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物种,由于其珍贵性加上这几年的宣传,如今已经是我国最著名的动物了,即便是刚开始懂事的孩子,也知道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熊猫的外表十分呆萌,本身属于熊科的物种,但却给人十分憨厚的形象,全身只有黑白两色,而且黑白两色之间的交界线明显,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在很多场景下,我们都能看到以大熊猫形象为主的视觉元素。大熊猫的历史非常悠久,被业界称为“活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万年前的始熊猫,它被认为是现代大熊猫的祖先。其实大熊猫发展到现在的这个样子,是经历了数次进化的,并且从肉食性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吃竹子为主。简单来说就是多万年前,始熊猫出现;更新世早期(公元前万年左右),小种大熊猫出现,此时大熊猫已经进化到以竹子为主食了;更新世中后期(公元前70-50万年),巴氏大熊猫出现,此时大熊猫家族的发展到了鼎盛的阶段,分布范围十分广,除了我国广泛分布之外,甚至还延伸到了越南北部等地;后来同期的各种动物相继灭绝,而大熊猫则生存了下来,并且保留了其原始的形象。如今大熊猫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它不仅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最为珍贵的动物资源,同时保护大熊猫还会对其他生物的保护带来一定的好处,比如保护大熊猫就意味着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的动植物也跟着受益。不过虽然人们不断攻克熊猫繁育的各种难题,圈养大熊猫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对于它们来说,繁育中心、动物园等人类构建的环境里面,都不是它们真正意义上的家,大熊猫真正的家在野外。让大熊猫“回家”现代大熊猫最早是年被全世界人们认识,当时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得知四川当地有许多动物,其中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动物让他尤其感兴趣,后来他便陆续雇佣猎人捕捉大熊猫,直到5月份的时候,他们捕获了一只大熊猫,只是后来在运输的过程中这只大熊猫不幸死亡了,戴维之后将其制成标本运到了法国博物馆展出,从此大熊猫这种动物被是世界人民认识。年,我国将大熊猫的保护等级升为最高级,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此大熊猫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纪元,任何针对大熊猫的违法犯罪,都将被严厉打击。在网上经常会有人开玩笑地问:大熊猫能吃吗?这个问题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历史上还真有人吃。在大熊猫发展的全盛阶段,即巴氏大熊猫阶段,这个时候史前人类的智慧也在高速发展中,从出土的一些大熊猫骨头化石上看,有许多“砍痕”,表明这个时候的大熊猫很可能经常被人们捕食。大熊猫真正的家园是森林,经过多年的人工繁殖,年全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只,加上野生环境保护得当,其实大熊猫野放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也有了足够的实验样本供人们尝试,事实上我国的大熊猫野放工作早就在进行中了。年的时候大熊猫“祥祥”作为野放对象进行尝试,经过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训练之后,专家评估“祥祥”放归大自然的条件已经成熟,便进行了野放,但后来这个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是“祥祥”野性不够,被其他雄性大熊猫追赶摔伤后死亡。后来又陆陆续续进行了几次野放尝试,从年的大熊猫“淘淘”开始,研究人员们已经逐渐攻克了大熊猫野放实验的各种难题,截止到年,我国野放的11只大熊猫在野外的存活率达到了81.2%,也就是说11只存活了9只。在年回捕的大熊猫里面,研究人员发现了其中一只正是年放归的“淘淘”,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专家们十分兴奋,因为这意味着大熊猫“淘淘”已经完全适应并且能够在野外独自生活,大熊猫真的“回家”了。大熊猫“回家”,在我们普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看起来也很简单,无非就是野化训练加放归自然,但是整个过程却困难重重,而且是多方面的,虽然之前人们已经解决了大熊猫人工繁育的各种难题,但是大熊猫野放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物种,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研究演员不断完善理论加实验。野化训练难要把圈养的大熊猫放归野外,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大熊猫的野化训练,一个纯圈养的大熊猫想要完全野化,是困难重重的,这也是当初“祥祥”不能在野外生活的重要原因,毕竟在野性和领地意识等上面,不能与完全野生的大熊猫相提并论。后来“淘淘”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它是雌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属于半野生状态,出生之后就由母亲照料,没有直接与人类接触。当然,野化训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的板块之多、项目之复杂,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比如单纯是一个领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是数年的时间,这还只是大熊猫野性训练的其中一个小板块,此外还有采食、寻找水源、识别同伴及其他野生动物或危险等等训练科目,如果要将一只大熊猫培养成完全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环境难经过野化训练之后,由人们评估认定大熊猫已经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之后,并不是说它就一定能够在野外生存,实际上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比如此前的“祥祥”,虽然身体素质、生存技能等条件都已经达标,但是却因为野生大熊猫的攻击追赶,导致摔伤,最终因脏器衰竭而亡,与真正的野生熊猫相比,人们野化训练之后的大熊猫,还是处于弱势的。野放的大熊猫能不能适应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因为一旦放归野外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可控,虽然依靠特制项圈人们能够监测到熊猫的活动范围,但是对于每只大熊猫在野外究竟遭遇了什么事情,谁也不能保证完全在可控范围内,所以挑选大熊猫的放归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其中野生大熊猫密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竞争过大,太低了则不能很好地交配繁殖。监测困难大熊猫放归大自然之后,并不代表人们就“撒手不管”了,实际上对它们的监测困难程度不亚于野化训练。目前的主要监测手段就是佩戴项圈GPS定位、采集粪便、脚印等等,用以判断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范围及生存状况,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地监测到熊猫在野外的全部生活情况,且项圈用了几年之后会没电,加上熊猫在日常活动中也会将项圈弄掉。目前人们主要采取回捕的方式用以后续研究大熊猫在野外生活的各种情况,包括身体是否健康,是否能够正常受孕繁殖等。比如在年底回捕的大熊猫“淘淘”,研究人员就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得到的结果也令人满意,“淘淘”的所有指标都是健康的,体重达到了千克以上,表明它已经完全适应了野外环境。当然,回捕的另外一项工作也很明确,那就是重新佩戴GPS项圈。舆论压力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教育,大熊猫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但凡是关于熊猫的新闻,基本上都能够引起全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