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资源 >> 正文 >> 正文

1249头极度濒危,比大熊猫还少长江江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5/3/30
#三分钟讲科普#

你或许不知道它的名字,但一定见过它宛若天使般的笑脸。它不但超过了大熊猫,成为极度濒危的动物,还是长江流域仅剩的淡水鲸类。

它就是长江江豚,一种在灭绝边缘徘徊了数十年,持续谱写下“长江哀歌”的哺乳类动物。

90年代,科研人员将五头长江江豚投入长江天鹅洲,让其在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中繁育,如今30年过去,现状怎么样了?

唯一的淡水鲸类

淡水河流中拥有鲸类,必须得有大量的河流食物。而一条淡水河流中如果拥有两种鲸类,更是说明河流中的生物多样性很丰富。

曾经,长江和亚马逊河一样,是世界上同时拥有两种淡水鲸类的水域。除了江豚之外,还有一种是白鱀豚。

可惜,白鱀豚至今不被发现已近20年,年被正式宣告灭绝。至此,万里长江就只剩下了江豚,然而它的处境也不好过。

宣布白鱀豚灭绝的当年,根据对长江流域的调查,发现江豚整体的数量,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多头,锐减到多头了。

过了6年,等到科研人员再次对长江进行走访调查时,这一数量已下降到了头。此时的江豚不但数量少,而且种群的分布极其碎片化。它也从大熊猫的手里,接过了极度濒危的标签。

为了解决江豚数量下降的严酷事实,科研人员一度想找到江豚的近亲,然后为它们配种。

此前有研究认为,海洋里的江豚,正是长江江豚的远亲,如果将后者引入到长江,没准就能解决数量濒危的现象。

但经过国内动物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江豚和海洋里的江豚并不是亲戚,它们的遗传、生理、形态等诸多方面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便把它们搭配在一起,也无法完成生殖。

既然捷径已经行不通,接下来就只能采取更艰难的保护性措施了。可是说要保护,具体又该怎么做呢?或者说江豚面临的威胁,具体有哪些呢?

被不断破坏的栖息地

长江没有全流域禁渔之前,江豚遭遇的最大危害便是捕捞作业带来的附带性伤害。江豚很早就是保护动物,渔民自然不会捕捞它,但是在捕捉其他鱼类的时候,给江豚带来的伤害也不小。

一位动物学家此前就听长江上的渔民说过,如果非法捕捞使用一些滚钩、迷魂阵等有害渔具,不但会杀死大量的鱼类,也会附带伤害到江豚。根据一位渔民早年所说,曾看到过一个迷魂阵的渔具里,直接横尸5头江豚。

作为长江里的顶级掠食者,江豚也是随着鱼群的迁徙而移动的。在长江口,此前上海的鱼类专家们也曾观察到,每年长江鱼汛时期,大量的江豚也会随着鱼群集中出现。

但同时也因为渔民的捕捞作业,这段时期也会成为江豚死亡的高发期。年前后,每当长江口鱼汛时期,死亡的江豚数量在16头甚至更多。绝大多数都是被渔网缠住,最终窒息而死。

另外一种影响到江豚生存的,便是人类行船导致的噪音。长江流域运输繁忙,螺旋桨产生的噪音对水中的鱼类来说是很大的威胁。

像江豚这样的大型鱼类,平时靠声纳系统来探测周围环境的,噪音的干扰会影响到江豚的回声定位能力。有时候因为辨不清方向,会直接被螺旋桨打死。

最后,沿长江两岸不断流入水中的化学污水,农药等污染源,也会对江豚的生存构成威胁。

这些化学污染物不能降解,会随着食物链逐渐富集,江豚处在食物链的顶端,相对于其他鱼类,体内积累的污染物会比较多,由此也会给它的生存带来威胁。

根据年的调查发现,长江干流里的江豚数量只有头左右。其余的江豚,则集中生活在鄱阳湖和洞庭湖水域。

尤其是鄱阳湖水域,彼时监测显示当地生活了至少有头江豚。这一种群规模相对稳定,和长江干流中江豚减少的情况比起来,鄱阳湖成了江豚的最后避难所。

而根据后来制定的保护措施,主要分为就地、迁移和人工繁育三种模式。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就地保护,但江豚原有的生态环境早已发生变化,就地保护已经不可能。

给江豚搬家

在石首,有一片叫天鹅洲的保护区,这里是科研人员最早给江豚开辟的新家。

还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起初是准备收留濒危的白鱀豚的。然而科研人员担心白鱀豚的数量已经极少,所以不敢贸然迁移,最终就把目光瞄向了江豚。

就这样,第一批5头江豚在90年代就来到了新家。这里是长江的故道,所以保护区内没有行船和外界的干扰,这些江豚很快就适应下来。

几年时间下来,5头繁殖成了40头。根据后来的调查,保护区内每年新出生的江豚有3到6头,相比于长江流域的其他地方,天鹅洲成了江豚唯一还在增长的区域。

保护区所在区域和长江干流相通,没有工业污染,只要维护得当,能够保证头江豚种群的生存。

然而在年的时候,南方地区突然的雨雪天气,让长江也结冰了。彼时的江豚没办法呼吸,只能用头去撞冰面。最终当工作人员发现的时候,已经有6头江豚因为撞击导致的伤口溃烂而死了。

从那之后科研人员意识到,对江豚的保护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区域内,应该建立更多的保护区。根据后来农业部门制定的江豚拯救计划,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何时的栖息地,建立新的保护区。

在年的时候,根据当时的设想,沿着长江的故道,接下来至少要建立5到10个保护区。

就这样,根据新开辟出来的保护区,江豚们开始逐个“搬家”。比如在年3月时,8头生活在鄱阳湖里的江豚,就被迁移到了公里外的荆州。

截止到年,长江流域有3个主要的保护区和1个保护基地,先后被开辟出来的保护区,不断有江豚迁入新居。

在保护区外的其他地方,像洞庭湖流域,通过禁止挖沙和加强渔政管理等措施,当地江豚数量也开始出现增长态势。

在给江豚搬家之外,国内也一直在开展人工繁育江豚的研究。这一进展持续了30多年。第一头人工繁育的江豚是在年出生的,年时第二头人工繁育的江豚也出生。

在新家生活的如何

截止到年,天鹅洲保护区内的江豚达到了头,这一规模已经是该保护区内最大的容量了。于是在当年,经过挑选出来的18头江豚,又被送到了洪湖老湾故道等地。

要不要给江豚搬家,也是有着严格要求的。正在哺乳期的母江豚不能迁移,刚出生的幼崽不能迁移。

即便是搬家的江豚,也会给它们建立“家族谱系”,科研人员会标定好它的父母是谁,同时还会详细记录父母子女的去向。

搬到新家后,不会马上把江豚放到野外的环境中,先让其在人工建立的区域适应环境,等到监测身体一切正常,才会最终将其放入迁入地。

除了搬家有严格的流程外,每个保护区都还有专门的巡护人员。作为保护区的守护者,他们需要每天对各自管辖的片区进行巡查管理。

谭佑先,他所工作的保护区是天鹅洲,每天他要巡查的地段将近百公里。摩托车是他最主要的代步工具,有些地段不能行车,往往还得步行趟水。

长江故道里没有行船和工业活动,主要监控的是沿岸的农业活动。谭佑先主要查看的,是有没有被到处丢弃的农药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时时向村民讲解丢弃农药瓶的隐患。

另一个巡查的,便是非法捕捞作业。在谭佑先看来,近年来由于不断的宣传和保护,非法捕捞的现象已经减少了许多。

而谭佑先早年其实也是渔民,保护区的建立,这一地区他和其他渔民率先该换了职业。年,天鹅洲保护区全面禁渔,谭佑先也从早年的渔民,变成了看护江豚的巡护人员。

除了人工巡护外,各保护区也设立了智能监控以及无人机巡护。监控不但能观察周围的情况,同时还实时监测着水质和水位的变化。

虽然采取的措施是综合性的,但目前长江流域的江豚,依然处在极度濒危状态。

结语:总数为头

根据年初公布的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的数量为头。有头生活在长江干流,头生活在鄱阳湖,还有头生活在洞庭湖。

这一数量规模是自监测以来,江豚数量的首次回升。但即便止住了继续下跌的局面,江豚整体的数量种群依然不容乐观。

但只要数量有所回升,就说明之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有效的。在动物学家看来,保护江豚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

年,江豚也从此前多年的二级保护动物,调整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随之提升的,有保护措施的升级,以及投入的保护经费增加等等。

此前的调查也显示,长江干流江豚活动的范围,相较之前有所扩大。比如在武汉以上的百公里江段,以往没有发现有江豚分布。年调查时,在这一江段看到了江豚。

除此之外,母江豚带着小江豚一起出游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都说明,只要保护性的举措持续下去,江豚数量的持续回升还是值得期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