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全球变暖,让今年冬天的冷显得异乎寻常。其实早在20世纪初,那时的冷才是真的冷。现在的冷因为现代化的房屋和取暖设备,还有各类保暖衣物而变得容易抵御。20世纪初的旧社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让冬天的冷显得无比残忍。
旧社会里的东北贫民,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的呢?奶奶是年生人,小的时候,在入夜的炉火边,或是蒙蒙亮的清晨,裹着厚厚的棉被,触着随着灶火的燃起而渐渐消融的窗花,听她讲“冷”的故事。
网供图,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哎!旧社会,那才叫真冷。全屯子,没有几家有几条棉被的,谁家也舍不得铺被子,炕上铺的都是草,条件好点的草上面能铺一张炕席,年头多了炕席破了也舍不得丢,破洞的地方,用皮子或布头缝上补丁。那时家家屋里都有土炕,烧上火,炕热了,全屋都热了。灶里扒出一火盆炭火,压实了,从早晨能热到下午,下午再扒一盆,热到上半夜,家家不等天亮,就早早起来烧火。因为下半夜天更冷了,火盆也渐渐没了热度,屋里的气温骤降,睡着睡着,头发眉毛就冻了层白霜。现在很多老年人,都还是习惯凌晨三四点起床。整个冬天,全靠那铺火炕了,如果没有炕,就没法活了。
网络供图,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那天冷的呦!有点棉花都絮到孩子的棉袄棉裤里,那时孩子们很少有内衣穿,多是光着身子穿棉衣裤。没有换洗,穿了大半冬天,孩子跑跳玩闹,大人劈材,刨粪堆,干力气活儿,棉衣里面难免被汗水浸湿,晚上脱下来,放一宿还没干,就得到灶上架火烤了才能上穿上身,不然,手一伸起去,冰凉得像石头。
网络供图,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那时候家家住的都是土房子,低矮的房顶压着厚厚的草毡子,寒冬时节,一场大雪下来,房子就变成了白色的敖包一样。为了防止烧火点燃房顶的草,烟囱多半不是修在房顶的,而是独立出来的土垒的圆柱形,紧邻着房山墙壁,依屋而建。有时候烟囱的热熏得冷空气和周边的雪化凝结成冰,堵住了出烟口,烟口变得细小,炕洞里的烟排不出去,就会从土垒的炕缝里冒出来,厨房里锅里煮着食物,灶里烧着火,蒸气弥漫,开着门放烟气,冷热气对流交替,使得一半的气体浮在空中,如同仙境,屋子里走动的人,只见下半身,上半身淹没在浓重的雾气里了。
网络供图,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丰年还好,遇上灾年,吃不够吃,烧不够烧,家家都至少三五个孩子,那冬天才叫难过。棉花不够用,就把芦花采来当棉用,可是哪有棉花保暖啊!滴水成冰的年月,要是头上没顶狗皮帽子,走出去一会儿的功夫,耳朵就能冻起泡,手脚也冻得麻木生疼。再加上食不果腹,那遭罪呦!没有柴烧,就得去打野草,高的草割没了,趁大雪还没完全覆盖大地,就去搂柴火,有一种叫做大耙的工具,可以把匍匐在地面的杂草收集起来,十几二十岁的壮年,搂一趟下来,再冷的天,也会浑身汗湿脊背,天寒地冻的,不能停下来,停下来,汗水就是粘着衣服,棉衣都会冻得硬邦邦。越是在灾年,冬天的北风越是显得凛冽。刀子一样。旧时的冷让贫苦的百姓吃尽苦头。
贫苦的生活环境,给人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与摧残,却也一样阻挡不住人们对快乐生活的向往,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与寒冷正面刚。搂草打兔子,冰洞刨鱼,火盆烤土豆儿,没有棉鞋,就穿乌拉草。
东北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貂皮,在旧时,贫民想都不用想,而乌拉草,真的是个宝,它为老百姓抵御严寒,作用不可小觑。那时做不起,买不起棉鞋的人们,把破旧的鞋子里上乌拉草,一双脚就能安全的过冬了。乌拉草源于大自然,取之不尽,是老天对贫苦大众最好的馈赠。
讲旧故事的奶奶,永远停留在了上世纪90年代。从旧社会一路走来,她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近一个世纪的翻天覆地的变迁。老百姓生活的飞跃式改善。
历史的车轮,辗过岁月,旧时光渐行渐远,东北的冬天依旧冷,但在强大的祖国怀抱中,这样的冷再也不会让人感到痛苦难熬,这样的冷成为了别有味道的景致承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