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市场 >> 正文 >> 正文

结束驻村帮扶后,这个驻村第一书记心里还有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4/1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从伟康岩见习记者孔贤

宫家楼村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有新进展了吗?村民们钢丝球加工的生意订单咋样了?夫子洞村的民宿都预定出去了吗?……两年帮扶13个村,村民们的精气神上来了,村集体的家底厚实了。帮扶结束一个月,市派曲阜市尼山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副队长徐雷丰心里还有些挂念。

村里有了

“田园综合体”

宫家楼村村北的“田园综合体”的藕塘里,荷花开的正艳。8月10日,完成帮扶任务一个月后,驻村第一书记徐雷申又来到了这里,“就是想来看看”,天气闷热,不大会黝黑的脸庞上沁出油亮的汗珠。

所谓的“田园综合体”,就是由两处鱼塘、一处藕池、几间农家乐房子和一路之隔的采摘园组成。

“当初上马这个项目,也是想着村里能蹭个景区的热度和流量。”徐雷申说,宫家楼村距离尼山圣境景区不远,游客在那体验完“高大上”的儒家传统文化后,可以来村里的田园综合体体验一下农家乐,“摘个莲蓬,钓个鱼,顺便再去采摘园摘点新鲜水果。”说起项目以后的发展,徐雷申神采飞扬。

徐雷申说,这个地方原来是村里废弃的坑塘,年驻村以来,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把目光投向了这,利用扶持资金修缮了坑塘,新挖了藕池,盘活了村集体资产。“这个已经承包出去了,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6万元的收入。”自掏腰包买车

带领村民外出学习徐雷申说,这个项目是自己和村两委、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积极商量过的,而在刚驻村时,可不是这个样。

“刚来时,我召集大家开会,让大家聊聊村里的发展和下一步怎么干”,徐雷申说,自己是带着扶持资金来的,也想把这个钱用在村庄发展的刀印上,可是参会人员给的回复却是“不吱声”,更有代表说“把扶持资金按村里的人头分了就完事了”。

徐雷申知道,之所以村民们讲不出个路子,是因为头脑不灵活。为此,徐雷申特地自掏腰包买了辆轿车,带着村民们外出学习考察别人的先进做法,半年跑了3万多公里。“去过金乡看过那的黑蒜种植,去过邹城看过皂角种植,还想过上生产线加工玻璃。”村支书卢正中说,虽然这些项目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落地,但是开阔了村民的眼界。“都憋着一股想干点事的劲。”村里再开会商量事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明显高了起来。

一向沉寂的村子慢慢热闹了起来。两年间,村北头的废弃坑塘变成了“田园综合体”,村东建起了加工车间,村南头盖起了4间大棚,优先租赁给村民,村民有了致富门道,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

期间,徐雷申还给村民们带来了钢丝球加工的门路,一天能挣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村里已经有3户人家在做。

“干事的动力足了,”在村两委干了十多年的卢正中坦言,在和徐雷申搭班子的两年是自己最忙碌的两年,也是最充实最有成就感的两年。老村蝶变

端上旅游饭碗

跟宫家楼村一样,悄然发生变化的还有夫子洞村。作为市派曲阜市尼山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副队长,徐雷申和队员们结合尼山圣境景区强大的知名度,为村里引进了旅游公司,打造了旅游民宿,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走过一段新修的水泥路,“夫子洞的院子”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走进民宿,除了干净整洁的床铺,孔子文创产品放置在屋内,处处透露出传统文化的气息。

“一套院子占据着半亩地,石屋石墻垒成的合院保留了原住民的山居外貌,将中国传统村落建筑与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原木屋顶搭建的室内古香古色,每一面石墙都留下了老石匠师傅一锤一锤雕刻的痕迹,记录着千百年文明院落里盛开的历史。”夫子洞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国介绍。

张洪国告诉记者,老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搬到山下的新村了,破旧的石头老院子一直是自己的一块“心病”。“一直想着搞旅游开发,但是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到来,给村子带来了转机,招商引资来了专业的旅游运作公司。

“民宿一共6个院子,分别以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为主题进行了再创作。设有尼山书房、圣湖品茗、儒风文创,修禅悟道、亲子文创、(尼山)红艾汗蒸等独立房间,同时备有书法、绘画、篆刻、碑拓、古琴、棋艺、泥塑、汉服和古建营造等研学项目。”徐雷申介绍,“夫子洞”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在当初规划的时候,就主打儒家传统文化。“孩子可以在琴室玩,在野外玩,在泥塑工坊玩。大人们关掉手机,沏一壶茶,坐在院子里,只是闲坐着,都十分美好。”

民宿的出现,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新变化。今年57岁的汪亚荣是夫子洞村村民,一向爱干净的她在民宿里干起了保洁。“就是整理下床铺,打扫下院子里的卫生。”这些在汪阿姨眼中手到拈来的活,一个月能带给自己0多元的收入。跟汪阿姨一样,村里还有6名村民在这打工。

“我这鸡蛋一个能卖到一块五,还供不应求。”村民孔大娘乐呵呵的说,没想到家里养的鸡下的鸡蛋成了香饽饽,有了好销路。

旅游公司孔经理介绍,他们会把鸡蛋做成礼盒卖给游客,除了山鸡蛋,地瓜、花生、核桃等农产品也成了公司主打的产品。从驻村第一天起,徐雷申就走家串户,谁家有几口人,每个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徐雷申心里都记得一清二楚。两年来,徐雷申跟村民们打成一片,成了“自家人”。徐雷申说,离开村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村民马现红。马现红是村里的困难户,一家人都有残疾,来到村里后,徐雷申为他争取了民政资金,各方面能争取到的补助都给他争取了。现在一个月多块钱的收入,也能维持一家人的开支。“离开村后,我特别叮嘱村支部书记要好好照顾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