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优势 >> 正文 >> 正文

超越时代的动物保护意识,从天子到平民,周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3/10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229/4319047.html

从周代开始中国便进入了农耕社会,耕种也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在当时一些原始的生产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狩猎”在周代就是人们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不过与周代之前相比,当时狩猎的生产性质,已经被淡化,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特殊含义的体育活动,并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内涵。

在西周建立之后,随着分封制度的确立,土地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绝大多数百姓都以耕种粮食作物为生,这也奠定了中国之后几千年的发展基础。

▲古代描绘狩猎的壁画

在当时虽然已经有部分百姓开始喂养家禽家畜,但由于整体生产力较为低下,因此人们能够用来饲喂牲畜的粮食也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人家是没有什么稳定的肉食来源的。

在这种情况下,狩猎就成为了人们获取肉类食物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诗经》等周代文学作品中,便不乏普通百姓参加狩猎的记载。

对于普通人而言,狩猎对象一般都是小型动物,他们会通过弓箭射杀或者布置陷阱等方式来抓捕猎物,有些地方的百姓也会几家人联合起来捕猎大型猛兽,不过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安全,而非为了获取食物。

▲兽皮制成的衣物

对于周代百姓而言,狩猎除了可以为他们提供食物之外,一些动物的毛皮也可以成为绝佳制衣材料。

在纺织业并不发达的周代,由于没有棉花这种优良的御寒材料,动物毛皮便是最重要的衣物原料,也是生活必需品。

对于周代贵族而言,狩猎中收获的肉类和毛皮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种附属品,他们真正享受的是在狩猎过程中的乐趣。

因此周代贵族狩猎,往往要提前划定出一片广阔的区域,之后再派出士兵或者仆从将这里的野兽驱赶出来,供他们狩猎捕捉。

▲周武王塑像

在《逸周书》中记载了周武王狩猎时的宏大场面,书中表示周武王在狩猎中竟猎杀了上万头野兽。

这样的数字显然是经过夸张处理的,但这个数字如果是周武王及其随从的总战果的话,那还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人们为了更好地将树林中的野兽驱赶出来,在狩猎前还会放火点燃树林,这种做法在当时一般被称为“焚林而田”。

但由于这种做法对于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且具有一定风险性,因此在周代并不常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狩猎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狩猎也逐渐发展出了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具备了全新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狩猎在远古时代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活动,但到了周代的时候,其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体育运动了。

后来人们还为狩猎增加了许多全新的文化意义,这也让狩猎文化在周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代祭祀仪式

在周代狩猎的第一重特殊含义在于祭祀

古人对于祭祀十分看重,周人在重要的节日里也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在这些典礼上最重要的莫过于祭品的准备。

在古人的祭祀仪式中,动物是祭品中的核心。

虽然周代已经有牛羊猪等家畜了,但周人认为相比于家养的动物,狩猎得到的猎物更加肥美,这不但可以显得祭祀者更加虔诚,也能够向祖先展示后人没有忘记武备之事。

狩猎还和古代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在周代时我国的土地开发还不成熟,许多地区的农田和野外森林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许多野生动物会不时进入田地觅食,这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古代猎人形象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古人在播种或者收获的季节到来前,一般都会进行狩猎活动。

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野生动物的数量,防止它们来破坏农作物了。

对于周天子而言,狩猎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

狩猎可以被当作一场大型的军事演习,当时天子狩猎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士兵们在狩猎前,还要有组织地将动物驱赶到特定的地区,这对于军队指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周天子在进行田猎大会的时候,就可以趁机检阅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后续的狩猎环节中,这些士兵也可以加入捕猎的队伍中,与野兽的搏斗也可以检验他们的战斗能力,而最后严明的赏罚制度,还可以起到整顿军纪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周宣王与其军队

因此周宣王就特地将田猎大会的地点,定在了位于天下中心的洛邑地区。

这样就可以将天下诸侯都邀请到这里参观,届时他便可以通过狩猎,向诸侯们展示周天子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并为自己营造赏罚分明的形象。

这样他就更容易赢得诸侯们的拥护,并完成中兴大业。

除了以上几条功能之外,周代狩猎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娱乐

在礼法制度十分严格的周代,天子和贵族们的娱乐生活,也是受到了诸多限制的,这让他们对于狩猎这种难得的娱乐活动分外喜欢。

针对这种情况,周人在承认狩猎可取之处的同时,也会对沉迷狩猎的天子或者诸侯进行规劝,并不时拿出后羿因为沉迷狩猎,而丢掉国家的故事来提醒他们。

由此可见,周人对于娱乐活动的克制态度,而这种态度也让狩猎的地位得以保证。

在周代,狩猎作为一项十分普及的活动有着众多的拥趸。

在这种背景下,狩猎也衍生出了许多规定,其中不少规定如今看来依然十分先进。

首先,周人对于狩猎的时间是有着明确限制的,一般只有到了秋冬季的时候,才可以进行狩猎活动。

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醒人们在农时应该专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给百兽繁衍生息的时间。

▲捕兽陷阱

之前我们提到过的“焚林而田”,也有明确的时间规定,那就是必须要等到虫子蛰伏入土后,才能进行,否则就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天子在进行围猎时,虽然需要士兵们将野兽合围起来,但这个包围圈必须要留出一个缺口。

这是为了显示天子有好生之德,不会赶尽杀绝,也是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

而且在射中猎物之后,一般来说参加狩猎的人,就不会继续向同一批野兽射箭了,这也是为了保证其种群的延续。

除此之外,古人在狩猎时对于捕捉对象也有诸多限制。

幼兽和怀孕的野兽,都是禁止捕猎的,人们也不能去鸟窝里掏鸟蛋,捣毁鸟巢也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这些动物不小心跌进了陷阱,那么周人还要将它们释放,这些都是为了让野兽们能够正常繁衍。

▲古人狩猎图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在冬季时是不会从事渔猎活动的。

因此每年入秋之后,百姓们都要上山将陷阱收拾起来,防止有野兽因此受困。

除非有猛兽出没,人们才会在冬季结伴捕捉野兽保护村庄的安全,否则这段时间是禁止上山的,就连捕鱼都是被严令禁止的。

在周代之前,古人便发明了在弓矢上淬毒来增加杀伤力的方法。

在战争中,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段,但是周人却明确禁止在狩猎时使用这种带毒的箭头,以免射杀不应伤害的动物,这也是周人仁慈的一种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还没有明确环保概念的周代,我国古人们就已经明白了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为此制定了许多特别的狩猎制度,这种思想后来被吸纳进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善良的底色。

▲古代猎户形象

而对于狩猎的诸多规定,也让这种原始的,略带残忍色彩的运动变成了“君子活动”,并在后来发展成为礼教体系的一环。

天子出狩也逐渐变成了国家难得的盛事,成为了彰显国力,体现君主才能的活动,这也让我国的狩猎文化,变得更加完善。

不过后来随着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百姓和山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逐渐失去了参与狩猎的条件,这让狩猎从全民运动逐渐变成了贵族专属的娱乐活动。

这种转变让狩猎中的生产元素,进一步减少,娱乐要素日益增多,这让狩猎的地位不断下跌,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代帝王出狩图

从狩猎地位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我国政治体制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天子巡狩也从之前的视察民情变成了劳民伤财的享乐活动,其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抛诸脑后,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逸周书》、《礼记》

中华传世经典阅读:礼记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20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