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直分布着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鼋”。鼋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起源于晚三叠纪,生存至今在地球上已有两亿年之久,由于该物种的数量远不如大熊猫种群数量,一直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7月日,浙江青田发现近乎灭绝的“水下大熊猫”鼋产蛋,据悉,当天晚上四点三十分左右爬出来产蛋,工作人员第二天在视频产蛋位置进行挖掘,第一次挖了0公分没有找到,第二次挖了40公分挖到29枚鼋蛋。
鼋产蛋29枚,深埋40厘米有什么意义?主要有4个原因,第一:保护鼋蛋的安全,避免将蛋生在地面,被一些动物给破坏;第二、地下孵化,沙地温度比较均衡,适宜生存;第三、孵化需要比较均匀的湿度和氧气;第四、求生存,距离水边近,出生后可以方便下水。
由于鼋的种群数量并不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对鼋的认识很少,最熟悉的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就有鼋的描述,“方头神物非凡品,九助灵机号水仙……养气含灵真有道,多年粉盖癞头鼋。”这是《西游记》里描述在通天河里浮出的那只巨大的鼋,将师徒四人翻入通天河。
在地球存活2.5亿年的鼋,到底是个什么物种?
在地球上存在大量生物种群比人类诞生早的物种,比如:蟑螂、七鳃鳗、鲎、海绵、海蜇和鼋等物种,在地球都存活了上亿年。而鼋是我国十分珍稀的动物,可以和大熊猫相提并论。
鼋至今已经在地球上存活2.5亿年的历史,俗称绿团鱼、蓝团鱼,在古时候,鼋的种群食量十分庞大,属于常见动物之一。在古书中记载,周穆王的“鼋鼍为梁”典故和《西游记》中的巨龟一样。
鼋的体型巨大,该物种与中华鳖类似。最大可以达到1米,重达50公斤,吻突极短,不到眼径的一半,尾端超出裙边,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
鼋主要栖息于内陆、流动缓慢的淡水河流和溪流中,不喜欢迁移,基本上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鼋栖息在水底,偶尔浮在水面呼吸,夜间浅滩捕食,曾经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
鼋种群现状如何?为何面临灭绝的风险?
据统计,截至年,全国范围内6个人工养殖基地仅有人工养殖成体鼋1只,近10年基本没有发现野生鼋的个体。为何生活了2.5亿年的鼋,会面临灭绝的风险?
第一、野外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虽然我国在加强对野生鼋的保护,但是由于人类生活所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造成河道河沙锐减,河床下沉,淤泥增加,这让鼋的基本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该物种的生存。
第二、人为破坏,随着人类对河道内的鱼、虾、鼋过度捕捞,比如采用电击、药毒等,破坏河道内生态平衡,造成鼋的野外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第三、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废渣的排放,化学农药的喷洒,造成野外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
目前,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的鼋。
总结,在浙江青田发现“水中大熊猫”鼋产蛋,对于人类人工培育鼋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该地区鼋活动,表明该地区或存在野生鼋种群。充分说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鼋地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呼吁大家:都遵守法律法规、保护野生鼋生物种群,若误捕到鼋,请及时放生,上报相关部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