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是所有儿童耳熟能详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最早却是一个关于成年人善与恶,罪与罚的小说。原作中的公主是国王和仙女的女儿,为了保护家园免遭女巫的破坏而使用魔法与邪恶势力抗争。年,女作家珍妮将其改为儿童故事,并于在法国导演让·谷克多的执导下搬上了大银幕,这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故事原版。
在这期间,无数的导演都想方设法对故事进行了丰富和改编,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而留在中国观众心中,影响最深的一部当属年迪士尼版本的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孩子们大部分都对这部作品留有印象。在我的记忆中,如此凶猛的野兽竟然也会如此楚楚可怜,而善良美丽的公主不仅没有因为丑陋的外表而嫌弃他,反而用真心换取了幸福生活,这样一部情操高尚的电影显然值得被歌颂。
随着技术的日趋完善,将童话故事真人化一直是各大电影公司努力的重点,作为行业巨头的迪士尼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是如果固守原来的故事内容,仅仅将平面故事拍成立体化故事,显然迪士尼不屑于此。尽管真人版在大部分内容情节上与动画版情节一致,但是里面仍然有大量的细节进行了调整,而恰恰是这些调整的细节让这部影片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艺术执导和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年青少年选择奖最佳奇幻类影片的殊荣。
今天,我想从这些细节的改编来谈下影片对于真善美主题的延伸和挖掘,很多细节虽然只是细微的调整,但却让影片更富有感染力和真实性。以下八个小点在这个完整故事中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正所谓小改进,大创新,正是这一个个细节调整让影片散发出与时俱进的光彩。
01、深入探究贝尔知性的形象,让她充满了女性独特的魅力。
贝尔是知性女子的代表,在动画中她的脸庞是原型的,可是版却选用了瓜子脸英国演员的艾玛·沃特森,作为人尽皆知的《哈利·波特》赫敏的扮演者,艾玛知名度极高,而与贝尔更为相近的是艾玛本身就是学霸,曾经同时被牛津大学、布朗大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录取,并最终选择自由宽松的布朗大学。更可贵的是,艾玛还是联合国世界妇女亲善大使,致力于推行性别平权,因此出演本部影片可谓众望所归。
贝尔热爱学习,整日与书为伴,被村里人戏称性格孤僻,因此鲜有同伴。在版中加入了贝尔教孩子认字的情景,村里人说”这个村子有一个认字的已经够了”,言语中尽显嘲讽,而在版中,贝尔只是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提到了《杰克与豌豆》这本童话书,显然贝尔不会仅仅聚焦在童话故事中,因此将这个信息删掉,而是多角度展现贝尔新时代女性的风貌。
与原版不同的是,新版中的贝尔个人张扬,他敢于向野兽说不,摒弃了原版中有些腼腆和不自信的贝尔形象,转为更加主动和阳光的性格特点。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对野兽时,还表现在对追求他的加斯特时,贝尔对于加斯特没有特别明显的拒绝,但观众从贝尔身上却能清晰感受到她内心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鄙夷,这些都是由于时代特点造成的,而新时期对于高学历、事业型女性显然更加包容和平等,因此不易过度展现,这正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物特点。
02、削弱了加斯顿的张狂性格,采用含蓄内敛的方式展现反派的邪恶内心。
版的加斯本身材魁梧,面貌俊朗。他有着迷之自信,尽管在其他女孩眼中,他是完美男人的化身,但在动画中我们看到他扔掉贝尔心爱的书籍、进入贝尔家将脚放在桌子上,还脱下了袜子等等不礼貌行为。这种表现方式对于动画来说是一种有趣的表现形式,可是在真人版中很容易让观众反感。
其实,加斯顿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版中,卢克·伊万斯较原作更加迷人。他疯狂地迷恋贝尔。尽管他蔑视知识,同样认为女性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在追求贝尔时更加谨小慎微。在他眼中,贝尔是女神,他无法清晰描述到底贝尔美在哪里?但是观众们知道,这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
在最后一场城堡打斗中,加斯特一意孤行,甚至在性命不保时求饶,版和版对于加斯特的阴险狡诈都采用了正面表现,但是原版中加斯特使用弓箭,并且是在野兽原谅他后用刀刺伤了野兽。而新版中加斯顿使用手枪,在射击之后因城堡桥梁断裂而坠落。原版更强调人物的咎由自取,而新版更有种命运因果报应的循环论主张。新版中对于加斯特的刻画更注重面部的特写,利用真人的情绪效果带动观众,而原版更注重全身的近景,通过行动凸显加斯特的自私贪婪。
03、女巫形象更加生动、父亲戏份被删减,将焦点对准贝尔和野兽。
很多人知道父亲是一个发明家,却不一定知道他其实也是个失败的商人。他沉浸在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自拔,极度耗费财力物力,所以才会踏上参加展览会的路途而被困在野兽城堡,父亲是串起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剧中的女巫同样如此,故事从女巫开始,将王子异化为野兽,故事以女巫结束,将野兽变回王子,女巫的作用正是检验善良的标准。
在新版中,女巫施加咒语时给出脸部特写,并且化身为漂亮的美女,这点在原作中并未出现,恰恰是为了嘲笑野兽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女巫施法的过程就如教育孩子,这是对女性家庭教育中地位的一种肯定。
其实在小说中,就连贝尔父亲误入野兽城堡也是由于女巫的引导,但是这一点对于表现人物意义不大,所以在两版中都进行了删除。这样删改并无不可,会让观众感觉到冥冥之中的之中神奇安排。为什么贝尔会遇到野兽,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缘分注定的。但这也引出一个疑问:如果来的是一位丑陋的姑娘,野兽会因为要解除魔咒而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吗?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童话故事要积极向上,正是这种反差才更让故事具有可看性和反思性。
04、特意突出玫瑰的作用,让叙事线更加通畅、真实。
玫瑰是女巫留下的“计时器”,原版中说当花瓣全部凋谢之时,野兽和伙伴们的面容将无法被恢复,这样就给影片设置了倒计时,而新版中又强调了21岁这个年龄概念。随着玫瑰的掉落,野兽变得越来越焦虑。
同时玫瑰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工具。新版中贝尔在父亲出门时特意强调自己想要一只玫瑰,于是父亲在迷路之时,似乎是玫瑰在向他招手,并且引导他摘下了野兽花园里的玫瑰。原版中只是说他“误闯城堡”,但到了新版父亲却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所以以贝尔置换父亲才有了可能性。
当贝尔得知西塔楼不能去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因为那里存放着女巫的玫瑰,而因为好奇的探索欲让野兽对她大发脾气,而这促成了贝尔的愤怒离去,也让野兽有了英雄救美的机会。恰恰是这次营救让野兽受伤,而对野兽舍身相救的怜悯心改变了贝尔对他的态度,成为全片的转折点。
在新版影片结尾,尽管花瓣已经落下,贝尔还是亲吻了野兽,野兽也终于变回王子,这时的玫瑰花似乎有了人类的感性,愿意为这对眷侣多停留片刻,表现出唯美浪漫又略带遗憾的情景效果。
05、茶壶太太有了丈夫,大结局的温馨效果有所加强。
原版中的茶壶太太并没有伴侣,而新版中她的老公是莫里斯,甚至前面还有呼应,当贝尔问莫里斯是否忘记某事,莫里斯说自己忘记了但是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事,这是一处伏笔,正是为了影片中的大团圆结局做铺垫。
在城堡大战中,原版体现出了欢乐的元素,新版加入了茶壶太太与莫里斯相认的片段,让影片包含了家庭欢愉的温暖。新版更像是一场闹剧。为此还加入了钢琴角色,这个角色的加入是增加更多的欢乐元素,用琴键当武器,想象力非凡且视觉效果震撼,以野兽一方的齐心协力来反衬出加斯特的“失道寡助”,并且以茶壶太太和莫里斯的吻还原成了真身,这种和谐氛围的营造真实可信,也让儿子小齐可爱的性格有了家庭依据。
对于童话故事,所有观众都在期待大团圆,真人版的表现力显然会比动画版更强,所以能打高分理所应当。
06、强化美女爱上野兽细节,让贝尔爱上野兽的正是知识和善良。
影片的主旨是喜欢一个人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