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现在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可留守儿童却越来越多,很多公益视频都展现出了一个当代父母的难题,那就是想要给孩子长久的陪伴,就无法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想要出去给孩子打拼一个未来,就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同事小柳就选择了给孩子一个未来,养孩子实在是太费钱了,各种辅导班和教材,每年都要好几万,为了孩子的学费,两人不得不将父母接过来看孩子,然后拼命工作。
每天孩子还没醒的时候,两人就出去上班,孩子已经睡觉了,两人才回到家,看一眼孩子的睡颜,然后倒头就睡。虽然他们一直没有觉得生活很苦,可是孩子却将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满心的愧疚。
有次学校里组织演讲,孩子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小柳和老公满心欢喜地坐在台下,却听孩子说:“如果没有我就好了,这样爸爸妈妈也不用辛苦工作了,是因为我的出生,才给他们带来了这么重的负担。”
孩子的话重重地砸在了小柳的心里,她从来不知道孩子会这么想,一个没有注意,孩子已经从当初的小团子,长成了大孩子,时间就这么从指缝溜走,留给孩子的童年满是愧疚。
有了孩子之后更加无法想象,究竟是什么愧疚,才会让孩子在这么多人面前,否定自己的优秀,否定自己的存在,幸福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究竟多么重要?
1,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需要满满幸福感?
家长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物质条件,想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平时在学校中,我们发现家庭幸福的孩子,在群体中扮演着小太阳的角色,去温暖着别人。
幸福感强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也更愿意和陌生人交谈,总是抱着最大的善意去对待别人,接收到的,自然也是善意,这就是幸福循环法则。幸福会让孩子产生很多正面的情绪,对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世界心怀感激的孩子,遇到负面情绪很快就能自己开导自己,对于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目标追求,更加积极,有着超强的行动力,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更接近成功。
孩子的幸福感收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幸福的孩子对于任何要求都非常乐观,哪怕是在面对失败的时候,都能找到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
2,对于孩子追求的幸福感,现状又如何?哪些因素在破环,后患会如何
研究发现青少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是最低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幸福感会逐渐降低。一项对于全国22个省会调查的数据显示,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占据13%,其中大部分都是焦虑、恐惧、抑郁和神经衰弱,占据青少年群体的16%以上。
这些情绪主要来源于压力,而压力都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父母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难以想象,成绩就是检测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个阶段孩子正是注重自我的年纪,却被要求成为一个学习机器,按部就班的埋头学习。
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这种带有目标性的对待,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关爱,长期生活在这种压抑自己的环境中,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暴躁、厌学的情绪,叛逆期直接延长,甚至开始接触一些社会青年,误入人生歧途。
青少年的幸福感越弱,越容易出现反社会的人格,校园暴力在学校的角落里诞生,制造了更多的受害者。网络上十几岁的小朋友,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因为压力而跳楼自杀。
家长过于注重学习和未来,对孩子的世界造成了冲击,这些名义上对孩子好的举动,其实都是对孩子的道德绑架。经常可以听到家长劝孩子学习,说我辛辛苦苦赚钱,给你交这么贵的辅导班,你还不好好学习。又在说爸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这种道德绑架的语言,无形之中在孩子和自己之间划出一道鸿沟,亲手关上了亲情沟通的大门。
3,给予孩子满满的幸福感,需要父母如何做
幸福感关系着孩子对生活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自己小时候还记得在野外奔跑的快乐,与朋友玩耍的兴奋,但是现在的家长们,都一致认为外面太多细菌了,不如让孩子好好在家学习,这种将孩子封闭在家里,就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可以尝试的快乐。
有一次小李带着孩子出去跑着玩,看着孩子在平衡木上跑来跑去,当孩子跑回他身边,第一句话竟然是:“爸爸,我从来不知道这根木头这么好玩。”
一句简单的话,让小李明白了究竟让孩子的童年失去了什么,或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记得自己童年究竟玩了什么,但是他仍然能够记住平衡木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会让孩子继续生活。
一切的幸福感都源于自己的认知,如果认知高于现在的现实,就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超前的压力,时刻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这种爱不仅表现在语言中,更参杂在行动里。
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可以用来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感受大自然,感受里面对于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叹服,只有知道了生命的神奇,才能更好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当感知到更多的幸福之后,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幸福,和周边的朋友一起制造幸福,只有建立起幸福循环法则,才能让这种正面的情绪,引导孩子一直健康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