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黑夜的小兔子》的作者出自尼克拉.伯恩,该书曾横扫英国童书届多项重量级大奖,两度提名凯特.格林纳威奖,荣获英国水石书店童书奖。作为众多绘本里的重量级作品,这册绘本也成为孩子排解情绪的首选绘本。
儿童绘本一贯秉承着色彩丰富、寓意深刻的主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情绪,类似高兴的、欣喜的、悲伤的、生气的。
这些情绪有时候就像晴天里突然刮起的风一样猝不及防。而成人的世界仿佛与孩子的世界分属两个不同的空间,相互平行,少有交集。因为平行,也就少了很多理解与沟通,这也让孩子的情绪没有了宣泄的出口,从而让孩子在本该多姿多彩的童年一个人孤独地前行。
这样看来,儿童绘本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孩子内心的世界。接下来,我将从孩子情绪的变化来解读这册绘本《赶走黑夜的小兔子》
1.从感知出发,描写孩子内心的世界。
这是一个不愿意去睡觉的小兔子,它在菜园里种胡萝卜。因为天要黑了,自己又不想睡觉。所以它想到了把黑夜关进了饼干盒。
小兔子一开始就在闹脾气,没有任何缘由。这个场景像不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到晚上,大人都想要关灯睡觉了,可是孩子却没有困意,所以他闹脾气不愿意睡觉。
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们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会觉得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明明自己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为什么孩子这么不懂事?
相信每一个成人都面对过孩子这样的问题,也相信很多成人最后的解决方式大概都是直接关灯无视,事后还会为自己简单粗暴的方式感到自豪。
然而,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那么请你静下来三分钟,尝试着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想一想那些喜欢的胡萝卜,最好的饼干盒,这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他们的全部。
而黑夜一旦来了,最喜欢的胡萝卜就不能种了。这告诉大人们,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你以为的微不足道,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不可替代的。而孩子的世界也很小,你认为的不值得,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
2.与孩子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我们都曾经做过孩子,也曾有过自己内心的需求,可能想要一个棉花糖,可能想要一张五彩的贴纸,也可能想要妈妈在厨房忙着的时候抱一抱。
而我们在面对棉花糖的时候可能想到的是对孩子牙齿的损伤,面对贴纸想到的是孩子会把屋子贴得到处都是,而孩子需要妈妈抱的时候,妈妈真的很忙。
《赶走黑夜的小兔子》中,黑夜通过对小兔子循循善诱的引导,告诉小兔子别的小动物也需要黑夜。蝙蝠、猫头鹰和小狐狸并没有让小兔子放下心中的不快,它依然表达着自己不想睡觉的不满。
只不过黑夜并没有放弃,它承诺小兔子第二天就能吃到喜欢的烤面包片、蜂蜜、新鲜的橙汁还有最喜欢的胡萝卜。
如此一步一步递进,从别人的需求开始,慢慢过渡到小兔子的需求,从外向内,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让孩子慢慢地放下设防。这是黑夜与小兔子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成人探索孩子世界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成人只有放下姿态,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才能够看到曾经自己也是有着无数需求的孩子。只有与孩子产生共情,才能够真正地走进他们的世界,爱并且尊重他们。
3.象征手法,描绘孩子内心真正的世界
绘本之所以美好,就是通过多样化的色彩表达出这份理解与爱。它的色彩从浓到淡,又相互交汇,从没有黑夜时大片的黄色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炎炎烈日的景色,情绪在黄色的渲染下,也被蒙上了一层热。
而当小兔子打开饼干盒的刹那,蓝色的幕布中,镶满了流光溢彩的星星和月亮,一片凉意从画面中氤氲开来。
这就是被理解的孩子内心的世界:那个被炎热蒸腾的世界重新活了过来,一片欢乐祥和与生机勃勃。有玩闹的小狐狸,有天空飞舞的蝙蝠以及觅食的猫头鹰。
他们更像是孩子内心丰富的情绪,高兴的、欣喜的、欢乐的,不被掩盖的种种姿态,这也是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
曾经,我们以为的那个懂事的、安静的孩子,他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情绪。只不过被各种各样的理由以及成人的期待掩盖住了他们本来的面目。
被理解的孩子才会有所期待,他们期待什么?期待晚安故事,期待那个甜甜的梦。梦里是什么?梦里是那个被成人理解的世界,也是孩子内心的诉说。
结语:
孩子的情绪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欢乐,他们会回馈你更多欢乐。曾经看过一个小的采访,画面中,每一个父母给孩子打分,都做了深思熟虑的考量,用属于成人的标尺去丈量孩子的言行。而孩子在给父母打分时,全都不假思索地说道:“分。”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的世界简单又单纯,他们的内心丰富又多彩。而那些彩色的画面,我们只有摒弃成人的眼光,摘掉成人的有色眼镜,才能够看见。
通过绘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看见,也希望所有的成人都愿意去看见。
赶走黑夜的小兔子(精装)京东¥69购买已下架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