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母亲愿望淡如水,只为衣食两无忧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境内的大娄山山脉深处,坐落着一个十分偏僻而封闭的小镇,与其他毗邻的乡镇相比较,他因为距离县城最遥远、海拔最高,山路蜿蜒崎岖、偏僻落后等不利条件,长期以来一直未被外界的人们所了解。而今,当地政府为了开发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宣传造势,增加其文化内涵,赋予其传奇色彩,提升其开发品位,潜心挖掘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故事这样说,时间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大诗人李白因言获罪被朝廷贬官至夜郎故地,他孤身一人历尽艰辛、吃尽苦头,远行来到古夜郎播州府邸,继续北走一路游山玩水,找到了一个民风淳朴、山川秀美、与世隔绝、恍若世外桃源的地方,他在此生活了一段时间并留下了凄美而动人的传说。
为了让诗人李白的事迹声名远播,故在解放初期设立乡镇时将此地命名为“太白镇”。据史书记载,李白当年被贬职发配至夜郎,但是否来到今天的太白镇目前还没有任何史料佐证。当地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可谓是尽心尽力,其心之诚更是难能可贵。今天他们又提出将太白镇打造为“最美高原小镇”的宏大战略计划。对于一个既没有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民情优势,又没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偏远乡镇,乡镇领导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魄和敢想敢拼的精神令我感到无比欣慰,要是这一宏大计划能早日实现那就是太白人民之福了。
太白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是绥阳县最最为偏远和贫穷的一个乡镇,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绵延不尽的山脉阻断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道路,导致这里长期与世隔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有的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封闭的大山沟,人们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那里才有了唯一的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我这几年回到家中向母亲讲述了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把我见到的城市繁荣景象给她做了描述,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我说的是真话,还指责说,你这个孩子怎么出门几年就变得不诚实了,老是爱吹牛。我说等我挣到钱了把你接到外面旅游到处看看你就不会怀疑我说谎了。她说,外面哪有我们老家好看,在她的心里还是太白老家最好。
太白镇是绥阳县所有乡镇综合条件最差的乡镇,现有可查询的资料显示,太白镇,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地处绥阳县北部,东接青杠塘镇,东南与正安县小雅镇为邻,西抵黄杨镇,西北连桐梓县。行政区域面积.78平方千米,现有户籍人口2.04万人。历史沿革,明、清代,属赵家里。民国时期,属五区。年4月,属七区,后称坪坝区。年,成立太白公社。年,太白公社改区。年7月7日,太白区撤销,太白万寿2乡合并为太白镇。截至年10月,太白镇下辖1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星火社区,水坝村、太平村、凤凰村、官庄村、高坪村、富裕村。太白镇地处大娄山脉中段,属丘陵地区,地势高南低,海拔由南向北依次—米,平均海拔米。它山高谷深,土地贫瘠,道路险峻,发展潜力薄弱。
乡镇府所在地太平村,西南面被深不见底的大千峡谷和谷底溶洞中流水形成的太白河阻断;东面被高不可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野猫岩阻隔;西面是越走海拔越高的天门山,北面被天然屏障银坪山隔断。在没有修通公路之前,要通向外面的世界,唯一的出路就是沿着野猫岩数百米垂直崖壁,从观音殿方向的山顶隘口蜿蜒直下,沿着人工开辟的山间小道,用手抓住山上的小灌木向下缓慢滑行才能到达山下进入水坝村,然后沿着太白河方向顺流前进就可以进入青钢塘镇、旺草镇、洋川镇,走出绥阳县,从而走向外面的世界。野猫岩隘口是进入太白镇的重要门户,地势险要,胆子稍微小一点的人从山顶往山脚下看一眼就会被吓得双腿发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高难度的攀岩动作。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尝试过一次,非常危险,爬了一半路程就被吓得退了回去。
大山挡住了人们通向外界的道路,却阻挡不了人们对外界联系的向往。解放战争结束后,大西南地区的剿匪运动有序推进,当解放军进攻太白时,在野猫岩一带受阻,盘踞在野猫岩几处洞穴中的守军依靠险要山势构筑防御工事,顽强阻击解放军的进攻。解放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仍然没有取得丝毫进展,经过漫长的对峙后,解放军使出了杀手锏,夜袭。趁着月黑星稀用藤条攀爬到洞穴附近偷袭成功。坚守在洞穴中的守军眼看大势已去,只好放下武器投降。投降后的守军没有逃出灭亡的命运,没过多久,在解放军的押解下举行了游街示众,游街审判结束后在群众的围观下集中进行了处决。听亲历见证的老人们回忆当时的情景,一次就处决了数十人。
太白镇古名反坪场,解放前的太白延续了多次地名更换,为纪念解放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和付出的重大牺牲,成立了反平区政府,有平息反叛之意。我中学毕业前参加中考的时候在县城遇见一位老人,他问我是哪里的人,我说是太白镇的,他说太白哪个位置,我说这么近你都不知道?他想了一下说,是不是“反平”?就是啊,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没有几个知道这段历史的了,我告诉老人。
我父母都是生在太白长在太白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说他们是农民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养活一家人的土地,土地包产到户的时候我父亲共分到七分土地,不到一亩地。母亲是土地包产到户后才到我家的,所以没有任何土地。姐姐、妹妹和我都是土地包产到户后出生的,自然是没有土地的“黑户”,一个几乎没有土地的家庭是不足以称之为农民的,但事实是,种地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
我的家乡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儿子较多的家庭,只要儿子结婚后就要与父母所在的大家庭分家另立门户。我父亲共六个兄弟姐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曾祖父去世后留下了两间木结构瓦房老祖屋,爷爷在分家时把房子分成了两份,一间留给将来要赡养他们的小儿子,另外一间分给其余三弟兄,分家后我们家和两个伯父家,三个家庭一起住一间房子。
二伯父家不久后另立门户在老祖屋后建了新房,大伯父家和我们一家人一个房间,把屋子分成二等份,堂屋两家人共用,农作物、生产工具之类的杂物各自堆放一边,房屋的所有权仍然是大伯、二伯和我们三家人平均分配。后来,随着条件慢慢改善,每个家庭都建了新房,我们家搬到了较远的地方,我们所占老房子的三分之一以土地换房的形式转让给二伯父家。大伯父家虽然也新建了房子,但老房子始终没有转让给二伯父家,目前还住着只有两米宽,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所谓门面。我们家五口人和大伯父家五口人挤在面积不足60平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十几年,吵吵闹闹矛盾不少,但总体还是和谐相处。
我父母和爷爷奶奶们的大家庭分家的时候,奶奶分了一个装食盐的陶罐子给我们家,这个罐子成为我们家唯一的财产。分家后父母一无所有,只分到了一个食盐罐子和七分土地。记得若干年前,我还见到了那个食盐罐子,是本地产的土陶罐,要是瓷器的还好,至少可以卖点钱。可以想象当时父母的心情有多么沮丧,面对重重困难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桥头自然直,简单的日子还得维持着过。
在我们家里,母亲始终是家庭的中心人物,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她时刻操心着全家人的生计问题。八十年代初,农村还处在大集体时代末期,农民的生产生活普遍受人民公社的影响,土地下放到户后仍然要不定期的参加集体的义务劳动。个体户和市场经济还没有形成,人们的吃穿住行都来自于土地生产,没有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渠道。我们家唯一的生活来源靠仅有的几分土地种一些玉米、土豆和红薯。在青黄不接,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外婆家会及时伸出援手,但长期靠外婆家救济也不是办法。
面临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家迎来了生活的希望,在离家较远的银坪山上有很多荒地,土地刚下户的几年里,那些荒地没有主人,谁开垦就归谁所有,村里的人们都争抢着去开垦。虽然银坪山很陡峭险峻,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有的地方牛都不能翻耕,只能靠人力用锄头一块一块地开挖,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获得自己的土地,对于一个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讲,还有比这更具诱惑力的事情吗?
我们家没有养牛,村里养牛的家庭也不多,那时候家中养有牛的都是村里的富裕户,与后来的万元户差不多,十分令人羡慕。母亲每天都起早贪黑拼命地挖土开荒,她靠着一把生铁锄头和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不停地挖,心中有了盼头做起事来也不累,有些时候甚至把吃饭的事都忘记了。那时候总有使不完的劲,不知道疲惫是什么,直到天黑了也不愿意放下锄头回家,母亲自信地告诉我。
我从六岁开始帮助父母从事农业生产,深知其中的劳苦和辛酸。贵州省百分之六十多的土地都是喀斯特地貌,耕作方式极其原始落后,粮食产量很低,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耕地方式还是延续人力锄头挖的方式,有的地方别说是机械化,连牛耕化都实现不了。与中东部省份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相比,贵州省要是不穷,真是天理难容。贵州人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的那份坚忍不拔让人佩服不已。说句良心话,贵州人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出身条件不好,而非人为原因。
我们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是拼命的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拮据的生活。三十多年前的生活资料十分匮乏,穷人家庭另当别论,就算是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在饮食生活方面也只能吃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根本不像现在的农贸市场,想吃的东西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得到。
开垦荒地的工作还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一刻也停不下来,因为谁都不愿意放着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去捡。母亲怀上我后,她没有停止过劳作,无论天晴下雨依然坚持开荒挖地。有一天她顶着大太阳正在山上挖地,突然肚子疼痛得厉害,感觉是要临产了,她忍着剧烈疼痛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才回到家中,回到家里自己烧好热水,做好分娩前的简单准备工作。
母亲告诉我,我出生的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底,大概太阳还有一根竹竿高的样子,也不知道具体的时间,那时候没有钟表,她也不知道时间是什么,只知道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母亲只记得听到我呱呱坠地的时候她往窗外看了看太阳就大概估计了我出生的时间。每当我生日的时候,我就会拉着母亲的手,让她出门看看太阳的高度,我再根据太阳的高度对照钟表时间粗略估地估计我出生的时间。
我出生的那几年,很多家庭都在为温饱问题操心,能吃上土豆红薯就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大米是后面十几年后才有的,玉米、红薯是当时的主粮,吃玉米也要掺杂点野菜之类的东西才能算是会过日子,在村里不会做野菜的家庭主妇会被认为是败家子或落个不够贤惠的名声。当时吃得比较多的野菜有蕨苔、软荞等。蕨菜在那几年是绝对的宝贝,他的根部富含淀粉,开春后刚发的嫩芽肥厚多汁。
每年三四月份,银坪山、大草面山等山上到处是采挖蕨菜的人。蕨菜可食用的部位主要有地面部分的蕨苔和根部的淀粉。将蕨菜根部挖回家中,用木棍敲碎,用水浸泡后放盆子中沉淀,去除表面的杂质后,剩下的就是雪白的淀粉,再将淀粉弄成各种便于存放的形状,晒干后就得到极为珍贵的蕨粑。三四月份,蕨类植物开始破土发芽,刚长出地面的嫩芽肥嫩多汁,看了陡增食欲,采集时,只需要采摘蕨菜的嫩芽部分,我们称之为蕨苔。蕨苔采摘回来后,要在太阳底下晒干后便于存放。晒干后的蕨菜嫩芽就是今天星级酒店才能吃到的“蕨苔”。蕨粑和蕨苔在饥荒年代都是被逼无奈才用作充饥的野菜,在今天只有在星级酒店才能享受到,不得不承认是时代在和我们开玩笑。
我小时候还十分喜欢一种被称之为“软荞”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为清明草,因为在清明时节发芽开花时采集。只要邻居中有谁家在做软荞粑,我们村里的一群小孩就会守在他家里不走,直到主人家实在看不过去,给每个小孩发一小快软荞粑,我们才会满足的离开。野生的软荞每年春耕时节开始发芽,开小黄花,可生吃,现在被视为庄稼地里的可恶杂草。
我有幸品尝过这道美味食品,但不是我家做的,是在别人家“游击”的。软荞不能单独食用,要和糯米一起做成“软荞粑”才算最佳搭配。软荞粑的做法我亲眼看过,至今历历在目。先将野外采集的新鲜软荞嫩芽清洗干净,放入热水中煮至半熟,从锅中捞起晾干;将一定量的糯米煮半熟,从锅中捞起晾干,放入蒸笼中蒸熟;趁热将糯米和软荞混合放入石舂内充分敲打融合,待糯米软荞融合均匀后,用手工揉捏成圆团形状即可,食用时蘸上炒熟的黄豆和芝麻做成的粉面就可以了,味道十分爽口。
说起吃的我就口水直流,以至于将我们的主题抛到了九霄云外。现在大鱼大肉吃腻了的人会觉得吃野菜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可是当时的人们天天吃野菜会把肠子吃成绿色,吃得想吐,营养就更谈不上了。能让我们吃饱肚子是母亲最大的愿望,我们家的主食是玉米面饭,菜主要吃土豆、红薯、青菜。家里种的粮食在年景好时够吃大半年。我出生才几个月的时候,母亲营养不良,家里又没有营养品可以补充,我们吃的饭菜里没有一点油水,每顿饭都是清汤寡水,吃饱了的肚子过不了多久就又饥肠辘辘。由于没有其他可以补充的食物,只能忍耐着饥饿过日子。母亲告诉我,她那时候最想吃的是鸡肉,经常在睡梦中出现吃鸡肉的场景。外婆是最疼母亲的人,她将家中仅有的几只鸡抓了两只送给我们,还送了鸡蛋。
在那个温饱问题比较突出的年代,每个人的愿望都比较简单淳朴,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让我跟着他们饿肚子,希望我长大后每天都能吃饱饭,她在给我起名字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给我起了个很“土气”的名字,叫“刚子”,我长大成年后很不喜欢这个名字,因为他不是一般的土气,简直是土得掉渣。但把时间回放到三十多年前,这个名字却寓意深刻,蕴含着老人们朴素的愿望。在农村,刚子(缸子)是老百姓用来盛大米、玉米、高粱等粮食谷物的器皿,家中有了满满一缸子的谷物象征着丰收和富足,所以这个名字是古朴超实用主义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多。而今,母亲的愿望又是什么?是儿女们永远陪伴在身边,这是我最大的伤痛。前几年我休假回了家一趟,母亲总是要我靠近她坐,她说:“哪怕你坐在我旁边不说一句话,我也会感觉到很幸福,因为你那么多年都在外地工作,我们一天天的老了,我能看到你的时间还有多少呢”。我每年在家里休假时间,没有安排过一次外出旅行,也很少走亲访友,到处浪荡玩耍,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着陪伴我的母亲。
让儿女们陪伴在自己身边,对父母来讲是一个再不能简单的愿望了,我却始终不能满足他们的心愿。每年难得见面一次,每次都是狠心的离开。我们仿佛一辈子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累,都说穷二代是身不由己,按照三十年一代人的算法,到我这一辈有史可查的已经是穷九代了吧。希望我能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早完成使命,早日回到家中陪伴我最敬爱的父母。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愿上天假以五百年,常伴双亲不远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