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刘雪梅
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Wi-Fi,在米海拔的山顶,8月蓝天下,笔者裹着厚厚的冲锋衣,百无聊赖地蜷在刚刚搭好的帐篷下,看着朋友一家忙着支起桌子、椅子、烧烤架、撑起天幕和两顶更大的帐篷,取出各种吃的喝的用的……小小的汽车后备箱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竟能装下这么多物件。
夜幕降临,在满天星斗下,枕着潮湿,笔者迷迷糊糊睡了一夜,天还没亮,用一小杯水刷了牙,蓬着乱发,跟着人群去看云海和日出。事后的照片证明,笔者当时顶着黑眼圈,脸庞浮肿,背景里一半画面都是露营客。
这是去年夏天笔者的一次露营体验,没想到赶上了如今的一个风口——精致露营。
近日,马蜂窝公布了“十一”假期旅游数据,其中“露营”的搜索热度在近一周涨幅达%。
“精致露营”,英文Glamping,是那些希望“将生活过成诗”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新宠。在疫情背景下,在社交平台的助推下,在消费主义的熏陶下,这种户外休闲活动竟然与“宅经济”并行不悖且毫不违和。
区别于常规露营,精致露营爱好者宣称“更注重旅行品质”。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将就”变得“讲究”——露营设备更精细完善,环境更舒适干净。据报道,一些露营目的地除了配备移动式卫生间和淋浴,提供充电、24小时热水等,部分营地还可提供投影仪、音响、飞盘、桌游等娱乐设施。
研究露营的发展过程,其源于对青少年野外生存能力的锻炼。而今,精致露营更侧重于休闲娱乐,离锻炼心智、动手能力、忍受艰苦、“自讨苦吃”式的露营相去甚远了。人们在露营二字前加上了“精致”或“轻奢”二字,已经显示了其内涵:注重装备,讲求舒适。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堆砌足够的消费符号。
据天猫消费洞察,天猫上露营用品的消费连续两年保持两倍以上的增速。
以“露营地”为关键词在启信宝上搜索,截至9月29日,共有存续企业数据近条。《~年中国户外露营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户外露营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或将于年达到亿元。有研究者判断,“若按中国有1.5亿人规模的常态露营人口来保守计算,每人年均露营花费元,市场规模可达每年0亿元。”
事实上,有户外经验的人都明白一条真理:“精致”永远是表面的,真正的野外必定是脏兮兮的、粗糙的、简陋的。但是因为要发朋友圈或小红书,习惯了城市便利生活的人们会有意无意忽略这些因素,最终落入“摆拍党”“形式党”“装备党”的窠臼。至于体验,不重要。
开心就好。正如媒体总结的:悦己经济。在眼下充满“皮质醇文化”的职场中,人们能借由露营这种方式,短暂逃离各种内卷,在山野里过一天“乌托邦生活”,也不失一种浪漫。
但问题在于,露营潮并非从旅游本身的逻辑出发,更像是各种产品、品牌打着露营的旗号,在各个平台对消费者进行疯狂洗脑,营造“向往的生活”。比如一晚元,解决你露营中所有需要自己动手的苦恼。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提到一个词:Kitsch。一般翻译为媚俗。美国文化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Kitsch是这时代我们生命中所有虚假的缩影”。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阿尔多诺说,Kitsch是“用更加空虚来填满空虚的时间”。
那么,原本带着原始野性的露营活动,一旦变成网红和打卡方式,说它是中国“伪户外爱好者”的Kitsch,也就不为过了。虚幻之后,还得重返现实。
每日经济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121.html