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祝所有辛勤育人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呀!
后面接连是中秋和国庆,估计有不少爸妈会带娃秋游。我想,正适合分享英国孩子的“你11岁前要完成的50件事”。
11又,是不是个很有意思的年龄节点?
还记得《哈利·波特》里的9站台吗?这就是英国人的幽默和情怀。这样俏皮的描述当然比“12岁之前”要更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啦!
其实我知道这个清单有几年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清单的时候,果果才刚上幼儿园,当时就很受感动。
我想,主要是因为和我预期的落差太大吧。
因为当看到“XX岁之前要完成的XX件事”这类主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些比较有挑战的目标,例如攀登某座山峰,或出海航行。当然也可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和爱人吃一顿浪漫晚餐等。
当换到孩子身上,我的第一反应是,类似“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那样的列表,例如12岁之前要掌握的一些“必会技能”。
没想到,这个清单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个清单上没有一件事,是现代社会中,我们觉得孩子“必须会”的那些。
例如50件事中的前5个:(全部的清单会在后面文中详细列出)
gettoknowatree 认识一棵树rolldownareallybighill 从很高的山上滚下来campoutdoors 在野外睡帐篷buildaden 用木棍搭一个窝skimastone 用石头打水漂
大家明白了吧?这些事没有一件是孩子“必须会的”,但当我读了之后,又深深觉得,的确都是童年“应该体验的”。
快乐教育≠放任自流
看着这个清单,我重新思考该如何处理孩子“必须会的”和“该体验的”二者之间的关系。
孩子三岁以前,我们经常在讨论,给孩子上什么早教班好;
孩子三岁以后,我们又开始把焦点放在,我们让孩子上点什么兴趣班好;
孩子五六岁了,我们又焦虑,什么时候开始认字啊?什么时候开始学数学呢?要不要开始练习写字呢……
我觉得这些都没错。回顾陪伴果果这些年一路走来,我越来越明确的一个信念是:快乐教育≠放任自流。
因为从最根本的角度说,“快乐”和“知识”原本就没必要对立啊!
英国孩子的清单:第1件事,认识一棵树
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也是个普通妈妈,和大家一样,怎能完全不受大环境影响呢?
时不时地,一些现实就摆在眼前,仿佛总要让孩子们的“快乐”和“教育”互为阻碍。
每当这时,我发现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先理清自己心中所想。
当想到果果的教育,我感觉有点儿小焦虑时,我就提醒自己停下来自问:“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30件事,去寻宝
我发现这个提问适用于很多时刻,除了具体的,也可以回答笼统的。
例如,“我想要的,究竟是想让孩子拥有清华北大的头衔,还是看中名校这个平台能带给她的眼界和机会?”
我的答案是后者。再顺着这个思路:“那么要获得这样的机会和眼界,清北是不是唯一的平台?”又或者“如果想要去这样的平台,是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呢?”
当心中的答案渐渐升起,我感觉心里就轻松了很多。
第35件事,发现池塘里有什么
和当老师的朋友聊起我的思路,朋友很感慨:“这个提问,其实正是童年教育的核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将来”作打算,而忽略了当下——我想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就拿果果学钢琴这件事来说吧。相信很多爸妈和我一样,并不是非要孩子成为李云迪、郎朗那样级别的钢琴家,而是希望孩子全面发展,有点儿才艺。
如果说,学钢琴好处很多,可以开发五感和大脑,培养专注力和协调力,在学习之余有一样兴趣爱好。那咱这个目标,一定要通过上钢琴班来完成吗?
第4件事,用木棍搭一个窝
是不是做点儿其他的,也可以实现呢?例如:
会用地图看路(清单第45件事,下面只用数字标注),
每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骑车(11),
会自由涂鸦(18),
知道如何在小河上建个小堤坝(14)、
如何在野外给小动物做一个家(36)
……
这样一个孩子,他的五感、大脑、专注力、协调力,甚至是知识、体魄,一定比坐在教室里学钢琴、学奥数的孩子差吗?
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呢。
教育不只是在教室里完成的
过去这几年,我时不时就会看看这个“英国孩子11岁之前要完成的50件事”的清单。
我发现每件事都那么平凡而简单,却的确是童年里给我们留下最多美好记忆的。
例如,早起看日出(23),裸足散步在沙滩、草地(24),加入大自然乐队(25),观看星空(27),爬很高的山(28)……等等。这些事看上去并不起眼,好像也只是“傻玩傻闹”的户外小活动,但串联在一起,却成了一系列让孩子全身心感受世界的生动课堂。
它们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胆量、增强认知,还能充分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习力,补充各类科普知识(植物、昆虫、动物、天文、地理、农场生态、探险常识等)。
第13件事,用泥巴创作
再仔细看这个清单又会发现,其实这些事都不难,都是在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日子里,就逐个可以完成的。
原来,我们一直在焦虑的“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过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些微小事。
很多时候,我们把焦点和经历放在如何“刻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上,却忘了教育并不是在教室里呆板地完成的,我们陪伴的每一天,我们陪孩子做的每件事,本身就是教育。
最近几年,周围的朋友会说,我越来越不焦虑了。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想通了这件事吧。
我自己能落回生命原有的状态,也能把那个轻松、愉悦的自己呈现给孩子,回归我们爱他们的本质——
我不需要担心,如何“给你最好的”,或是“如何让你变成最好的”,我知道你本身已经是世间最美好的存在;
我只需要陪你尽情地去看、去听、去感受、去大哭大笑,同时给予你信任,相信你会成长得枝繁叶茂。
第31件事,和昆虫做朋友
分享这个神奇又可爱的清单
最后,必须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份写给孩子的,“你11岁前要完成的50件事”。
这份给了我巨大启发的清单,来自NationalTrust,中文叫“国民信托”,英国著名的自然历史遗产公益组织,在英国涵盖超过处景点。
这些景点都是一些具有人类历史文化意义的、有钱人的物质遗产,它们的继承和保护单靠后裔承担不起,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
图源:NationalTrust
NationalTrust通过购置、接受大众捐献或以签订契约等方式,获得这些物质遗产,给予保护和修复,并对社会大众开放。
这样做除了能保护自然与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欢迎民众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