的实际线路,属于中上设计路线,整体打分在80。唯一瑕疵就在于可可西里段东端强行设计到了风火山,最后的艰辛程度不容小觑。图上路线长约KM。

李聪明失踪分析示意图

这是百度卫星截图(因坐标系统及参数问题,暂称示意图)。A点为李聪明遗物发现地。红线为李聪明已完成的羌塘段实际路线。蓝线,可可西里段应调整的设计路线。粉线,羌塘段应调整后的设计路线。绿线夹杂区域,近北北东走向的昆仑山。

1号黄线:A点后李聪明接下来可能行走的第1种“实际”线路,是沿勒斜武担湖及附近系列湖北岸行走,最终至五道梁。2号黄线:A点后李聪明接下来可能行走的第2种“实际”线路,是沿勒斜武担湖及附近系列湖南岸行走,最终至五道梁。

首先,我们先评价分析下李聪明的设计与实际路线的质量情况。很不幸,羌塘段后半程,李聪明的实际路线就便宜其设计路线,北偏约KM,我们没法了解到此次偏离的真正原因。假若在A点其未失踪,凭借最后的几十公里实际路线数据,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认李聪明接下来的“实际”路线,应该是1号黄线或2号黄线。两条黄线在可可西里湖东端交汇在一起,进入五道梁大河),沿河沟东走至青藏线五道梁或七十三道班,上路结束。此条线属于A点后可可西里段距离最短的线路。

该线路全程在昆仑山(两绿线夹杂的带状区域)南麓与可可西里无人区接壤区域行走。致命危险较多。该区域有来自于昆仑山里的动物猛兽,活动比较频繁。其次山麓边小气候天气异常频繁,风雪天气恶劣。另外,呈北北东走向(约°)延伸的带状昆仑山(两绿线夹杂区域),整体海拔较高,山体切割较深,阻挡了部分空气流畅,加之这一带地质土壤汞含量较高,植被较少,此区域氧气的极度稀薄,该区域行走的过度疲劳的人,随时会出现高反症状,这也是为啥紧邻昆仑山的五道梁是青藏高原生命禁区的原因。那么按照李聪明已完成的实际线路来看,此番行程凶多吉少。这也是整条线的设计错误为只身穿行的旅程埋下了隐患。

昆仑山与可可西里接壤地带

李聪明羌塘段的设计路线与是实际路线,单独看没有任何较大的问题。但是整体评价羌塘段与可可西里段结合起来的整条线,只能给予59分,整条线里的羌塘段只能获得65分,因为羌塘段没有兼顾到后边可可西里段,没有具体考虑各分段内的实际情况,属于盲目简单的一条线拉到头,这种设计路线整体上是很失败的。

实际行程中羌塘段结束,进入可可西里(失踪位置A点西约50km为省界保护区界)后,应该迅速往东南偏移行走,即沿图中蓝线行走,远离危险系数较高的黄线附近区域。同时蓝线区域水源充足,整体沿沟谷及平坦开阔地行走,视野不会受到遮拦,利于随时调整线路及杜绝各种突然被袭击隐患。另外,在体力长期过度损耗的前提下,该线行程需要的耗力较小,利于延缓体能损耗。同时,后半程直接进入藏民活动频繁的牧区,增加了了安全保障系数。综合分析,蓝线属于中等优良行程。

最完美的行程线路应当是粉线,羌塘段后半程逐渐南偏,沿粉线区域行进。粉线整体上不会存在太大落差,耗力损失较少,便于节能,相对于其他路线,氧含量较高,又远离昆仑山,动物袭扰相对较少,沿途均有充分水源,后期并入蓝线的牧民活动区域,安全保障增加。综合分析,粉线属于上等最佳行程线。

结合老男孩车队发现的现场情况,我们再分析下李聪明最终可能去哪儿了,怎么失踪的?

李聪明被发现的物品

1、导航问题

因为李聪明非专业地质、探矿、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科班生,那么依据他行进的实际路线与设计路线的偏差来分析,GPS导航出错的可能性不小。因为她是私人骑行探险,那么他无法从测绘局购买到控制点坐标,也无法计算出面积如此之大的穿越区坐标参数,多米诺骨牌效应,GPS精度误差及坐标误差这类难以避免。诚然,误差不会太大,像李聪明的实际路线与设计路线偏差几十公里的问题,几乎可以肯定不是GPS机子本身及坐标系统参数等问题,而是操作错误问题导致的,引起大幅度偏移。小编刚毕业时也出现过类似错误。另一种可能GPS没电了,5号电池储备不足,那么羌塘段结束后,GPS没法导航,只能估摸方大体方位行进,所以产生实际路线严重偏离设计路线。

2、弃车问题

引起本问题的情况种类较多。发现者老男孩车队,没有对周边区域进行过详细搜索勘查,那么分析依据及数据较少,只能简单按主客观情况简单分析。

(1)主动弃车。引起主动弃车的情况较多多。首先体力不支方面,李聪明后期可能体力消耗殆尽,已无力支撑身体及推着沉重的单车及负载行走,这个就是我们前边交代的高原行走是很吃力的,何况在无路的荒滩隔壁里分力去推车;其次,干渴方面。远远发现水源,丢车前去饮水,途中遇袭或者体力不支倒下。至于大家议论的掉湖里这种假设,几乎不可能存在。可可西里常年寒冷无比,特别是李聪明骑行的冬季,冰冻三尺不为过,人基本可以在冰面上任意行走,很难存在人体负重大于冰面承受力,造成冰破掉胡这种假设。换句话说,唯有超级重量的车,才有些许概率压碎冰面掉湖。退一步来讲,湖面没彻底封冻,但是冬季的可可西里,绝对所有湖泊边缘封冻结实,即使再干渴难耐,人也不会去湖中心未封冻处饮水。人在极度干渴情况下,不会舍近求远,而是会在湖泊封冻的边缘吃冰块解渴。

可可西里的冬季

(2)被动弃车

遇袭,求生本能反应,弃车躲避灾害。这个基本是动物袭击,狼熊等猛兽袭击。这个是很常见也很普遍,冬季的狼很多,我们每次作业人徒步,车紧跟其后,遇险方便上车保命。当然碰见狼的次数太多了。另外,盗猎者袭击可能性微乎其微,下边讲到。

(3)没有弃车

推着单车走着就倒下了。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睡眠不足、肌肉疲劳及身心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环境等,导致身体接近于崩溃状态,体能已经损耗殆尽,那么身体免疫力必然下降,导致感冒发烧细菌感染等小病,演变成高原反应常见的肺水肿等,存活机率几乎没有。尸首为什么没有在车附近被发现?因为动物吃掉了,或者被次年的洪水冲走,或被洪水携带泥沙覆盖掩埋。注意可可西里的雨季,雨水是很充足的。

3、被牧民盗猎者抢劫杀害?

这种假想不存在。可可西里区域的牧民多是藏族,蒙族很少见,分布非常零散,几百公里或许偶然能碰到一两个牧民朋友,他们是极其友善,也是非常富裕的,多数牧民都是家产几百头牦牛山羊,不存在劫财害命可能。同时李聪明的财产也并未丢失,基本可以否定此假想。盗猎者更没可能。失踪的A点已经是可可西里腹地,东西南北无论哪个方向进入,长驱直入腹地,至少需要一辆牵引车,负责油料补给。或者至少4-6辆猎豹、战旗等四驱车结伴,每车3人标配,起步就需约15人,如此大动静盗猎犯罪,无异于挖坑埋自己。另外,据曾经的向导森警交代,盗猎现象几乎已经消失。

4、身份证、钱包、另一台相机食品、炊具、帐篷、羽绒睡袋、旅游帐篷去哪儿了。

另一台相机应该是随身带着,身份证夹于钱包中,钱包随身携带,估摸款式应属短款钱包,长款钱包不利于单车徒步旅行。人在钱包在,随身带钱包的用处无非就是遇袭遇难,事后便于证明身份。帐篷睡袋这类不见原因,一宿营期间被袭击后,那么睡袋帐篷这类材质轻软的物品就极易会被大风吹走。二非宿营期间,帐篷等困扎好后,掉落附近被大风吹动漂移,或被洪水冲走及携带的泥沙掩埋于附近。

这就是李聪明失踪前最后的几种情况,祝愿其来世再续骑行缘。

藏区风景,献给licongming

我有幸曾工作于可可西里,见证了可可西里的残酷。我很幸运我活着出来,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但很多人,包括李聪明在内,都长眠于了可可西里这高原无人区,与雪上草原相伴。

年2月17日陕西地勘局物化探公司3名地质队员,携带卫星电话及满载食宿用品,搭乘白色切诺基从西藏安多县进入可可西里,突击攻坚作业,连人带车失踪。

年11月16日北京地质研究院3名地质队员,从工作区营地离开,当天作业未归,失去通讯,后经声势浩大的搜寻,最终由东海舰队在千余次军警民联合搜寻,最终在豌豆湖区域找到遗体。

最后,感恩生活,敬畏自然。愿所有骑行者旅程安全!人间今夕又一年,李聪明,你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