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一条河两座碑金台资讯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5/2

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

象征团结、和平、奋进的果洛建政纪念碑主雕塑。

幸福新生活。

老照片均由青海日报记者黄灵燕翻拍

车子在达日县沙日那沟查朗寺对面缓缓停下。不远处,8.4米高的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庄严肃穆。纪念碑前,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凛冽的寒风中猎猎作响,仿佛正在向我们讲述6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点点滴滴……

时间回到年。7月1日,一场盛大的欢送仪式在古城西宁举行。从东、西大街到湟水桥畔,一路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中国共产党果洛工作委员会、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一行数百人,携带粮食、装备等辎重,在果洛工作团团长扎喜旺徐、副团长马万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果洛。

当时,在人们的印象中,果洛还是一个人迹罕至、交通闭塞,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地方。谁说不是呢?直到年,这片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的土地仍由部落头人管理。生活在这里的51个藏族部落,分别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统治,总称“三果洛”。在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西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相继解放,尤其是西藏的和平解放,给果洛人民极大的触动。年,果洛部分上层爱国人士派出代表前往西宁,后又奔赴首都北京,希望党中央能派干部和解放军进驻果洛草原。年2月,中国共产党果洛工作委员会、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正式建立。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藏族语言及风俗习惯、学习骑马和野外生活技能……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7月1日,工作团艰难的征程正式开启。

队伍经过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以后,便进入了茫茫草原。脚下无路,过河无桥,高原缺氧,步履维艰。特别是三渡黄河,困难重重。8月4日,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行军,工作团终于到达果洛腹地——达日县查朗寺周边,并受到了当地头人、僧侣及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8月24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结合果洛的特殊情况,在查郎寺召开了由果洛地区各部落头人、宗教上层人士、各界代表共人参加的果洛首次民族联谊会议,宣告果洛地区和平解放!果洛草原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冉冉升起。

这次会后不久,便迎来了果洛解放后的第一个冬天。次年春,达日一带发生了牛瘟,牧民群众惊慌失措。在他们眼中,“牛瘟像一股黑风,会把牛群一扫而光”。了解到情况后,工委立即组织藏、汉20多名干部和仅有的三名兽医奔赴疫区,采取分群隔离、牛粪消毒、八方封锁等措施,并急电省委、西北局和党中央请求派飞机投药。两个月之后,牛瘟被彻底扑灭。

同年5月,当地组建多个工作分团,分赴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和甘南乔科地区,深入开展工作。每到一处,团员们访贫问苦,开展医疗贸易,实施救济,扶持牧民群众发展生产,广泛宣传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各分团共召开头人、宗教人士代表参加的会议67次,群众大会78次,听取政策宣讲的人数达4万多人。随各分团下去的文工队通过图片展览、放映电影、演出节目、发行图书等活动,向牧民群众介绍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民族贸易队由国家补贴运费,公平交易,明码标价,大大方便了群众。医疗卫生队深入帐房,救死扶伤。一年中,治疗了多人,抢救了一批奄奄一息的重危病号,草原上到处都能听到牧民们发自内心的称赞:

草原上飞来了金凤凰,

共产党给我们派来了世上好的“曼巴”,

救了我们的命,治了我们的病,

这样的大恩大德,

比天高,似海深,

我们世世代代忘不了!

工作团所到之处,靠讨饭、挖“哈拉”(旱獭)维持生计的“塔哇”(即赤贫户)蜂拥而来。一开始,各分团给他们发放救济款和救济物资时,有些人不敢要,甚至有人领了之后又退了回来,几经打听,才知道这些人是听信了“先甜后苦”的谣言,对工作团不信任。直到他们看到工作团给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后,这才放心接受帮助。根据记录,仅年就发放救济款余银元,粮食19万余斤,茯茶封,羊皮张,铁锅57口,镢头把,帐房11顶,石磨4盘。

虽然这些物资帮助赤贫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安置他们成为摆在工作团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团找到各部落的头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做通了各界上层人士的工作,划出了一些草场,安置了一大批赤贫游民。

可以看出,工作团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打开局面,站稳脚跟,赢得人心,离不开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忠于党忠于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

马万里曾在文章中这样回忆,“果洛地区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左右,冬天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一年四季没有新鲜蔬菜,主要吃牛羊肉和干菜。口粮和马料要自己到三十多公里之外的储粮点去背,烧的全由自己上山打柴、拣牛粪。在背粮途中和打柴时有的同志昏倒在路旁,有的冻破了手指和耳朵。由于缺乏氧气和营养,许多同志的手指甲塌陷,女同志月经不调,怀孕后常常流产。第一年冬天,全团人员住的都是单布帐篷,早晨起床时,被子上一层冰,脸上一层霜。第二年我们发动全体人员打草皮,挖地坑,盖草皮房。当时我这个工委书记住的草皮房子算是好的,雨天也是外面大下、里面小下,晚上睡觉要在被子上盖一块油布遮雨,其他同志的住房条件可想而知。还有些同志下帐遇到大雪,迷失了方向,得了雪盲,冻掉了手指和脚趾……”

年10月,中国共产党果洛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从查朗寺附近迁至县城东面的吉迈河畔。经过工作人员一年多的积极筹备,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有关规定,在与各方爱国人士充分酝酿协商后,年底,召开果洛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年1月1日,正式宣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区成立。在年7月2日至8日召开的果洛藏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统一规定,果洛藏族自治区改为“果洛藏族自治州”。紧接着,在原来工作分团的基础上,达日、甘德、久治、班玛4个县一级政权先后建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结束了千百年来部落封建割据制度的果洛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果洛藏族人民得以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从年到年,全州社会秩序日趋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市场物资供应充足,畜牧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后来,到了年,通过州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上级批准,将原属甘德、达日两县的北部地区划分出来,又建立了玛多、玛沁两个州属县,果洛全州共辖六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距离县城东12公里处的吉迈河畔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只有几处残破的土墙还保留着过去的影子,但矗立在此处的果洛建政纪念碑始终见证着先辈们的初心与使命。5.41米高的主雕塑是一名解放军和一位牧民并肩携手,两人共同高举一面五星红旗,目光坚定看向远方。

现在,两座纪念碑已经成为达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多少人眼含热泪、了解了那段历史;多少人高举右臂,重温入党誓词。

果洛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红色岁月不褪色新时代下焕光彩

5月7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当我们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红色教育基地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袤的草原上高高飘扬,纪念碑上象征果洛紧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果洛的三只和平鸽,宁静、平和,似乎向后辈诉说着那些红歌嘹亮,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六十八载风风雨雨,六十八载春夏秋冬,党的红色印记在高原越发鲜艳。如今的果洛达日,迎来富足与丰盈,焕发无限光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