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鲟鱼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因为它们在古老的白垩纪时期就已经出现,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和最原始的生物种群之一。而今天要说的是鲟科、鲟属鱼类中分布范围最广的西伯利亚鲟鱼。
野生西伯利亚鲟鱼生活在西伯利亚的河流、湖泊和邻近海域的半咸水水域里,在北冰洋附近也有分布。西波利亚鲟鱼的身体呈一个长长的锥子状,身体延长至尾部且越来越细。它最大身长在2米左右,体重能达到公斤以上。
西伯利亚鲟鱼头部呈扁平的三角形,头顶长着一个较为平整的喷水出口,身上被五列骨板覆盖,长着一张较长的尖嘴,但是尖嘴的吻部不会超过身体的70%,它最大的特点是吻部下方下垂着四根圆形的触须。
一直以来,西比利亚鲟鱼以其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著称。它的生存温度范围很广,既忍耐得了1°C的低温,也可以在25-26°C的温度范围内生存。而且它对低氧含量有相当的抵抗力。
不但如此,西伯利亚鲟鱼还食性广泛,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包括摇蚊幼虫和水底的有机物残渣,也算是一种水中清道夫,它有时也会吃其他小鱼、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同时它的繁殖能力较强,一次产卵一般在20万粒左右,有些能产卵高达80多万粒。
按理来说,生存能力如此顽强的西伯利亚鲟鱼应该在野外很常见才是,但遗憾的是,早在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已经将其列为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并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因为在过去的60多年里,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下降了50-80%。
造成该物种在自然范围急剧下降的原因,包括栖息地丧失、退化和水污染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类在水道上建造水坝后,大量西伯利亚鲟鱼(高达近40%)无法返回原栖息地产卵,二是大量的渔业捕捞。
西伯利亚鲟鱼直到现在都是深受食客追捧的丰富营养、低热量、高蛋白的鱼类之一,尤其是捕捞野生西伯利亚鲟鱼所得的鱼籽酱,被认为是世界最顶级的鱼籽酱之一,更是富豪们首选的奢侈美食,价格远超黄金。
于是,作为在原产地西比利亚地区大肆捕捞鲟鱼开始了,有数据显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每年的捕捞量达到了~吨,可谓当时产量的巅峰。不过此后产量就走起了下坡路,到了年只有.7吨,年更是仅有9.2吨。
为了保护这些活着的史前生物不被灭绝,年当地政府开始在部分地区禁止野生西伯利亚鲟鱼的商业捕捞,并于2年宣布情况严峻,禁止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出口,每年仅允许在当地市场上出售9吨。
7年,当地颁布了全面禁止商业捕西伯利亚鲟鱼的禁令,并开始大量野外放生人工饲养的西伯利亚鲟鱼,以期待它们的种群得到恢复。
不过讽刺的是,禁捕和放生收效甚微,偷猎仍在继续。而因为西伯利亚鲟鱼的商业价值,以及超强的适应力和成长潜力,人工养殖却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也使西伯利亚鲟鱼成为水产养殖中最有价值的物种之一。
有记录显示,早在年其原产地就开始了首次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鱼,也是在这个时候,养殖西伯利亚鲟鱼的产业浪潮开始快速扩散到世界各地,并快速超越了原产地的巅峰产量。近年来,养鱼户更是开发出了在不杀死鲟鱼的情况下取出鱼籽的技术。
可是,在世界各地都“鲟”得致富之路的时候,其原产地之一阿斯特拉罕却为西伯利亚鲟鱼建立了生物博物馆……这是否是一个残酷的暗示?谁又能为它们“鲟”得未来?可千万不要在失去一件东西的时候,才知道它的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